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21 11:56:03| 人氣1,4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科技版~SGM之17~飛出太陽系?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艘"旅行者1號"1977發射的探測器,經歷33年的太空飛行後,將於2012年真正意義上飛出太陽系。

 

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在太陽系邊界附近形成一個"氣泡團",這些帶電粒子源自太陽,輻射到整個太陽系,其與星際空間之間形成一個過渡帶,大約距離太陽100億至140億英里,準確估計值在110億英里(180億公里)附近。值得注意的是:旅行者1號探測器目前已經進入這一片區域,隨時都將真正意義上飛出太陽系。

 

                    科技版~SGM17~飛出太陽系?

 

人類何時飛出太陽系?它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什麼要求?對航太技術發展有什麼要求?

 

 從本質上來說,人類何時飛出太陽系不是個時間問題,而是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和水準問題。也就是說,人類現在的科學技術還不能滿足飛出太陽系的要求。

或許有人說,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11號,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不是已經飛出太陽系了嗎?嚴格地說,這4個探測器僅僅只是越過太陽系最遠的行星——冥王星的軌道,並沒有真正的飛出太陽系。即使在遙遠的將來能飛出太陽系,那也只具有象徵性的意義,而不具備必然的現實意義。它們的能源已經耗盡,人們已完全失去與它們的聯繫。斷了線的風箏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人類目前掌握的宇宙知識對宇宙航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例如,是什麼規律支配著宇宙的產生和演變?大爆炸理論真的可靠嗎?宇宙中到底有沒有暗物質?它們分佈在哪里?宇宙是繼續膨脹還是將轉而收縮?恒星和行星是怎樣形成和演化的?恒星的能量從內層穿過外層流到行星際空間的機理細節如何?星系、中子星、黑洞和類星體是怎樣形成的?它們對宇宙航行有什麼影響?宇宙中有反物質嗎?它們分佈在何處?宇宙中有別的智慧生物嗎?他們宇宙觀如何?如此等等,科學家們還在探索著,爭論著。

還有,人類目前對宇宙中生物的起源、進化的環境條件是什麼還不甚瞭解,重力對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有什麼樣的重要作用,生物,特別是像人類這樣的智慧生物活動,對行星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也沒有徹底搞清楚。在飛出太陽系以前,空間人體生理學、空間物理學、空間化學、空間生物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等,還需要取得更大的進展。

目前,人類掌握的航太技術遠遠不能適應飛出太陽系的需要。例如,鑒於宇宙尺度的寬廣,即使飛船的速度可以達到光速,但到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飛一個來回,仍需要近10年的時間,在銀河系轉一圈需要幾十萬年,要飛出銀河系,到達最近的仙女座星系,需要230多萬年,而要在宇宙中周遊,則需要幾百億年的時間。目前,人們寄希望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速度效應,即太空船高速飛行時,時間會膨脹,距離會縮短,越接近光速,速度效應越顯著,到無限接近光速時,時間幾乎停滯,尺寸幾近於零。但是,這個理論正確嗎?它的應用條件如何?又如何太空船逐漸接近光速?

再如,人在太空飛行,1個人每天需要空氣、水和食物的總量為22千克,1年約8噸。那麼多人長期太空飛行所需的食物從哪里來?人們寄希望於密閉生態系統,但是,美國生物圈2號的試驗失敗了。除食物外,在宇宙航行中還需要許多工業產品。因此,航宇活動必須有成熟的人造生物圈技術,以解決人的生存條件和生活供應問題;必須有發達的太空工業,以提供各種用品。

為了保證人口品質和文化的穩定發展,長期宇宙航行需要千萬個家庭同行。在千百年的航行過程中,人口可能增加到幾億、十幾億之眾,一艘飛船運載的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如此巨大的飛船如何建造?用什麼能源去加速?因此,航宇活動需要極大地完善太空船的結構、製造、發送、軌道裝配和駕駛技術,空間能源技術,空間運輸技術,空間推進技術,人造重力技術等等。

由此可見,在今後幾十年的時間內,主要還是開展航太活動,如建立永久性載人空間站,發展廉價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和太空船的高能動力系統,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開發月球資源,生產火箭推進劑,建立月球中轉站,考察火星,建立火星基地和地球-火星之間的分階段運輸系統,以及相應的航太港等。

