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11 19:15:21| 人氣4,1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史努比*說~**斷層**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史努比*說~**斷層**

斷層是指岩石的破裂面,在破裂面兩側的岩體有相對的運動。斷層大小不等,大的斷層可以縱貫整個岩石圈,水平則可綿延幾千公里。由於地殼會在斷層處作垂直或水平相互滑動,因此在斷層處經常會發生地震。世界上最大的斷層一般都是地球的板塊邊緣,但在遠離活躍的板塊邊緣處人們也發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斷層,例如中國就是板內斷層十分發育的地區。由於較大的斷層通常都不只是一個簡單清晰的斷面,而是一組斷面的集合,因此人們又提出了斷層帶(或斷層破碎帶fault zone)的術語,在地質學文獻中,規模巨大的斷層帶則通常叫做斷裂帶。

斷層滑動方向和傾向平行的斷層稱為走向滑移斷層。傾向是指斷層面和水平面的夾角。逆斷層:上盤的岩體相對於下盤,往上移動。 正斷層:上盤的岩體相對於下盤,往下移動。沿著斷層的走向作滑移。右移斷層:斷層一側的岩體,相對另一側往右移動。 左移斷層:斷層一側的岩體,相對另一側往左移動。

逆斷層是斷層的一種,其斷層上盤的岩體相對於下盤,往上移動,原來位置較低的地層會移動到位置較高地層的上方,因此較老的地層會出現在較新地層的上方。逆斷層一般都是因為壓縮力所造成。



死海斷層是中東貫穿約旦河的左移轉形斷層,斷層從西奈半島南面的紅海裂谷開始,沿著阿拉伯板塊和非洲板塊之間的板塊邊緣伸延,終點是土耳其東南部與東安那托利亞斷層交會的地方。由於兩個板塊均朝東北偏北方向移動,而東面的阿拉伯板塊移動速度較快,因此測出斷層向左移位約107公里。

東安那托利亞斷層是土耳其東部的主要斷層,從死海斷層北端開始,沿著安那托利亞板塊和向北移動的阿拉伯板塊朝東北方向延伸,終點是與北安那托利亞斷層交會的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由於安那托利亞板塊和阿拉伯板塊移動速度不同,因此出現左移斷層。

北安那托利亞斷層是安那托利亞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之間的右移斷層,從土耳其與東安那托利亞斷層交會的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開始,經過土耳其北部進入愛琴海,位於伊斯坦堡以南20公里。自1939年起,斷層地區出現7次芮氏地震規模7.0級以上的地震,由於地震地點一直向西移,地震學家認為以後的斷層地震會發生在西面。

                   

美國聖安德烈亞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是一段長約1050千米、橫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西部和南部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和東部的斷層,位於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的交界處。斷層以西的太平洋板及以東的北美洲板塊正分別向西北和西南方向移動(斷層處測得北美洲板塊的移動方向偏向東南),平均每年滑動距離為33至37毫米。北美洲板塊向西移構成的擠壓力形成海岸山嶺,相似地,太平洋板塊北移則形成橫斷山嶺和聖克魯斯山脈。斷層附近常發生地震,其中包括1906年強度達芮氏震級7.8級的舊金山大地震。

黃石國家公園存在目前全球唯一活躍的超級火山,近幾年該地區地質的異常變動頻繁,包括地震,地表隆起等,但沒有證據表明該超級火山會在以後的幾年內爆發。黃石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火山口,這個活火山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爆發過,但在地質時代裏曾經爆發過三次。

如果黃石公園的火山爆發,規模將是1980年聖海倫火山爆發的2500倍,從而引起全球性的災難,包括:火山灰將覆蓋全美3/4的土地; 在火山一千公里範圍內,灰塵引起大量暴雨,爆發泥石流,火山灰將壓垮多數民房; 火山灰塵導致電子設備無法正常使用,將使通訊,交通,物流等行業全線癱瘓; 多數民眾將死於化學氣體中毒、受污染的水和食物,比如; 全球性的天氣災難。硫酸氣體層將在2周內覆蓋全球,反射太陽能源,全球氣溫平均下降12--15度。赤道附近可能持續兩三年的積雪,季風消失,東南亞面臨乾旱和飢餓。

