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15 17:05:49| 人氣3,0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識--彌勒佛及兜率內院與龍華三會~:~2.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略識--彌勒佛及兜率內院與龍華三會~:~2.

中國與彌勒信仰有關的經典部類眾多,根據經典的內容,可分為上生經和下生經兩大系統。前者敘述彌勒在兜率內院說法的情景、兜率天宮的殊勝、以及往生兜率天的修行方法,以北涼(397439)沮渠京聲所譯的《佛說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為代表;後者則在描述彌勒下生時,人間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彌勒佛在龍華三會中說法渡眾的盛況,如西晉(265316)竺法護翻譯的《彌勒下生經》、後秦鳩摩羅什(343413)翻譯的《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等。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彌勒圖像大抵也可以分為與上生信仰有關的彌勒菩薩像,和與下生信仰有關的彌勒佛像兩大類。

地處西陲,位於絲路東端起點的敦煌,為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門戶,很早就有彌勒信仰的流傳。目前敦煌地區發現了五座北涼石塔,每座石塔的覆鉢部分都刻有過去七佛與彌勒菩薩像。莫高窟現存最早期洞窟中的二七五窟,不但以交腳彌勒菩薩為主尊,在兩側的壁面上層更開二闕形龕和一樹形龕,內塑交腳或半跏思惟的彌勒菩薩像,儼然是一座彌勒窟。莫高窟北朝第二期洞窟裡,中心柱或人字披下壁面的上層闕形龕中,也常塑交腳或半跏思惟的菩薩像,代表兜率天宮說法的彌勒菩薩。自此以後,彌勒造像幾乎代有塑繪。根據統計,敦煌石窟中彌勒經變的數量多達九十八鋪,數量可觀,僅次於阿彌陀經變和藥師經變,為敦煌壁畫藝術重要的題材,受到學界關注。其中,莫高窟就有九十二鋪之多,包括了隋代(581618)七鋪、初唐(618704)六鋪、盛唐(705781)的十四鋪、中唐(781848)二十五鋪、晚唐(848906)十九鋪、五代(907960)十一鋪、宋代(9601035)十鋪,不但數量居敦煌諸石窟群之冠,而且年代延續最久。

敦煌北朝的彌勒塑像皆作菩薩形,又大多出現於石窟壁面的上層,足證,北朝時敦煌只流行彌勒上生信仰。隋代彌勒經變的出現,雖然是敦煌彌勒圖像發展史的一件大事,可是隋代的彌勒經變均繪於人字披頂,幅面不大。有的僅畫一殿堂建築,內有手作轉法輪印的彌勒菩薩交腳像,左右各有二菩薩侍立,構圖簡單,尚未完全脫離北朝流行的彌勒菩薩說法圖的格局。即使在內容較為豐富的作品裡,除了北朝常見的兜率天宮說法的彌勒菩薩外,也只加繪了天女奏樂等簡單的情節。這些現象顯示,敦煌隋代的彌勒經變,無論是在繪製的位置或表現的內容方面,都可從北朝的彌勒圖像傳統中,找到發展的脈絡與線索。所以中原文化的刺激固然是敦煌隋代彌勒上生經變產生的一個因素,不過悠久的北朝彌勒菩薩圖像傳統,更是其孕育彌勒上生經變的重要基礎。因此,隋代在敦煌彌勒圖像的發展史上,尚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雖然敦煌僅發現了六鋪初唐的彌勒經變,數量甚少,居諸代之末,然而這些初唐的彌勒經變或為置於主龕,或繪於兩側壁,幅面廣大,氣勢宏偉,與隋代構圖簡單、畫於人字披頂的彌勒上生經變大異其趣。在初唐六鋪彌勒經變裡,除了七十一窟為彌勒上生經變外,其餘五例皆作彌勒下生經變,其中,又有四例還將彌勒上生經變繪製於下生經變的上方,形成彌勒上生經變與下生經變合而為一的特殊形式。由於無論是初唐彌勒下生經變的題材,或是結合上生和下生的彌勒經變的表現手法,都是敦煌北朝和隋代石窟中前所未見的;此外,初唐大部分彌勒經變對面的壁面,皆繪阿彌陀經變,彼此互相呼應,這樣的配置也與隋代迥別。由此看來,初唐的彌勒經變產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敦煌彌勒圖像的發展史佔據著關鍵性的地位,可惜在過去這個課題尚未受到學界的注意。本文試就敦煌初唐彌勒經變的特色、其所根據的經典、此時彌勒經變產生劇變的原因、和其傳達的宗教意涵等問題,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於方家。

