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18 12:30:32| 人氣2,2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對於『後現代思潮文化』知多少?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對於『後現代思潮文化』知多少?

 

由於後現代思潮著重文化脈絡的理解,強調文化詮釋的重要性,後現代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有某種相同性,且與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現象有關聯,加上又受到當代的現象學、存在主義、佛洛伊德主義的影響,故後現代主義對人本主義的心理學衝擊的同時,又在科學主義陰影下、重建人際溝通和實現人的個性等方面有了某種一致性的反應。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20世紀6080年代以來盛行於西方世界的一種泛文化思潮,也是對現代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取向進行批判和解逅的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和態度。這一反現代性思潮雖然孕育于30年代現代主義的母胎,但主要是後現代社會(又稱後工業社會、資訊社會、晚期資本主義)適應科學技術革命發展需要的產物,也是當今科技下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的反映。

 

後現代主義已遠超出文學藝術的領域,而深深滲入到心理哲學、科學哲學、宗教、法學、教育學等等許多領域裡。後現代主義哲學繼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號之後,提出主體死亡人已死亡的口號,他們的意思是說主客二分式的主體和人的概念不現實,西方傳統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人類中心論已然破滅。後現代主義哲學認為差異無所不在,即使在重複中也有差異出現,無差異的世界是蒼白枯燥的世界,傳統哲學以普遍性、同一性的,為人的最高本質,只能使人成為喪失個性、無血無肉無情感的抽象的人。

 

後現代主義認為,人是沒有獨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語言構成的。就是說世界本身有語言的結構,語言不是人表達意義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體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藉由語言來仲介而出現的,所謂的事實、真理只是語言上的一種影像。在他們看來『不是我說語言,而是語言說我』。這樣的人就是從西方傳統哲學所講的以人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為語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語言又總是不確定的,並且隨言說者的不穩定的情緒而動搖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逅的。如果說不確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體論消失的結果,那麼內在性則代表使人類心靈適應所有現實本身的傾向。這表明後現代主義哲學不再具有超越性,它不再對精神、價值或終極關懷、真理、美善之類超越價值感興趣,相反地它是對主體的內縮,是對環境、現實、創造的內在適應。

 

後現代主義哲學是對現代主義質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種新的認知範式。它的矛頭指向傳統哲學中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經驗主義,是徹底反傳統、反權威的。它由中心主義轉向非中心的多元主義,由深度模式轉向平面模式,由以人為中心轉向反傳統人本主義。它促進並拓展人的視野、觀念更新,轉變以往僵化、封閉的思維方式,實現學科交融,不斷向大眾化和現實生活貼近。後現代主義哲學興盛時期晚於人本主義心理學,且具有不同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極端主觀主義、非理性主義、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想傾向,甚至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特徵,如反主體性、否定自我同一性、反對以人為中心等,因此後現代主義哲學不但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沒有直接的影響,相反地它還因猛烈打擊以往所謂的正常行為的價值觀與動機模式,而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很大的衝擊。

 

但是,由於後現代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有某種相同性,且均與當前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現象相關聯,肇因有人參加過反戰運動,或是新左派、反主流文化派的成員,加上又都受到現象學、存在主義、佛洛伊德主義的一定影響,使得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想有一些不謀而合之處。西方社會一方面依靠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使整個國家得以富強,民眾生活得以富裕,另方面隨著人類知識的空前膨脹,電腦和資料庫的廣泛運用,科技的高視闊步卻導致了合法性的危機,把人當做機械或動物來研究的科學主義思潮氾濫起來,從而造成現代西方社會許多人深感人生意義的失落,精神價值的喪失。面對這種現實,後現代主義針鋒相對地批判科學逐漸成為文化帝國主義,電腦霸權使人淡漠心靈和智慧的內在修養,而奉行商品世界那種冷冰冰的外在化符號操作。

 

後現代社會中,人因外部世界迅速變化,導致人在空間感和時間感方面的錯亂,而宗教信仰的泯滅,對能超生希望的失落,以及關於人生有限、死後萬事空無的新觀感,鑄成了自我意識的危機,如此地將人推到一個生命意義匱乏的空白荒地的邊緣。後現代主義一再強調精神價值的重要,重視解決人生的意義問題,重建精神信仰,以便成為維持社會統一的精神支柱。然而揚棄了人本主義思潮和科學主義思潮的片面性,表現出西方人本主義思潮與科學主義思潮融合的趨向,同樣人本主義心理學也旗幟鮮明地批判心理學中科學主義的傾向。

 

他們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還原論,和精神分析的生物還原論,指出心理學中堅持自然主義和實驗主義定向,使心理學模仿物理科學的模式,把實驗法唯一化和絕對化,其結果必然導致心理學的非人化,而陷入機械主義和還原論的境地。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開始提出心理學中科學主義取向,與人本主義取向融合的問題,把實證主義方法和現象學方法統合起來,強調研究人的價值與意義、人的本性與潛能、人的自由與選擇...這些主張雖然和後現代主義並非完全相同,但在抨擊科學主義的危害、重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相容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等方面卻不謀而合。

 

後工業社會是不同於前工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新型社會。1.前工業社會的意圖是與自然的競爭,它的資源來自採掘工業,它受到報酬遞減律的制約,生產率低下。2.工業社會的意圖是與經過加工的自然競爭,它以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為中心,利用能源來把自然環境改變成為技術環境。3.後工業社會的意圖則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在那種社會裏,以資訊為基礎的智慧技術同機械技術並駕齊驅。

 