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簡稱黃石公園,是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成立於1872年。黃石公園位於美國中西部懷俄明州的西北角,並向西北方向延伸到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積達7988平方公里。這片地區原本是印地安人的聖地,但因美國探險家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的發掘,而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公園。它在1978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園內高度從北方入口(蒙大拿州的伽德納Gardiner)的5,314英尺(1,620公尺)上升到公園東南方最高點的鷹峰(Eagle Peak)的11,358英尺(3,462公尺)。在黃石公園廣博的天然森林中有世界上最大的間歇泉集中地帶,全球一半以上的間歇泉都在這裡。這些地熱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存在的證據。黃石公園以熊為其象徵。園內約有200多隻黑熊,100多隻灰熊。

黃石公園於1988年發生天然火災,大部分的樹木都毀於一旦,大片大片白的枯樹幹,而新長出來的小樹則彰顯了大自然的無限生機,新長起來的小樹如今大約與人同高。此次大火災對黃石的森林來講卻是一件好事,原火災以前,這些樹木被一種寄生甲蟲侵蝕,樹林已經處於不健康的狀態。一場大火不僅燒死了樹木,還燒死了寄生蟲,如今新長出來的樹不受甲蟲侵蝕。

這個火山跟世界上大部分的火山都不一樣,它並不在地殼上兩塊板塊相交的地方。它跟夏威夷的火山相同原理,乃是地幔裡的一個熱點(Hot Spot)。板塊飄移的時候,熱點並不移動,因此就好像熱點在板塊上挪動的感覺一樣。黃石熱點產生於俄勒岡州的東北角,經愛德荷州到今天懷俄明州西北角的位置,將來還要往蒙大拿州和北達科他州進發。熱點經過的地方,形成一系列的死火山,這些火山過去噴發出來的熔岩,形成了今天的蛇河高原(Snake River Plateau)。

黃石熱點來到落磯山脈以前,黃石公園的地貌就類似今天與它接壤的大狄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將來黃石熱點離開後,這裡就會像是今天位於愛德荷州的月形坑國家自然保護區一樣了。

黃石熱點的具體表徵就是地表的熱氣地帶。不斷有地下熱水補充的稱為熱泉(Hot Spring),不斷噴發的稱為噴泉,定時或不定時噴發的稱為間歇泉(Geyser),還有隻冒氣、不噴發的,噴泥巴的,甚至每幾百年來一次大爆炸的火山口,總之是千奇百怪,應有盡有。這些水的溫度都很高,而且含有豐富的硫化氫,因此吸引了各式各樣的細菌來這兒生活,這些細菌各有不同的鮮豔色彩,將熱氣地帶染得五彩繽紛,艷麗奪目。這些地熱地形雖然廣泛分布在整個黃石公園裏,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幾個盆地裏。

可是它們並非一成不變的,隨著地殼變動,原來很活躍的地方有可能突然安靜下來;原來寂寂無名的地方也可能會一鳴驚人的。公園西北角的猛獁熱泉(Mammoth Hot Spring)就是一個例子:它原來是好幾個熱泉從山坡上一節一節地流下來,被各種細菌染得五顏六色,形成一個非常漂亮的大台階;可是2002年的一次地殼變動,這裡的大部分熱泉都不再流了,死掉的細菌變成灰白色的粉末,殘留在乾枯了的大台階上,反射著耀眼的陽光,將這裡變成一片肅殺的不毛之地。

                 

公園裏的地熱盆地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這裡有上間歇泉盆地(Upper Geyser Basin)、中間歇泉盆地(Midway Geyser Basin)、下間歇泉盆地(Lower Geyser Basin),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老忠實泉(Old Faithful)和大棱鏡泉(Grand Prismatic Spring)了。老忠實泉每隔30至120分鐘就會噴發一次,平均每70至90分鐘噴一次,每次噴發維時約一分半鐘至五分半鐘不等,噴發高度約五十多米。人們掌握了老忠實泉「每次噴發時間長度」以及「距離下一次噴發的時間間隔」之間的數學關係,因此每次都能相當準確地預測下一次噴發的時間。由於老忠實泉日以繼夜、春來秋往、年復一年地準時噴發,因此被稱為老忠實泉。

