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12 15:31:28| 人氣2,1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史努比*說~*冰川消融...*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麥金利山的山腹形成一道雪線
        
雪線指冰川、雪山冰雪累積和融化平衡之處,亦即永久性積雪的下限,以海拔高度表示。「雪線」的海拔高度依照所處位置的不同而高度不同。通常是指高山的某一個常年積雪的高度,因在山下向山上遠眺之時,常看到積雪的雪線上下分明,故有雪線之稱。

不同地方雪線高度也不一樣;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有溫度、降水量、坡向。高緯度地區的南極和北極地區的冰川多位於海面上,雪線海拔高度為零,非洲吉力馬札羅雪山雪線最高約為5000米,喜馬拉雅山脈南坡雪線大體為海拔4500~5000米,北坡5500~6000米,其中東絨布冰川雪線最高達到海拔6200米,為已知世界雪線海拔最高之地。

喜馬拉雅山脈(The Himalayas)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位於亞洲的中國與尼泊爾之間,分布於青藏高原南緣,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帕爾巴特峰(北緯35°14'21",東經74°35'24",海拔8125米),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北緯29°37'51」,東經95°03'31」,海拔7756米),全長2400公里。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8844.43米。

根據板塊構造學,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 所以現在喜馬拉雅山仍然在緩慢上升中。喜馬拉雅山脈約有70多個山峰。主要山峰:珠穆朗瑪峰 、希夏邦馬峰 、南迦巴瓦峰 、納木那尼峰 、卓奧友峰 。

全球有七成的淡水是凍結於冰河中,而喜馬拉雅山區的淡水集中量,是南北極以外最多的地區。喜馬拉雅山區冰河供應諸多亞洲河流所需的淡水,包括黃河、長江、恆河、印度河、湄公河等等。

在聖母峰附近曾經測得的最低溫為零下60℃,但是自1970年代以來,由於山區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使得山區冰河正大量縮減消融,冰河的迅速消退不但會先使河流的水位暴增,造成洪澇;幾年之後河水水位將會下降而形成乾旱或是更嚴重的生態問題。許多學者已經向聯合國提議將珠穆朗瑪峰及其周圍地區列為「全球受氣候變化衝擊的危險地區」。

冰川消融之爭或冰川爭吵是指2010年1月爆發的關於喜馬拉雅冰川將在2035年消失的說法的爭論。這個爭議起源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2007年報告預測喜馬拉雅冰川到2035年可能由於氣候變化而消失。這項預測是建立在一位科學家與一位記者的談話上的,而後者如今把它稱為「猜測」。

大多數專家一致認為許多喜馬拉雅山冰川正在退縮,這對於生活在下游的無數人的水供應有嚴重影響。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下屬的印度空間應用中心的雪與冰川項目協調員Anil Kulkarni的研究組分析了喜馬拉雅山印度一側的1317個冰川,認為喜馬拉雅冰川區已經從1962年的5866平方公里減少到了2004年的4921平方公里——冰川消失了16%。但是印度環境與林業部發表的一份對衛星和地面觀測結果的綜述聲稱,儘管一些冰川正在縮小,其他的冰川卻很穩定,而且一些冰川甚至正在擴張。

但是科學家說研究過於狹窄,沒有覆蓋整個喜馬拉雅地區的足夠研究。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冰川學家康世昌認為,儘管喜馬拉雅冰川跨越了8個國家,科學家的研究工作通常限於他們的本國。由於喜馬拉雅山脈自西向東延伸數千公里,氣候條件有很大的差異。

與此同時,一些測量方法存在爭議,大部分冰川研究是過分簡化的,因為它研究冰川鼻的運動。儘管人們發現冰川鼻通常正在退縮,冰川鼻的數據幾乎不能顯示整個冰川的質量。科學家認為更精密的方法是「質量平衡」研究。但是還不存在系統化的數據。而且冰川和水供應之間的關係仍然不明。人們甚至對冰川退縮的後果也不太清楚。