與此同時,要在許多科學研究上取得突破。如查明地球氣象與太陽活動的關係,可準確預報30天以上的氣象和30天以內的地震、太陽耀斑活動;準確查明地球輻射帶的範圍和特性;在空間站上建立自給自足的密閉生態系統;有效地防治失重環境中的骨質疏鬆等病變;在太空批量生產各種需要的工業產品;在月球和火星上切實解決水的問題;證實冥王星上甲烷火山的存在;揭開火星生命之謎,確認木衛二和天王星等處液態水中是否存在的低級生命或有機物質;在彗星冰塊中尋找超新星碎片;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探尋活動星系中心的高能能源;檢測引力波;尋找黑洞、暗物質和反物質等。

 

 

 

目前在太空中飛得最遠的人類文明使者--美國"旅行者1號"探測器,正在向太陽系邊界逼近。甚至有科學家認為,它一度可能已突破了太陽系與外部星際空間的第一道交界線。但是嚴格說來,這些並不能說成是人類飛行的距離,因為它們都沒有載人飛行。真正人類最遠的飛行距離,也就是載人航天器飛行的最遠距離,只有從地球到月球那麼遠,約為38.4萬公里,這一紀錄還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創造的,至今未能突破。這一紀錄的創造者是阿波羅號載人登月飛船及其乘員。



美國科學家正在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研究月球上的礦產資源,這項研究是建立月球前哨的重要步驟。

太空有哪些資源?目前正在開發哪些太空資源?近期可望開發的太空資源有哪些? 

資源的含義非常廣泛,宇宙中的萬物、空間、時間,以及各種精神財富都是資源。撇開抽象的精神財富不說,人類對資源利用的最主要形式是提取能量,維護人類生活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能量資源,一類來自太陽,主要是太陽電磁輻射的光能和熱能;一類來自地球,主要是各種物質的熱化學能、動能和勢能,幾十年前,又開始利用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能。除此之外,有些資源被用來製造人類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各種“硬體”,如衣物、房屋、交通工具、玩具、各種機器和設備等。這些資源目前主要來自地球。

以這種觀點看資源,太空中可利用的資源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資源要多得多。僅從太陽系範圍來說,在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天體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類木行星和彗星上,有豐富的氫能資源;在行星空間和行星際空間有真空資源、輻射資源、大溫差資源,那裏的太陽能利用效率也比在地球上高得多。利用航天器的飛行,還可派生出軌道資源和微重力資源等。

200500千米的低軌道空間真空度為10-4帕,而在35800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上則為10-11帕的高真空度。空間真空不僅純淨無污染,而且體積碩大,是地面人為的真空條件無法比擬的。

地球軌道上的太陽輻射密度為14千瓦/平方米,是地面上的兩倍。其宇宙輻射強度也比地面大得多,並且是全譜的。特別是宇宙高能重粒子,由於大氣阻尼和吸收,很難到達地面。

在空間環境中,由於高真空絕熱,被太陽直射的物體表面,可達到100℃以上高溫,而背陰面則可保持-100℃以下的低溫。兩者之間形成大的溫差,而且非常穩定。

自從航天器問世後,科學家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太空的軌道資源,即利用高遠位置這一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眾所周知,站得高、看得遠。地球的空間軌道,遠離地表,高於大氣層,在那裏能以不同高度、不同角度俯視地球,特別是與地球同步、與太陽同步的軌道具有特殊意義。

為此,旨在開發太空軌道資源的形形色色的航天器競相升空。例如,通信衛星就是把原來在地面的無線電中續站搬到衛星上,從而大大提高了信號的覆蓋面積和傳輸距離、通信品質和抗破壞性,減少了費用,使通信技術發生質的飛躍。遙感衛星相當於空間觀察平臺,具有觀測範圍廣、觀測次數多、時效快、連續性好等優點,對氣象預報、陸地資源開發、海洋資源開發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導航衛星設在太空的基準點,它能克服地面無線電導航台存在的信號傳播距離有限等一系列缺點,是目前最先進的導航技術。

在太空“制高點”上不僅可以觀地,還能望天。在那裏進行天文觀測不受大氣層影響,使全波段天文觀測變得輕而易舉。天文衛星、空間站就是理想的天文臺。

太空的微重力(重力加速度小於10-4g)是一種寶貴資源,利用這種資源可以進行地面上難以實施的科學實驗、新材料加工和藥物制取等。在微重力條件下,由於無浮力,液滴較之地面更容易懸浮,冶煉金屬時可以不使用容器,即採用懸浮冶煉,因而能使冶煉溫度不受容器耐溫能力的限制,進行極高熔點金屬的冶煉,避免容器壁的污染和非均勻成核結晶,改變晶相組織,提高金屬的強度。微重力條件下,氣體和熔體的熱對流消失,不同比重物質的分層和沉積消失,對生產極純的化學物質、生物製劑、特效藥品,以及均勻的金屬基質複合材料、玻璃和陶瓷等也很有用。