最近,黃石的地熱有稍微北移的跡象,老忠實泉也許真的老了,每次噴發的平均間隔時間越來越長了;相反地,在公園西部的諾里斯間歇泉盆地(Norris Geyser Basin)變得越來越活躍了。其中的蒸氣船間歇泉(Steamboat Geyser)已經從好久才噴一次變成幾乎每天都在噴了;還有一些間歇泉的噴發高度更是屢創歷史新高,一些好幾個月才噴一次的間歇泉其噴發高度可以是老忠實泉的好幾倍呢。Norris間歇泉盆地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中國

<1>雅魯藏布江斷層帶,或稱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斷層帶,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條大型斷層帶。它在中國境內西起噶爾藏布及其下游的森格藏布河谷(森格藏布出國境後稱印度河),向東經瑪旁雍錯北,東至雅魯藏布江河谷,再向東至米林後繞過雅魯藏布大峽谷,經墨脫折向東南方向出境,在中國境內長達2,000千米以上。

雅魯藏布江斷層帶是在始新世至漸新世的華北構造期間形成的,在這一時期,喜馬拉雅地塊向北不斷移動,與其北部已經拼合到歐亞板塊之上的岡底斯地塊逐漸發生碰撞,於是形成了雅魯藏布江碰撞帶。喜馬拉雅地塊完全與歐亞板塊碰撞之後,這條碰撞帶便轉變為逆掩斷層帶。

雅魯藏布江斷層帶在地貌上表現為一條大型的東西向低地,將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及其西部支脈阿依拉山)與北部的岡底斯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隔開。印度河上游和雅魯藏布江均奔流於這條低地內,自然條件較好,因而沿河谷聚居了西藏的大部分人口,成為西藏最發達的地區。

<2>定日-洛扎斷層帶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條斷層帶,它的別名較多,如吉隆-錯那斷層帶、喜馬拉雅主北斷層帶等。該斷層帶西起普蘭之東,向東經吉隆、定日、崗巴、洛扎至錯那以東一帶,近東西走向,長約800千米。

定日-洛扎斷層帶是在新近紀至早更新世的喜馬拉雅構造期間形成的。由於印度板塊在此時向北與已經拼合到歐亞板塊之上的喜馬拉雅地塊相碰撞,不僅造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的抬升,也使喜馬拉雅地塊內出現了一系列的逆掩斷層,定日-洛扎斷層帶就是這一系列逆掩斷層中最北的一條。在地貌上,定日-洛扎斷層帶表現為喜馬拉雅山地北部近東西向的一條低地,將喜馬拉雅山主體(「大喜馬拉雅」)與拉軌崗日隔開。朋曲和葉如藏布谷地即發育於這條低地內。

<3>瀾滄江斷層帶,簡稱瀾滄江帶,是中國西部的一條巨型斷層帶。它西起中印邊界的空喀拉哨所附近,向東橫越羌塘高原北部,到唐古拉山脈北麓的溫泉後,沿瀾滄江河谷折向南方,經雲南昌寧、孟連進入緬甸、泰國境內。

瀾滄江帶開始形成於晚二疊世,晚三疊世其南段(又名昌寧-孟連斷層帶)首先完成碰撞,保山-中緬馬蘇地塊拼合到華南板塊之上(華南板塊在此時也拼合到歐亞板塊之上),使這一段由碰撞帶轉化為走滑斷層。以後,羌塘地塊的南部向北移動,約在白堊紀早期碰撞到歐亞板塊之上,從而使瀾滄江帶的北段(又名空喀拉-唐古拉溫泉斷層帶)由碰撞帶轉化為逆掩斷層。由於瀾滄江帶的北段位於藏北無人區,科考活動難於大規模進行,因此對於這一段的許多細節,目前還處在推測和爭議之中。

瀾滄江帶是三疊紀印支期的四條重要碰撞帶之一(另外三條是金沙江帶、秦嶺-大別山帶和紹興-十萬大山帶),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古生代末期尚位於特提斯洋中的許多零散陸塊陸續彼此碰撞,並向北拼合到歐亞板塊之上,最終形成了完整的中國大陸(西藏大部除外)。在地貌上,瀾滄江帶的北段表現為羌塘高原北部的一條不明顯的東西向低地,多爾索洞錯和米提江占木錯即位於這一低地內。其南段則形成瀾滄江河谷。

<4>金沙江斷層帶,簡稱金沙江帶,是中國西部的一條巨型斷層帶。它西起昆崙山南麓,向東經過可可西里山脈的若拉崗日南,東接通天河谷,然後沿金沙江河谷折向東南方,直抵元江河谷,並在雲南河口進入越南境內。