為此,2008年4月在尼泊爾的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喜馬拉雅山冰川退縮數據不足的問題。冰川的消退影響了鄰國居民獲取水,而且可能對農業與環境造成重大影響,而冰川湖洪水和家園遭到破壞的風險也不容小覷。

格陵蘭冰原是覆蓋著格陵蘭近80%,約171萬平方公里的大片冰原。這是全球第二大的冰原,僅次於南極冰原。格陵蘭冰原的南北方向長2400公里,最闊達1100公里,位於更北邊的北緯77°。冰的平均海拔高2135米。冰一般厚於2公里,最厚點多於3公里。這並非格陵蘭唯一的冰塊,亦有獨立的冰川及冰蓋,覆蓋周邊的7.6-10萬平方公里。一些科學家相信全球暖化會將這冰原推向臨界點,並於幾百年內完全溶解。若整個冰原完全溶解,海平面就會上升7.2米。大部份沿海城市都會被淹沒,細小的島嶼國家(如馬爾地夫)從此消失。

格陵蘭冰原的冰已有11萬年的歷史。但是,一般相信格陵蘭冰原是於上新世晚期或更新世早期融合冰川及冰蓋而形成的。自上新世晚期就沒有再擴展,但在第一次大陸冰川作用就發展得非常快。

格陵蘭冰原巨大的冰塊將格陵蘭的中央部份壓下,接近到海平面的水平。周圍有山包圍冰原,限制了冰原的四圍。若冰都消失了,格陵蘭最有可能會變成群島,直至地殼均衡將地表重新推到海平面以上。冰原的最高海拔是位於南北兩面的崤。南崤高達海拔3000米,位於北緯63°–65°;北崤高達海拔3290米,位於北緯72°。兩個崤頂偏向於東方。冰原的冰並未到達海洋,所以沒有大型的冰架出現。大型的注出冰川流經山谷及格陵蘭周邊沖擦海洋,造成北大西洋的大量冰山。注出冰川中最著名的就是雅各布港冰河(Jakobshavn Isbræ),每日流動20-22米。

在冰原上,溫度比格陵蘭的其他地方要低。紀錄最低的全年平均氣溫為-31℃,是在北崤的中北部出現。南崤頂的氣溫則為-20℃。於冬天,格陵蘭冰原呈清澈的藍綠色。夏天時,表面的冰會溶化,令冰看來是白色的。

格陵蘭冰原的年代已達11萬年之久,冰內保存了以往氣候的資料。在過去數十年,科學家鑽探達4公里深的冰核,從中尋找以往的氣候指標,如氣溫、海洋體積、雨量、化學及氣體成份、火山爆發、太陽活動、海表生產力、沙漠範圍及山火的資料。冰核下儲存的氣候指標比其他天然的紀錄,如樹輪及沉積層,來得要多。

格陵蘭冰原位處於北極,特別容易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北極氣候現已急速變得溫暖,估計萎縮得更快。格陵蘭冰原近年出現大幅溶解的情況,由1979年至2002年就上升了16%,令海平面上升及可能影響洋流方向。於1993年至2005年,在黑爾黑姆冰川(Helheim Glacier)及格陵蘭西北部的冰川地震次數急遽上升。從冰原的質量估計,2006年的溶解率為每年239立方公里。另一項研究亦指2003年至2008年間,平均每年溶解195立方公里。根據冰雲與地面高度衛星(ICESat)及先進星載熱發射和反射輻射儀(ASTER)的數據,冰原所失去的冰約有75%成為了海岸的細小冰川。

若格陵蘭冰原的285萬平方公里的冰完全溶掉,全球的海平面會上升7.2米。全球暖化問題可能會將格陵蘭冰原的冰低於臨界點,引發長期溶解問題。氣候模式估計單在格陵蘭於這個世紀內就會上升3℃,在下一千年估計海平面就會因此上升1米。冰原模式進而估計這會引發冰原的長期溶解,直至整個冰原完全溶掉。這樣的海平面上升差不多將全球所有主要城市都沉沒在水中。一些科學家警告這種估算過份樂觀,因為其假設是線性增長,沒有考慮不規則的增長。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en)指多重的正反饋會導致冰原發生非線性的分解,比所估計的來得要快。