這些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溝通的根基在於人永遠處於人際關係的情境之中。如果人們不想陷入虛無主義的自我矛盾裏,就必須由主客對立的思考模式轉向你關係的模式,以人際關係為核心,實現全面溝通。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認為,從溝通達到理解,不是主體對客體的簡單把握,而是一種視界交融。從解釋學的觀點來看,解釋者有他自己的歷史傳統,理解物件也有其歷史傳統。理解不是解釋者放棄自己的傳統去接受理解物件的傳統,也不是將自己的傳統強加於理解物件,而是解釋者通過兩種視界傳統(原有理解事物的觀點和意義系統)的交融,超越自己的傳統和物件的傳統,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同樣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堅持從解釋學的意義理解的觀點和你關係模式出發,建構人際溝通和人際關係。只有在相互遭遇中,即每個人在整個地與他面對的人或物相逢時,人才實現了自己的存在。所以“人”就是交往,就是關係,就是與其相逢者的對話!這一思想模式不僅被予以充分肯定,及存在分析治療實踐中得到徹底的貫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把協調人際交往、重建人際溝通、取得彼此共識視為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成功的關鍵所在。

 

後現代主義反對把人變成無差別的抽象化的存在,極力推崇和展示人的千差萬別的個性或人格。在溝通的過程中,人們通過語言和行動發出一些資訊,表達出溝通者的感受、情懷傾向、人格狀態、意志動機等,這一切統稱之為人的個性。同樣地,人本主義心理學也非常重視人的個性和獨特性的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奧爾波特認為,認清每一個人個性的獨特性和複雜性是研究人格心理學的兩項基本指導原則。把“非常獨立、卓而不群”作為心理健康者的指標之一。要努力揭示出每個人的性情、素質、藏而不露的個性,以便使他可以不受阻礙地,以他自己獨立的風格而成長起來。

 

後現代文化迅即風靡整個西方發達工業社會,並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區滲透,這是國際性的社會文化思潮,後現代文化的產生對歐美學術界及日本、韓國、印度等多個東方國家學者之間也未達成共識且更是爭論不休。後現代文化在西方的興起或蔓延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獲得了平穩的發展,表現為資本輸出和跨國公司空前增長,經濟恢復和增長較快,社會財富迅速增加,社會民主化進程加快,社會福利型國家紛紛出現,公民閒暇時間愈來愈多。

 

其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迅速,電子技術、資訊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等高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的、實質性的突破,電視、電傳、電腦複製、雷射唱片及現代廣告等新興大眾傳媒廣為流傳。

 

其三,社會生產的商品化程度愈來愈高,資本邏輯、商品法則和價值規律不僅嚴格地控制著現代西方的經濟生活,而且迅速廣泛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中,文化生產與工商業聯姻,形成所謂文化工業

 

其四,在哲學基礎方面,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期出現的,反映西方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苦悶、絕望、焦慮、孤獨、變態等情緒的意志主義、精神分析學說及存在主義等逐漸失去信徒代之以現代語義學哲學、分析哲學、符號學、結構主義、新闡釋學等,尤其是解構主義哲學風行一時,對西方後現代文化產生直接的深刻的影響。

 

其五,當代西方學術文化發展在繼續分化、分工的基礎上走向更大範圍的綜合,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以及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內部的對話、交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廣泛、更迅速、更深刻。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後現代文化以不同于傳統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的面貌登場了。

 

單純從學術文化的角度來看,後現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發達富裕的經濟生活基礎之上的,生長於資訊社會條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為標誌,以大眾閒暇為消費條件,以滿足大眾消費欲望來贏利的一種新興文化。既不同於西方前工業化時期的傳統文化,也不同於現代工業化時期的現代主義文化。後現代文化是對前者的揚棄,更是對前者的反叛,主要表現在:

 

1.無論是古典文化還是現代主義文化(如從古希臘史詩、悲劇到現代象徵主義詩歌、表現主義文學、意識流小說和存在主義文學等),都是少數人才能享受的高雅文化,而後現代文化則是人人都可享受的雅俗不分、亦雅亦俗的文化。

 

2.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是反商品化的純文化,而後現代文化則是深受資本與商品邏輯支配的消費文化。

 

3.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是高度個性化、風格化的獨創性的文化,而後現代文化則是與大眾傳媒手段相聯繫的、模式化、類型化和批量複製的文化。

 

4.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是文化創造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進行深刻體驗和反思後的創造,是帶有形而上價值的嚴肅的精神產品;而後現代文化則是沒有深度體驗、沒有歷史感的、僅僅反映當下瞬間體驗的平面化產品。

 

傳統、現代與後現代的關係,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後現代理論的時髦和現實問題的複雜造成的交錯狀態,使學界必得認真分析傳統型、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緊張關係。近年來,從後現代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神學等關注後學問題並從事後學研究的學者多了起來,不限於人文科學領域,在社會科學領域和文化領域亦有新的拓展。其成果表徵為翻譯了不少後現代後殖民主義方面的文章,並出版了一些論著和文集,但直接就後現代後殖民主義問題撰寫的專著卻很少見到,大多是個別就西方後學某個專家或課題進行研究。

 

但是只要有了開始,就會在這個問題上深入下去並產生出新的成果。在後現代文化轉型與文化發展中,只能是盡可能多地遵守不斷超越的"人類性"的共同價值和認識,遵循一定的國際文化審美共識,只有這樣的差異性和多元化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維持整個世界文化的生態平衡。

 

                                   

台長: 幻羽
人氣(2,219)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