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28 17:16:01| 人氣1,5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一生禪修於戰亂顛沛之中的破山海明禪師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四川雙桂堂的破山塔

四川雙桂堂的開山祖師破山海明禪師,祖籍渝城(今重慶市),於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出生於竹陽(今四川大竹縣)。父名蹇宏(弘),母徐氏。《破山禪師年譜》說他「本渝州忠定公後裔」 ,蹇忠定公即明朝的重臣蹇義。破山海明禪師,臨濟宗第三十一世,是開法西南禪宗的領袖人物,對明末清初時期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的禪宗,影響甚為卓越。雙桂堂的開山祖師,世有“小釋迦”之稱。是明末清初我國一位著名的佛門巨匠、詩人、書法家。圓寂於清康熙五年,即西元1597年--1666年,享年六十九歲。

破山俗名蹇棟宇,四川大竹縣雙拱鄉蹇家阪人。雖為名門後裔,但他卻身世窮苦。八歲入學,自幼發奮攻讀聖賢書,十三歲結婚,十四歲父母相繼亡故,體弱多病的蹇棟宇,依靠兄嫂,度日如年,恍悟人生苦短。十九歲的蹇棟宇將妻子送回娘家,毅然在本地寺廟削髮出家,法名海明,號旭東。

海明於1616年出川。1619年來到湖北黃梅的佛教聖地四祖寺、東禪寺參禪,在風景雄偉秀麗的破頭山結廬,清修苦行,閱讀大量佛經和高僧著述。因為山居生活艱苦,營養缺乏,兩眼昏花,身臨懸崖,誤為平地,墜落山下,險些喪命。後來,他為了紀念這段難忘的經歷,有感于明代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號破山。

1622年,他告別破頭山廬,曳杖東遊,曉與鶴鹿為友,夜與星月同行,在江西、浙江等地一些著名寺廟拜師參學,遍禮名山古刹,明末清初時,在極負盛名的浙江天童寺裡,有位遠從四川來求法的破山海明,他聰穎博學,一目十行;不但精通教理,更是才思敏捷、辯才無礙。很快地,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學法有成,並且發願回川講經說法,將清涼的法語甘露,潤澤西南偏僻地方的鄉親。

這一天,破山背起隨身的行囊,來到方丈室,準備向方丈和尚告假拜別。但是,方丈室的房門卻緊閉著。於是,破山就在偌大的天童寺裡前探後找。「鏗鏗!鏮鏮!」破山終於找到正在庭院裡的密雲圓悟禪師,他正一鏟一鏟地挖土掘樹。看著師父的背影,多年來師父的教化之恩,此時全湧上心頭。破山感恩的向著師父的背影一股腦地禮拜,告假的話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密雲禪師轉過身來,拎著兩株桂樹苗走到破山面前,將兩株桂樹苗牢靠地綁在破山的背上,說:「你背著它們,白天趕路,晚上休息。不論是陰晴雨雪,都不要因此而在中途落腳停歇,直到桂樹落地生根,那兒就是你將來弘化一方、法緣興盛之處了!」 

破山向師父頂禮告假後就一路西行而去。師父的叮嚀,破山牢記在心,晚上休息,白天趕路。越向西走越是遍地荒煙蔓草,破山無視於身上混合著汗水、雨水、露霧、風沙,懷著利樂眾生的宏願,披星戴月,無畏地、堅忍地向前邁進。就這樣曉行夜宿,兼程趕路。

一天傍晚,來到梁平金帶鎮郊外的一處土地公廟前,破山卸下行囊,準備在此過夜。夜半時分,忽然有萬道燦爛霞光劃破漆黑的夜空,穿過樹梢,熟睡中的破山也被這樣的光亮喚醒。破山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眼前莊嚴的祥光!忽然想起師父的話,想起天天背著的桂樹。桂樹呢?急忙起身尋找桂樹,卻發現桂樹苗已經生出根鬚,緊緊抓著泥土,像是找到了自己的歸處。此時,破山法喜充滿,歡喜早已取代了趕路的疲累。信心更加堅定的破山,在此開山建寺,並將寺院取名為雙桂堂。

清順治十年,即西元1653年,在梁平縣萬竹山始建雙桂堂。這時,他為山門的題聯是:

                         二株嫩桂久昌昌,正快時人鼻孔;

                         數畝荒田暫住住,稍安學士心腸。

反映了年近六旬的破山另一種心情。戰亂後,又發願在川、滇、貴西南各省,重建殘壁斷垣的佛寺,安僧辦道,重振道場弘法利生的志業,雙桂堂也因此被尊稱為「雲貴川叢林祖庭」。一生度化幾百人出家,成就了許多法門龍象。

