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21 22:42:17| 人氣4,0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於世間應如何修持德行呢?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德是工夫,是有志於道;德在心裏而行諸於外的就稱為德相,譬如走路、行儀……都可表現出一個人的德相來。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內心的梳理、表現在外的行為的規矩。行,是走路。要步履平穩,舉止端莊。所謂行如風就是走路要如風吹雲動般的清飄且穩重。立,是站姿。站時要挺胸直腰,不要東依西靠;也就是立如松的形態。 坐的規矩是要坐如鐘,坐的像巨鐘般的穩重。臥。是睡眠的姿勢;臥如弓。也就是吉祥臥’”

 

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做人須先立德行,這是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我們在平時的交往中,形容一個人行為的好壞,常常會用“德行”兩個字來衡量。說這個人的“德行”好,就是指這個人能夠按照社會的常理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言行;而說這個人不好,則主要是指這個人缺乏道德修養,個人的素質不高,人際關係也比較差。

 

所以,每人都應加強“德行”的修養與鍛煉,不僅是修身做人的基本要求,也必須認真加強“德行”的修養,就必須善於學習。不論我們是處在什麼樣的時代,加強學習是提高“德行”修養的一條最佳途徑。作為“德行”修養本身來講,它既是一個非常深奧的哲學範疇,更是一個人終其一身恐怕都難以達到的目標。

 

要想達到道德修養那種盡善盡美的最高境界,恐怕還需要很長時間的修煉,也是一般常人難以達到的。“德行”的目標雖然很高,但也不是說它就是我們達不到的。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的“德行”修養,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平時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間。有的恐怕也只是我們舉手之勞的事情,問題的關鍵還是看我們所不所為,只要我們努力地去學習、去實踐,踏踏實實地、一點一滴地、一件一件地去做,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盡心盡力地去做了,就是朝著“德行”修養的目標前進了一大步。

 

加強“德行”修養,還要注重平時的鍛煉。一個人不是生來就具備高雅的道德素質的,而是從後天的學習和鍛煉中獲得的。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說,環境對人的影響有的時候是非常大的,一個生活在優美生活環境中的人,就會懂得如何愛護環境,珍惜環境。而一個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的人,讓他懂得如何珍惜和愛護環境,恐怕尚需一定的時間。

 

加強“德行”的鍛煉,應當成為必修課,這種鍛煉與修養,決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做個樣子給別人看,而是需要有耐心、有毅力,努力就能夠達到理想的境界。“德行”修養,還要注重平時的養成。一個人“德行”的好壞,不僅表現在他為人處世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他對人生的態度上,表現在他對事業的追求與熱愛上。試想一個沒有理想,沒有抱負,沒有追求的人,能夠是一個德行非常高尚的人?

 

一個人要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我們加強“德行”的培養與鍛煉,就是要注重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從我們身邊的事情做起。那種當面一套,背後又是另一套的行為,很難說是一個“德行”修養好的人。因此平時的“德行”養成,應當成為道德修養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加強“德行”的修養、鍛煉和養成,也不是一蹴而就,要能長期堅持與實踐相結合的道德修養,就可能有很好的道德,也就有最高尚的愛心,就領悟了“德行”養成的真諦,也就達到了我們所追求“德行”修養的最高境界。

 

以合理的善行,淨化內心,使內心趨向於完善無漏。德行可從內心與事行兩方來修持,內心本是非常複雜的起起伏伏,心理活動是複雜相應而沒有絲毫自體性。道德的根源,是無貪、無瞋、無癡,道德的意向是純潔,是慚與知愧,一般人常陷於重重的罪惡中,善根力非常微弱,惟有慚愧的重善輕惡,才能使人戰勝罪惡,使善根顯發出來且日趨增進。

 

『知慚愧』是人類不同於禽獸的地方,是人類的特點,是人之所以為人。什麼是慚愧?即人類傾向光明、厭離黑暗的自覺。這種向上的道德自覺,經常與「無慚」,「無愧」的惡行相起伏。但即使被壓倒,慚愧的道德自覺,也仍有現前的機會,這即是一般所說的「良心發現」、「內心負疚」、「問心自愧」。

 

由於有情是迷情為本的,智力不充分,不正確,離惡向善的道德判斷,良心抉擇,不一定是完善的,而且是常有錯誤的。佛說:慚愧心「自增上,法增上,世間增上」。即是說:慚愧應依(增上是依義)於自、法、世間三者的助緣來完成。

 

人應自尊自重,眾生皆有佛性,誰也有止惡行善的可能,人人應努力於身正心正、自利利他的德行,圓成崇高的聖性。自我的卑劣感,自暴自棄,萎靡頹廢,無論他的原因怎樣,自甘墮落而缺乏自拔的向上心,在自覺的行為中,到底是不道德的。一切損他的惡行,大多從這自甘墮落而來。如能自覺人格的尊嚴,即能使向善離惡的慚愧心活躍起來。

 

道德行為,雖因時代環境而多少不同,德行是順於法之真理的行為。由於理解真理、順從真理,便能趨向於應行的正道。依法修行而證入於法,尊重真理,順從真理,向善的慚愧心即會生起來。對於應止應行的善惡抉擇,也必然的更為恰當。