金沙江帶開始形成於晚二疊世,中三疊世末期其南段首先完成碰撞,思茅-印度支那板塊拼合到華南板塊之上(華南板塊在三疊紀晚期則拼合到歐亞板塊之上),使這一段由碰撞帶轉化為走滑斷層。以後,羌塘地塊的北部向北移動,約在白堊紀早期碰撞到歐亞板塊之上,從而使金沙江斷層帶的北段由碰撞帶轉化為逆掩斷層。由於金沙江斷層帶的南段受到後來的構造運動的劇烈改造,而北段又位於藏北無人區,科考活動難於大規模進行,因此對於這一斷層帶的許多細節,目前還處在推測和爭議之中。

金沙江帶是三疊紀印支期的四條重要碰撞帶之一(另外三條是瀾滄江帶、秦嶺-大別山帶和紹興-十萬大山帶),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古生代末期尚位於特提斯洋中的許多零散陸塊陸續彼此碰撞,並向北拼合到歐亞板塊之上,最終形成了完整的中國大陸(西藏大部除外)。在地貌上,金沙江帶的北段表現為昆崙山和可可西里山以南的一條東西向低地。西金烏蘭湖和烏蘭烏拉湖即位於這一低地內。其南段則形成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

<5>龍門山斷層是中國中南部的一個逆沖斷層,位於青藏高原東緣,與四川盆地相交,由龍門山後山斷裂、龍門山主中央斷裂、龍門山主邊界斷裂三條斷裂組成,東北-西南走向,長約500公里,寬達70公里,是地震多發區。

歐亞板塊由於遭到印度板塊朝向北略偏東方向的積壓,形成巨大的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以每年10-15毫米的速度向東流動,在龍門山一帶受到堅硬的四川地塊的阻擋,積聚了大量的構造應力,形成了斷層。該斷層在不斷受到青藏高原擠壓的情況下,成為逆沖運動的多發區,因而易於發生地震。

龍門山斷層自1657年4月21日之後,不甚活躍,在300多年間其發生地震的頻率不及附近的鮮水河斷層,強度也從未超過芮氏6級,因此曾被認為是已逐漸沉寂的古老斷層。但是2001年青藏高原北緣的昆崙山發生8.1級大地震,此後青藏高原對歐亞板塊主體的主要擠壓方向從北部轉向東部,龍門山斷層和周邊其他斷層均受到影響,重新活躍。2008年5月12日,該斷層發生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6>班公錯-怒江斷層帶,或稱班公錯-東巧-怒江斷層帶,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條大型斷層帶。它在中國境內西起班公錯,向東經改則、東巧(屬安多,今名強瑪),到丁青後轉向東南,沿怒江進入緬甸境內,在中國境內長約2,500千米。

班公錯-怒江斷層帶是在四川期的白堊紀末期到古近紀早期形成的。在這一時期,岡底斯地塊向北不斷移動,與其北部已經拼合到歐亞板塊之上的羌塘地塊逐漸發生碰撞,於是形成了班公錯-怒江碰撞帶。岡底斯地塊完全拼合到羌塘地塊之上後,這條碰撞帶便轉變為逆掩斷層帶。

班公錯-怒江斷層帶在地貌上表現為一條東西橫貫羌塘高原的低地,班公錯和安多-獅泉河公路均位於這條低地內。這條斷層帶的東南部分則形成怒江河谷。

<7>噶爾-納木錯斷層帶,或稱噶爾-措邁斷層帶、革吉-念青唐古拉斷層帶,是位於青藏高原上的一條斷層帶。它西起革吉邦巴(舊屬噶爾),向東經亞熱、隆格爾、扎日南木錯南、措邁(屬昂仁縣)至納木錯以東的念青唐古拉山脈西麓而止。

噶爾-納木錯斷層帶是岡底斯地塊的塊內斷裂,在喜馬拉雅地塊開始與已經拼合到歐亞板塊之上的岡底斯地塊碰撞的華北構造期間開始發育。早期表現為由北向南的逆沖斷層,中期呈現斜沖-韌性剪切性運動,晚期則表現為左行走滑特徵。