近年格陵蘭冰原的熔體區不斷擴展,而融水經冰原的裂縫向下滲時,更令溶化的速度增加。在一些地區,冰更可以從岩床滑動,加快進入海洋。海洋的淡水成份增加,洋流及區域性的氣候將會受到影響。

格陵蘭冰原注出冰川速度的改變可以有兩個理論解釋。第一個是有關融水的加劇效果。額外的冰表面溶化造成融水,融水經冰河壺穴滴漏入冰川基部,減低了基部的摩擦力。這個理論正正就是瑟梅哥·庫雅雷戈冰川(Sermeq Kujalleq)於1998年至1999年間高達20%的季節性加速。不過,就巨型冰川流動的研究顯示,這個機制只能提供短期的速度,對注出冰川的全年流動影響力甚少。另一個理論是指於冰裂面的不平衡力引起的非線性反應。變薄的冰川較具浮力,摩擦力因而減少及速度增加。冰裂面藉橫向擴張來推動上層冰川。大型注出冰川的基部經常都會有水來幫助潤滑。這些水一般是來自基部,而非表面溶解。若融水是加速的關鍵,冰川的速度必須也像融水般是季節性的;若不平衡力是關鍵,加速度必須沒有季節性,且專注於冰裂面。

格陵蘭東部的黑爾黑姆冰川於1970年代至2000年間都有穩定的終點。於2001年至2005年,黑爾黑姆冰川後退了7公里,並由每天20米加速至30米,終點區域向上變薄達130米。同於東部的康格爾隆薩克冰川(Kangerdlugssuaq Glacier)於1960年至2002年間都有穩定的終點,其速度由1990年代的每天13米,增加至2004年至2005年的每天36米,於下游變薄達100米。瑟梅哥·庫雅雷戈冰川的加速度由冰裂面開始,於1997年散佈到上層冰川的20公里,而到了2003年就到了內陸的55公里。以上每一個主要的注出冰川加速度都超過50%,遠遠高出融水的影響。加速也不只限於夏天,就算沒有融水也能維持加速度。就格陵蘭東南部32個注出冰川的研究,發現流入海洋冰川的加速度特別明顯。另外,這些冰川的冰原變薄得也較為明顯。故此,唯一能解釋加速度的是一連串的事件:流入海洋冰川的終點區額外地變薄,未有磨蝕冰川舌,從而容許了加速、消退及進一步的變薄。融水引發的加速度並沒有明顯的影響。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計中央部份的積雪每年達5200±260億噸,溢流及底部溶冰分別每年達2970±320噸及320±30噸,每年製造冰山達2350±330噸。綜合來說每年就減少了440±530噸,顯示冰原現正溶解。根據1996年至2005年的數據,冰原變薄的速度更快。於1996年,格陵蘭每年就減少96立方公里的冰原;2005年,減少的冰原就上升至每年約220立方公里;到了2006年,估計就進一步上升至每年的239立方公里。以此失冰率計算,格陵蘭冰原只有1.19萬年來溶化。但是於2007年,格陵蘭冰原的失冰率就上到歷史新高的592立方公里,加上雪降偏低,一年就反常的減少了65立方公里。若冰山崩裂按正常發生,單於2007年格陵蘭就失去了2940噸的冰原。

彼得曼冰川是格陵蘭島上的一個冰川。位於從格陵蘭西北方至內爾斯海峽東岸為止,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冰川。潮汐冰川由70公里長、15公里寬的浮冰組成,最厚處達600公尺厚,最薄的邊緣約30-80公尺。

2010年8月5日,彼得曼冰川分裂,並形成了一個面積約260km2的巨型冰山。據來自美國德拉瓦大學的一位副教授安德烈亞斯·明肖介紹,這是將近50年以來,北極地區所發生的最大的一次冰川分裂事件。

100个消失前必需銘記的地方:(圖文連接)

http://blog.163.com/huyw_614/blog/static/313809772010322112740282/



不丹境內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和湖泊

冰川消融

冰川消融

                 

                       冰川消融~北極熊在悼念QQ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