 

人的一生都是依存於世間,世間上充斥著諸般欲惑利誘,而智者所認為應該如何的,在某一環境時代中,多少有他的妥當性。所以離惡向善的慚愧心,不能忽略世間而應該隨順世間。佛陀曾說:「我不與世間(智者)諍」這是尊重社會意旨,避免世間譏嫌,即能引發慚愧而使它更正確。

 

道德是源於人的道德本能,而他的引發增長到完成,是要重人格、重真理、重世間。德行的增長完成,即對於自己人格、社會公意、宇宙真理,在向善離惡的抉擇中,能作得恰到好處。真法是惟有從真理的理解與隨順中,能離去自我的固蔽,從自我的解脫與世間的淨化中,達到真法的實現,即是德行的完成。

 

德行的實踐,是要屏棄自我的私欲,對於環境的壓力,也需要盡心盡力的去克服,努力精進且不放逸。精進是中道的,從容中努力前進,這是大踏步的向前走,不放逸,即是警覺,警覺一切可能對於自己不利的心情及環境,特別是順利安適中養成的惰性。能時時的警策自己,不敢放逸,即能不斷向上增進。對於一切善行的進修,是非精進與不放逸不可,這對於德行的進修,是非常重要的!

 

在德行中,心淨為性,即內心的純潔,不預存一些主觀與私見,惟是一片純潔無疵的心。有了這樣的淨心,才能對於覺者、真理、奉行真理的大眾,能有虛心容受,無私的清淨心,能領解事理,並恰當的理解對方,而非盲從的依附。等到體證真理,證實了所信的不虛,達到自信不疑的境界,淨心與正智便融合為一,這樣的信心現前,能使內心的一切歸於清淨,即譬喻為「如水清珠,自淨淨他」。這樣的純淨之心,為修學正法的根基,一切德行亦依此而發展。

 

引發人類的德行本能,使他實現出來,才成為善的行為,以人生的和諧、福樂、清淨為理想,為標準。生存是最基本的,如離開這一根本事實,一切皆無從說起。但人類不只需要生存,更需要和諧的、福樂的、清淨的生存。如充滿私欲、顛倒見、欺凌、壓迫、侵奪──雜染而不清淨的生存,即無有幸福可言,彼此也難於和諧,即違反人類互依共存的要求。

 

人世間無論怎樣的充滿矛盾、苦痛、罪惡,無論和諧福樂清淨的怎樣難於實現,但這到底是契於理而順於情的人生終極的理想,到底是人類生活中的部分事實。人生德行的自覺,有意無意的以此和樂清淨的人生為理想,以身心行為而契合這一標準的為善行;從自他關係中,不斷努力而增進修持,從無限時空的觀點去眺望,便能擴大視野而不執著了。

 

地球那樣的渺小,空間是無限的廣大,在死死生生的不斷相續中,時間又是那樣的悠久。有情與世間的一切,從過去到現在,都有過相依共存的關係;現在如此,將來也還要相依共存的。所以實現和樂清淨的人生理想是道德準繩,不僅是這一世間,這一時代的人類,再延續於無限的時間,擴展到無限的空間,織成自他間展轉相依,展轉差別的網絡。

 

自內心的是否清淨,是否出於善意,對於自他的和樂清淨,有著深切的關係,人的德行,應內向的深刻到內心的淨化,使道德的心能增進擴展而完成。淨化自心的「定慧熏修」,「離惑證真」,達到法的現覺,即德行的深化。由於自心淨化,能從自他關係中得解脫自在,更能實現和樂清淨的人生理想於世間,即是「心淨則國土淨」。

 

人生是無常的,也是相續的;是苦,而色等也有樂;修戒定慧,傾向於無生解脫,這是另有他的深意。對於寂滅,而觀察無限生死的流轉,即不能不如此說:生而又死,死而又生。一切苦痛的領受,不消說是苦的;即使是福樂、定樂,也霎眼過去,在不知不覺的無常中幻滅。有情即生死流轉的存在,終久在忽苦忽樂的,忽進忽退的生死圈中。這樣的生死,包含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無限生死中的一切活動,一切遭遇。

 

深化的德行,即是解脫生死的實踐,稱超脫了的正覺為無生。現實一般的是世間,所以稱超脫了的為出世。無生與出世等,即是淨化這現實一般的正覺。無生與出世,即在這生死與世間中去實現。從有漏到無漏,從世間到出世,從凡情到聖覺。這深化的德行,從一般的人生德行而進修到深入無生,又從無生出世的立場,而廣行自他共利的大行,此即為深化的德行。

 

 

這篇將"德行"於世間上的理路與修持,由淺入深一路直披而下,或許有些艱澀,但懇請有緣諸君們反覆再三地去細品領會,再來的第四個七七禪修修營的主軸,便是有關"德行"的禪修持,當然在宗門裡德行的禪修法,是完全以出世法的心地工夫為中心的,將會有以"空性慧"為前提而修持,因此要先具備有些許的世間德行養成為根基,才能夠轉踏入出世的修持而得解脫!祝福大家法喜滿溢^^    *幻羽*合十

台長: 幻羽
人氣(4,060)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