噶爾-納木錯斷層帶在地貌上表現為隔開南邊的岡底斯山和北邊的羌塘高原的東西向長條低地。在這條低地內發育了大量的內陸湖泊,成為青藏高原上有名的湖區。西藏最大的一些湖泊如納木錯、格仁錯、昂孜錯、當惹雍錯、扎日南木錯、塔若錯、昂拉仁錯等均位於這一低地內。

<8>郯城-廬江斷層帶(簡稱郯廬斷層帶)是中國東部的一條大型斷層帶,因最初發現時認為其北起山東郯城,南至安徽廬江而得名。實際上,郯廬斷層帶北段一直沿北北東方向經渤海、中國東北延伸至鄂霍次克海,在中國境內的長度達2400多千米。在地史上,其南段也一度伸達今廬山。

<9>郯廬斷層帶的南段(郯城以南)在三疊紀末期形成,當時是揚子板塊與中朝板塊之間的秦嶺-大別碰撞帶以東的一條走滑斷層。在中生代燕山期,因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到歐亞板塊(廣義)之下,而使郯廬斷層帶向北大幅度延伸,並轉化為逆沖斷層。以後,郯廬斷層帶雖然一度恢復為走滑斷層,但在多數時間內仍以逆沖運動為主。在新構造期,郯廬斷層帶為右行走滑-逆沖斷層。歷史上沿這一斷層帶發生了許多大地震,如1668年郯城大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等。

         

台灣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主要在西部麓山帶與平原交界處及東部花東縱谷區域,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發表台灣共有42條活動斷層。

<1>金山斷層為逆移斷層,由金山鄉向南延伸至臺北盆地南端。 根據鑽探結果研判,在臺北盆地關渡以南地區,金山斷層可能位於山腳斷層的上盤;在關渡以北,斷層位於山腳斷層下盤,兩斷層位置相當接近,這一點值得注意。

<2>雙連坡斷層是台灣桃園的一條斷層,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年的資料,將雙連坡斷層列為存疑性活動斷層,該斷層始於上陰影窩附近的縱貫鐵路南側,截斷伯公岡台地北側社子溪的河蝕崖,而後消失於社子溪谷,復現於平鎮台地西北端,經雙連坡而止於中壢市郊西北方,長約10.7公里。

<3>新竹斷層為一條逆移斷層,根據地質調查所2010年資料顯示,為第二類活動斷層。 由於新竹斷層經過新竹市精華地帶,且沿線為人口密集區,有多所學校在斷層線上,因此需注意。新城斷層,是一條逆移斷層,列為第一類活斷層,新城斷層北段長約12公里,南段長約16公里。在竹東鎮中正大橋附近有露頭。2002年調查發現該斷層經過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4>車籠埔斷層位於台灣西部,為一條南北走向的東傾逆衝斷層。集集大地震尚未發生前,已經有地質學者前往台中縣太平市(今臺中市太平區)車籠埔進行實地勘察,位置約在光興路以東的沿山地區,在此發現斷層崖而故名。此斷層在1999年9月21日的錯動,是造成集集地震之主因,但是某些研究指出,集集地震造成的地震斷層並不完全依循車籠埔斷層的斷層面滑動。

車籠埔斷層位於台灣西部麓山帶,在斷層西側即台中盆地、八卦臺地、斗六丘陵,有清水斷層、彰化斷層、桐樹湖斷層;在斷層線東側即豐原丘陵、南投丘陵、竹山丘陵,有大茅埔斷層、雙冬斷層、鳳凰山斷層。

在集集大地震中,車籠埔斷層在地表產生了達百公里的破裂面,北起苗栗縣卓蘭鎮內灣、雙崎,南至南投縣竹山鎮桶頭,最大水平和垂直位移量達9公尺和6公尺。在斷層的東側是上新世錦水頁岩和卓蘭層;西側則是更新世頭嵙山層和沖積層。斷層的主要滑動面在近地表大致沿著錦水頁岩或卓蘭層,東側的岩層向西北逆衝。

在台中市石岡區埤豐橋以北,斷層分叉成數條大致平行的小斷層,走向呈現東西向和東北向,傾角大約在40-50度之間,主要型態為走向滑移伴隨逆衝。在埤豐橋以南,斷層逐漸由東北-西南向轉為南北向,地表破裂帶主要沿著麓山帶前緣,斷層依然以走向滑移伴隨逆衝的型態為主。到台中市霧峰區以南,斷層型逐漸轉變為以逆衝為主,沒有明顯的走向滑移分量,此段斷層傾角在25-80度之間。

