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21 18:15:19| 人氣1,5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禪~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南北朝時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不論是建寺、造經、供僧,皆不遺餘力,因而自認很有功德,不知道離相妙修求證佛果菩提。達摩卻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毫無功德。因雙方會晤不契,達摩「一葦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傳人。後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他將楞伽宗傳播至中國北方,落地生根,成為一個獨特的門派。

「禪」以般若直觀而悟"法"之"空"性,但這個「空」不是空洞無物,而是「真空妙有」。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隨著漢傳佛教中禪宗的發展,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體系。

禪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大意是放棄用已有的知識、邏輯來解決問題。認為真正最為容易且最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於自我內心的體悟來解決問題,尋回並證入自性。其理論認為這種方法不受任何知識、任何邏輯、任何常理所束縛,是真正源自於自我的心,所以也是最適合解決自我的問題。也就是說可以把禪理解為是一種最為簡單,也是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看住"當下"的這念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清楚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中所包含的貪、瞋、痴,當下就把它照破,對外境不起攀緣染著,自內照而不昏沉無記是也。

禪宗,又稱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求達到開悟的境界,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

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

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

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務,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

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早期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其主要精神出於《楞伽經》。禪宗所追求的是「一路所問,千聖不傳」的第一義,這種義是離一切語言文字相、心緣相、分別相的。語言文字只是作為所顯義理的媒介,真正的義理是不可以語言文字來用表達的。故佛教提倡「依義不依語」,破除對語言文字上的執著,所謂「不立文字」即依此理而成。

禪宗另一個源流則是受到三論宗與天台宗影響,在中國南方地區所發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領導者為牛頭法融,因此又稱牛頭宗。禪宗四祖道信,結合了楞伽宗的清淨佛性說與牛頭宗的中觀看法,遂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禪宗宗派。

達磨慧可相以楞伽密傳法印,故二祖有《楞伽經》四卷,可以傳法印心,而三祖僧璨,則有《信心銘》一卷,四祖以下別開牛頭禪,五祖以下惠能與神秀之壁書,尤為開中國千載以來未有之宗風,此為中國禪宗大轉變。從斯南頓北漸分河飲水,後北漸傳於日本,其旨趣為南禪相悖,一花五朶遍傳。

              

楞伽宗始於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當時以楞伽經為傳授經典的僧侶被稱為楞伽師。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楞伽》傳授門徒,為禪宗的開端。之後菩提達摩進入中原後,傳法至四祖道信,於黃梅雙峰山傳授禪法,道信法師受三論宗、天台宗的影響,一改以楞伽印心的傳統,開始以《文殊說般若經》傳授門徒。門下五祖弘忍,住憑墓山傳法,因憑墓山在雙峰山之東,故號稱東山法門。弘忍大師開始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及《大乘起信論》傳授門人。後由惠能大師承繼其禪法,為六祖,又稱南宗,曹溪宗,為禪門正宗。別傳神秀大師,稱北宗。南宗始於惠能大師,大弘頓法,又稱曹溪禪。後神會大師將南宗傳至洛陽,北宗遂衰。

自南宋之後,禪宗衰微,明末憨山德清大師已有禪宗五家不振之嘆,稱臨濟宗風,獨有紫柏真可大師可承續,然後繼無人。至於民間,則以因蓮池祩宏、藕益智旭大師的倡導,以三教合一、禪淨雙修為主流。雖然說禪淨雙修,但實是以淨土宗稱名唸佛求往生為主,已經不是原有禪宗宗風了。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務,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

明末臨濟宗,密雲圓悟法師,在浙江天童寺傳授臨濟禪法。其弟子漢月法藏,作《五宗原》介紹禪宗五家,以圓相為萬佛之祖,臨濟為正宗,但受到圓悟法師反對,作《辟妄七書》、《辟妄三錄》以反駁。法藏弟子潭吉弘忍作《五宗救》,為法藏申辨,並認為《辟妄》諸書為偽書,加以批判。

清初,法藏一派在南方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清世祖愛好參禪,曾召海會寺憨璞性聰、浙江玉林通琇、木陳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曉本晰等入宮內說法。清世宗曾自號「圓明居士」,把古德參禪語要編輯成《御選語錄》共十九卷,更從章嘉國師學習禪學。章嘉國師就是負責把《藏文大藏經》全部翻譯成滿文。而清雍正皇帝,自許為禪宗血脈,編集《雍正御選語錄》,並撰寫《揀魔辨異錄》,以上諭要求各地地方官對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嚴加調查取締。表面上是為了維護佛門正統,實則是對各地僧人進行清查與思想控制,自清一代,禪宗大衰。

禪宗的流播地區主要為江南一帶,集中於廣東、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帶。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

日本禪宗,於鎌倉時代自中國傳入,由於獲得鎌倉幕府支持,形成日本特有的佛教禪宗系統。以武士身分取代平安時代的貴族執政,幕府將軍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教,形成日本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武士道」。日本的茶道、花道、武術、傳統文學等,皆受到日本禪宗很大的影響。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宏法,禪宗在歐美大受歡迎,遂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禪宗所謂的禪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證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

縱觀禪宗創始於南北朝來中的僧人菩提達摩。在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進一步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後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頓悟成佛」說。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禪宗主張修道不見得要讀經,也無須出家,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禪宗認為,禪並非思想,也非哲學,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靈性世界。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悟道」,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衝突,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

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諸如雲遊等,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從而「超凡入聖」,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禪宗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而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聖」,而更是要「從聖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台長: 幻羽
人氣(1,522)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五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五之(二)第四篇
此分類上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五之(二)第三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