太空旅遊觀光資源。美、日等國已在籌畫建設太空飯店,如果發展順利,進入太空觀賞宇宙美景,回頭觀望人類的搖籃——地球,為期不會很遠了。在月球上發現冰凍水以後,已有人設想在月球上建造度假賓館,到時還可欣賞月球景色。美國一富翁已定于2001年到和平號空間站上旅遊。

開發太陽能資源。目前航天器上的太陽能發電只供航天器本身使用。一些國家已在計畫建造太陽能發電衛星,即太空電站。它可將太陽的光能高效率地轉變成大功率的電能,再把電能用微波或鐳射發往地面給用戶使用。太陽能利用的另一種形式是建造人造小月亮和人造小太陽,為城市和野外作業照明,增加高寒地區的無霜期,保證農業豐產豐收。

開發月球資源。月球上有豐富的氧、矽、鈦、錳和鋁等元素,還有地球上稀缺的、“清潔”的核發電材料氦-3。月球上無大氣影響,以及長長的黑夜和低溫等許多有利的環境條件,是理想的科學研究和天文觀測基地。

開發小行星和彗星上的資源。金屬型小行星上有豐富的鐵、鎳、銅等金屬,有的還有金、鉑等貴金屬和珍貴的稀土元素。彗星上有豐富的水冰。這些資源和月球上的資源可用于建設航太港和太空城,也可供地球上使用。

 

                                            法國唯一的庫魯航太發射場

世界十大航太基地~

 

一、甘迺迪航太中心:位於美國東部佛羅里達州東海岸,是美國宇航局(NASA)進行載人與不載人航天器測試、準備和實施發射的最重要場所。

二、西部航太和導彈試驗中心:位於美國西部洛杉磯北面的西海岸,是美國最重要的軍用航太發射基地,航太發射次數居全美之首。

三、拜克努爾發射基地:位於哈薩克斯坦拜克努爾市西南,是前蘇聯最大的導彈和各種航太飛行器發射場地,現由俄哈兩國共同使用。

四、普列謝夫茨克基地:位於俄羅斯白海以南,是世界上發射衛星最多的發射場,占全世界總數一半以上。

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於我國甘肅省酒泉以北,是長征系列、中低軌道的各種試驗衛星和和應用衛星的主要基地。

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位於我國西昌市西北,專門用於發射地球靜止衛星。

七、種子島航太中心:位於日本本土最南部種子島,主要用於發射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八、庫魯發射場:位於南美洲北部法司圭亞中部,是目前法國唯一的航太試驗場所,也是歐空局(ESA)開展航太活動的主要場所。

九、聖馬科發射場:位於肯雅福莫薩灣海岸,是世界唯一的海上發射場,曾多次用美國的“偵察兵”火箭發射小型航太飛行器。

十、斯裏哈裏科塔發射場:位於印度南部東海岸的斯裏哈裏科塔島,是印度的導彈試驗和衛星發射場。

 



                                              日本種子島航太中心

 

太空環境、天體環境與航天器環境~

 

宇宙航行是以整個宇宙空間為活動環境的,因此,我們必須對宇宙環境有一定的瞭解,就像汽車司機要瞭解道路環境,登山運動員要瞭解山地環境,航海人員要瞭解海洋環境一樣。

在人類進入太空以前,對太空環境只能進行推測和理論研究。與人類對飛天的嚮往一樣,人們構想了美麗的“天堂”,現在我們知道,如果“天堂”是指太空的話,就生存環境來說,那是極大的謬誤。

宇宙大爆炸以後,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雖然有恒星向外輻射熱能,但恒星的數量和壽命都是有限的,所以宇宙的總體溫度逐漸下降。經過100多億年的時間,太空已成為高寒的環境。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時遺留在太空的輻射)的研究證明,太空的平均溫度為-270.3℃。

在太空中,不僅有宇宙大爆炸時留下的輻射,各種天體也向外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還向外輻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線。例如,銀河系有銀河宇宙線輻射,太陽有太陽電磁輻射、太陽宇宙線輻射(太陽耀斑爆發時向外發射的高能粒子)和太陽風(由太陽日冕吹出的高能等離子體流)等。許多天體都有磁場,磁場俘獲上述高能帶電粒子,形成輻射性很強的輻射帶。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內外兩個輻射帶。由此可見,太空還是一個強輻射環境。