破山受法於浙江鄞縣天童寺高僧密雲禪師門下,由於他的學識淵博,辦事精明幹練,頗得密雲禪師的厚愛,特以手書“曹溪正脈來源”相贈,在高僧薈萃的吳越站穩了腳跟。這時的破山,躊躇滿志,曾對他的第一個弟子說:“天地間為人,為到出家地步,極快活,極自在,無榮與人,無辱與人,天子不臣,諸侯不友,嘯傲雲山,吃清茶,飲清水,喜時歌,樂時曲,虎鹿為鄰,松竹為伴,眼界自清,不同俗塵,通身徹底,唯一天真,天真之趣,花笑鳥鳴。......”其消遙自在之情,溢於言表。

1632年,飽經風霜,“大難七次”的破山,日夜思念他久別的故鄉,決心辭師西歸四川。先後在萬縣的廣濟寺,梁平的太平寺、萬年寺講經說法,刊刻經書,振興禪院,終於名聲大震,學者仰慕,歸之如雲。

破山先後開建法幢十五處,燈系繁衍,門徒眾多,有“剃度弟子印開等幾百餘人,嗣法弟子八十七人”(見《雙桂破山海明禪師年譜》)其中丈雪、聖可等中興成、渝、遵義、新都峨眉等雲貴川滇鄂的一些著名寺廟。故雙桂堂被尊為四川各大叢林寺廟的接法寺廟,西南各大叢林之首;破山禪師的弟子,國內遍及大江南北,國外遠傳北美、東南亞,是一位“宰官拜其座下,將軍奉其戒律”、“上自朝庭,下及委巷,近而中夏,遠而外國,罔不聞之”的中興臨濟禪宗巨匠。

破山不僅精通佛法,酷愛詩文,尤善書法,久享文壇盛譽。詩詞構思新穎別致,語言通俗、生動、活潑;他的手書《牧牛頌》等拓片,深受書法愛好者的喜愛。他的詩詞、語錄,經各地弟子搜集整理,彙集一千三百餘首,載入《破山語錄》,木刻刊印發行,流傳海內外。為研究我國明清時代風土人情、佛門教義的重要文獻,一份寶貴遺產。

                     
破山禪師的一生都生活在戰亂與災荒年間。他在亂世中不辭艱辛,捨已為人地弘法利生,使多少苦難的人民在宗教的關懷和庇護中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他在弘法雙桂堂期間,曾收留難民達萬餘人,真正體現了大乘菩薩利他的情懷。

破山禪學的基本修持理論--破山強調宇宙間每一個生命都存在解脫成佛的可能性,我們不能放棄或輕視任何眾生。這種成佛的潛能,即人人本有的佛性,有時也稱之為心性、真如、如來藏等。本有的心性清淨無染,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破山認為真如覺性是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只能在內心親自體驗。因而他以為不管是「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還是「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都是為了度生的方便法門,只要對其中任何一項生起絲毫的執著,都是「頭上安頭」,應該即刻放下,不為名相概念所困。對心性一體觀的證悟,必然是親身實證,而不是「高唱無為,口念南無」可以實現的。破山提出以「無生」的智慧來體悟一心法。無生智是了知一切法無生,也是滅盡一切煩惱,遠離生滅變化的終極智慧。在理體上,遍知四諦法而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斷盡欲、有、無明等三漏,結縛、隨眠等煩惱不再生起,所以稱之為無生智。

破山海明的修行論--"怖生死心」為禪修者的精神原動力.破山所說的「怖生死心」,即立足於充滿苦痛與煩惱的現實世間,正視、面對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知道六道輪迴的苦楚,對現實的五濁惡世生起強烈的厭離心,生起了生脫死的願望。以「怖生死心」為禪修者的精神原動力,精進修行,以期得到崇高而永恆的終極生命。破山認為怖生死心是把握迷悟的關鍵。 

不拘一格而契悟本性是解脫生死的根本.破山認為學佛一定要以解脫生死大事為目標,而解脫的關鍵在於迷悟之間,「迷則為凡,悟則成聖」,因此,迷之與悟,是解脫生死的根本。迷悟一途只在一念之間,沒有凡之與聖、智之與愚、勞之與逸、生之與死等分別之心。迷也迷此心,悟也悟此心,以無分別心,打斷無始以來的妄想執著,當下見性成佛。迷悟之事人人平等,無論在家與出家,在感悟真理解脫生死的修行路上,不管生命形態的高低貴賤一律平等。破山認為,出家不是形式上的,而是重在心地的出家(解脫)。因此出家有三種之分,「一曰出兩扇大門之家,二曰出無明家,三曰出三界火宅家」。