在南投以南,斷層的走向滑移分量逐漸出現,斷層傾角在30-60度之間。到南投縣竹山鎮瑞竹以南,斷層型態改以走向滑移為主,傾角大於70度,位移量也逐漸縮小,在南投竹山鎮桶頭逐漸失去明顯的地表變形。

921大地震,又稱集集大地震,為發生於20世紀末、自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後在台灣傷亡損失最大的天災,發生時間為台灣時間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5.9秒,震央在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位於台灣南投縣的集集鎮,震源深度8.0公里,芮氏規模7.3,美國地質調查局測得矩震級7.6。此次地震是因車籠埔斷層的錯動,並在地表造成長達80公里的破裂帶。台灣全島均感受到嚴重搖晃,共持續102秒,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51,711間房屋全倒,53,768間房屋半倒。另外也有學者認為車籠埔斷層並非引起此次地震的主因,而是和東側的大茅埔-雙冬斷層錯動,連帶引發車籠埔斷層再次活動。

集集地震,讓台灣的居民瞭解地震的威力,並開始深思防震的重要性,開始檢討建築物或其他地方的防震措施。此外,政府亦在此次地震後開始正視防震教育,加強防震防災的宣傳,並將此次教訓編入教材中。

內政部消防署為提升重大災害應變處理能力,加強國際搜救隊之間的聯繫,選派優秀人員赴美、日及歐洲等先進國家接受訓練,成立特種搜救部隊,仿照美國的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設置搜索組、救援組、工程組、醫療組等。國軍亦將救災視為重要任務之一。

震後台電供電設施遭到嚴重受損,電力供給不足,使得全台工商業活動全面停擺,尤其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損失最為慘重,經濟方面損失難以估計,全球科技產業零組件供應也因此遭受到波及,而台灣經濟也因此地震後開始走向低迷。

此外集集地震後,在全台灣誘發超過21,000處的崩塌地,受影響面積達11300公頃,造成中台灣廣大面積區域土石鬆動。根據調查,震後造成的土石鬆動讓觸發土石流所需要的雨量遠低於地震前;震後一年所需的雨量僅需震前的四分之一,震後七年仍只需震前雨量的二分之一。  2001年侵襲台灣的桃芝颱風挾帶而來的豪雨在中台灣就造成655起土石流。

                 

日本

中央構造線是日本最大的斷層系。也可以叫MTL(Median Tectonic Line)。長野縣下伊那郡大鹿村有中央構造線博物館。由關東延伸到九州、分割西南日本的大斷層系。中央構造線的北邊叫做西南日本內帯、南邊叫做西南日本外帯,作爲區別。1885年由Edmunt Naumann命名。一部分是活斷層。被認為是要注意的斷層之一。

近畿地方中央構造線把紀伊半島的中部由西至東斷開。

中央構造線從德島市穿過吉野川北岸到達三好市,然後從川之江新居濱南側通過,再從砥部町通過雙海町,最後通過佐田岬半島北側進入豐予海峽。中央構造線從群馬縣下仁田到比企丘陵的北緣露出來。關東平原下面埋藏著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的累積層。

在糸魚川靜岡構造線東面的中央大地溝帶地區,被新第三紀的累積岩覆蓋著。中央構造線從諏訪湖南面的茅野很好地露出來。糸魚川靜岡構造線是從親不知(糸魚川市)通過諏訪湖、至安倍川(靜岡市)的大斷層線。略稱是糸靜線(いとしずせん)。

山梨縣早川町新倉有糸魚川靜岡構造線的逆斷層的露頭,2001年,「新倉之糸魚川-靜岡構造線」被指定為國之天然記念物。2007年,糸魚川和早川的糸魚川靜岡構造線被選定為日本地質百選和糸魚川-靜岡構造線(早川)。

沿糸魚川靜岡構造線造成日本阿爾卑斯,沿線連接飛驒山脈、赤石山脈的高山,形成天險。生態系以糸靜線為界,有相當大的差異,分成東半的東北日本和西半的西南日本。糸靜線沿線主要的山、高地是白馬岳、乘鞍岳、上高地、赤石岳、身延山等。

              

台長: 幻羽
人氣(4,143)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