宇宙大爆炸後,在宇宙中形成氫和氦兩種元素,其中氫占3/4,氦占1/4。後來它們大多數逐漸凝聚成團,形成星系和恒星。恒星中心的氫和氦遞次發生核聚變,生成氧、氮、碳等較重的元素。在恒星死亡時,剩下的大部分氫和氦以及氧、氮、碳等元素散佈在太空中。其中主要的仍然是氫,但非常稀薄,每立方釐米只有0.1個氫原子,在星際分子雲中稍多一些,每立方釐米約1萬個左右。我們知道,在地球大氣層中,每立方釐米含有1010個氮和氧分子。由此可見,太空還是一個高真空環境。

太空環境除有超低溫、強輻射和高真空等特點外,還有高速運動的塵埃、微流星體和流星體。它們具有極大的動能,1毫克的微流星體可以穿透3毫米厚的鋁板。

隨著航太事業的發展,在太空中廢棄的人造地球衛星等航天器也逐漸增多,還有進入軌道的上面級火箭。它們有的被人為遙控炸毀,有的自行分裂成碎片。這些碎片將在一定時期內繼續繞地球飛行,在太空形成“太空垃圾”。太空垃圾的運行速度也較高,對正在使用中的航天器造成潛在的撞擊威脅。

地球之外各天體上的環境,不像太空空間環境那樣千篇一律。就太陽系來說,各行星、衛星上的環境各不相同。它們有的沒有大氣(如水星、月球),有的有稀薄的大氣(如火星),有的有濃密的大氣(如金星、木星),而大氣的成份也各不相同,如金星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木星大氣主要是氫。有的有磁場,有的沒有磁場,有的有固體表面(如水星、金星、火星、月球),有的沒有固體表面(如木星、天王星、海王星),有的表面溫度極高(如金星高達470℃)。而有的表面溫度極低(如冥王星最低達-253℃)。彗星則完全是塵埃冰塊組成的,如此等等。

在太空飛行的航天器,除遇到上述自然環境外,還有獨特的誘導環境,即在太空環境作用下,航天器某些系統工作時所產生的環境。它主要有以下幾種:

極端溫度環境。航天器在太空的真空中飛行,由於沒有空氣傳熱和散熱,受陽光直接照射的一面,可產生高達100℃以上的高溫。而背陰的一面,溫度則可低至-100-200℃。

高溫、強振動和超重環境。航天器在起飛和返回時,運載火箭和反推火箭等點火和熄火時,會產生劇烈的振動。航天器重返大氣層時,在稠密的大氣層中高速穿行,與空氣分子劇烈摩擦,使航天器表面溫度高達1000℃左右。航天器加速上升和減速返回時,正、負加速度會使航天器上的一切物體產生巨大的超重。超重以地球重力加速度(其符號為gg=9.8/2)的倍數來表示,載人航天器上升時的最大超重達8g,返回時達10g,衛星返回時的超重更大些。

失重和微重力環境。航天器在太空軌道上作慣性運動時,地球或其他天體對它的引力(重力)正好被它的離心力所抵消,在它的質心處重力為零,即零重力,為失重環境。而質心以外的航天器上的環境,重力非常低微,則是微重力環境。

失重和微重力環境是航天器上獨有的環境。在失重和微重力環境下,氣體和液體中的對流現象消失,浮力消失,不同密度引起的組分分離和沉浮現象消失,流體的靜壓力消失,液體僅由表面張力約束,潤濕和毛細現象加劇等等。總之,它造成了物質一系列不可捉摸的物理特性變化,提供了一種極端的物理條件。利用這些地面上難得的環境條件,可進行許多地面上難以進行的科學實驗,生產地面上難以生產的特殊材料、昂貴藥品和工業品等。

 

 

"國際空間站空間實驗室"主要在觀察太空環境下的實驗及結果,與地面環境下的實驗及結果有何不同。實驗時間最長的是在溫室內種小麥,觀察小麥的生長和成熟情況。由於小麥可以為長期太空飛行提供氧氣和食物,因此實驗的意義非常重大。

      

台長: 幻羽
人氣(1,431)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宇宙系列 |
此分類下一篇:科技版~SGM之18~來自浩瀚宇宙的神秘能量
此分類上一篇:科技版~SGM之16~科技之謎:太陽的脾氣有多大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