這三種出家,一是形式上的出家,即出兩扇大門之家;二是在精神上感受出家的法樂,即去除無明,出生死煩惱之家;三是超越時空的限量,即跳出三界輪迴之家。學習佛法的目的是解脫生死輪迴,是出生死煩惱之家,是出三界輪迴之家。勿論在家出家,勿論富貴貧賤,都能平等地從心地上感受出家的快樂。   

參究佛道的重點在於心性的悟入,沒有時空或形式的限定。雖然叢林裡流行結制解制的參禪形式,那只不過是契悟佛道的方便而已。不拘泥於傳統或形式主義,才能真正領會參禪悟道的核心精神。

不執著也不排斥打坐、住山、行腳等修行方式.禪宗靜心修持的方式多種多樣,初下手時,或禮佛誦經,或拜佛懺悔,或為眾作務等,總以制心一處、磨礪心志為要。等到心地純和、願力深廣而漸入佛道之時,即可以打坐參禪,以專修為務。本來參禪可以不拘泥於行住坐臥等形式,但初入靜時,心地染淨相依,必須一心一意,就像放牛一樣,當它犯人稼苗之時,就猛力拽它回頭。因此,在行住坐臥諸法門中,當以打坐為基礎。破山說: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以坐為上,但並不是要執於死坐。   

生逢亂世的破山眼看大家流行逃禪,揀擇僻靜的空山獨善其身,忘卻了大乘利他度世的菩薩道精神,就常常勉勵學人要有承當如來家業的勇氣,敢於面對現實社會,而不是逃避現實。對於出世法的修習,應該放下個人的得失,像火中紅蓮一樣,要有凌雲沖天的意氣,「最難行而行之,最難斷而斷之,最難忍而忍之,最難棄而棄之,最難捨而捨之」。作為出家的佛教徒,以弘揚佛法為已任,應該具有「純鋼肩頭,生鐵肝膽 」,荷擔化導世間的使命。破山可謂言行一致,在生靈塗炭,戰事頻仍的年代裡,他毅然住錫軍營,勸導將士們慈心愛物,甚至不惜破戒止殺,留下千古佳話。   

破山認為潛心修持是整個修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佛陀教導的「自覺」階段。對於已經契悟本來的明白人來說,住山是因為「自揣力薄,不能接物利生」的獨善其身的小乘行為,當他一旦有能力應機接物時,就應該回小向大,轉而面向芸芸眾生,以傳播佛法為事業。   

破山強調開悟者同樣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也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不能因為自己開悟而高高在上,甚至遠離眾生。因此,開悟者有義務以自覺的真理覺悟他人。他以從睡眠中醒來比喻開悟的境界,他認為「先醒者,非獨自醒,逐個教之令醒」,逐個教之令醒即在自覺之後,不能只顧自己享受內證的法樂,應該將覺悟的真理傳播給芸芸眾生,令所有的生命都能從中受益。雖然度生之事充滿了坎坷,需要大智慧大願心,但為利益眾生故,也要勇於承擔弘法利生的責任。所以,作為擔負著傳播佛教責任的出家佛弟子,開悟後的首要任務是弘法利生的大事業。   

不立文字而不離文字的語言觀破山認為,真實的道體不能用語言文字或符號來表述,只有通過自己親身的體證方知。破山強調參禪悟道應當不立文字,要超越語言的局限性,但又不能離開世間法,為了宣揚大乘佛教的終極精神而不離語言文字。比如以道之一字來表示內證境界,破山認為也只是為度生方便而強立其名。大乘中觀正道是諸法無所得的,道即非道,因言論道,言亦非言,不能執著道體或語言本身。   

破山海明的圓融統一思想破山提倡禪淨教戒的統一,認為佛法本質無二,然而諸宗派根據學人的慧根不同而設施有異。破山胸襟坦蕩,超然於各種意識形態之上,不僅反對各宗派自設藩籬,甚至連儒釋道三教之間也應該互相包容。   

什麼是真正的持戒呢?破山說出三個方面:一、莫造業,生命輪迴六道,不外受善惡無記的業力牽引。若能防微杜漸,讓身口意三業清淨純和,不受煩惱等染著,就是不造業的階段。二、知因果,即深信三世輪迴的學說,明白自己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三、明罪福,即行五逆十惡等為罪業,會招感痛苦的報應。修五戒十善等為福業,能得到快樂的果報。

台長: 幻羽
人氣(1,561)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五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五之(三)第三篇
此分類上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五之(三)第二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