中國流傳的《彌勒下生經》,主要的有西晉竺法護、東晉失譯人、鳩摩羅什(兩種)和唐代義淨五種譯本,諸本的內容大抵相同,不過在一些細節上則略有出入。李永寧和蔡偉堂的研究指出,由於竺法護的譯本不載婆羅門拆幢一事,故初唐的彌勒經變是根據竺法護的譯本所繪製的。然而在竺法護翻譯的《彌勒下生經》裡,也找不到描寫寶池、蓮華、瑞鳥等場景的文字,因此筆者以為初唐彌勒經變所依據的經典當另有所本。

《彌勒下生經》,發現鳩摩羅什翻譯的《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對彌勒下生的翅頭末城有如下的描述:有一大城名翅頭末,縱廣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七寶莊嚴,自然化生七寶樓閣,端嚴殊妙,莊校清淨。……流異色水,更相發,交橫徐遊,不相妨礙。其岸兩邊,純布金沙。……巷陌處處有明珠柱,光踰於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純黃金色,其光照燿,晝夜無異,燈燭之明,猶若聚墨。香風時來,吹明珠柱,雨寶瓔珞。……時彼國界城邑聚落,園林浴池泉河流沼,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命命之鳥、鵝鴨、鴛鴦、孔雀、鸚鵡、翡翠、舍利,美音鳩鵰,羅耆婆闍婆、快見鳥等,出妙音聲。復有異類妙音之鳥,不可稱數,遊集林池。

類似的經文在鳩摩羅什所譯的《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中亦有發現。此外,《佛說彌勒大成佛經》還不只一次地提到,翅頭末城中,「諸天伎樂不鼓自鳴」。這些描述無一不與初唐彌勒經變的畫面侔合。因為竺法護和東晉的譯本都沒有上述這些景觀的描寫,而義淨的譯本雖然記載著,彌勒下生的妙幢相城「樓臺并卻敵,七寶所成。……名花悉充滿,好鳥皆翔集。……處處有池沼,彌覆雜色花。」可是該譯本又未提及明珠柱與天樂自鳴這兩個特色。再加上,《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是大足元年(701)義淨在長安奉制譯出的,而三二九、三三一和三四一窟的彌勒經變約完成於高宗、武后時期,所以這三窟彌勒經變典據義淨譯本的可能性不高。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初唐彌勒下生經變的經典根據應該是鳩摩羅什的譯本。目前敦煌寫經中,發現十二本《彌勒下生經》,它們都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鳩摩羅什《彌勒下生經》的譯本在敦煌的重要性於此可見一斑。

誠如許多學者所說,初唐的彌勒經變皆以「淨土」的形式出現,與阿彌陀經變的構圖十分相似。三四一窟的彌勒經變的蓮池中尚繪蓮華化生,最下段的正中又畫一對跳胡旋舞的舞人,這些細節都不載於《彌勒下生經》,卻是阿彌陀經變的重要特徵。更有趣的是,三二九、三三一和三四一這三窟的彌勒經變對面的壁面,皆作大鋪的阿彌陀經變,而阿彌陀經變的構圖又和彌勒經變十分相近。這三窟的阿彌陀經變也分為三段,以三二九窟南壁的阿彌陀經變為例,上段畫三平台,居中的台上繪一殿宇和兩棟重閣,兩側平台各有一座樓閣,閣前的七寶樹下畫一組佛三尊像,與彌勒經變上段的龍華會相呼應。中段平台居中為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七寶蓮台之上,佛前繪六身供養菩薩。兩側的平台分繪阿彌陀佛的二大脇侍菩薩,觀音和大勢至,聽法的菩薩圍繞其側,布局又與彌勒經變的中段雷同。下段正中畫一舞人正跳著胡旋舞,兩側各有一列伎樂。淨土中,綠水盎然,伽陵頻伽、孔雀等瑞鳥悠游其上。此外,這鋪阿彌陀經變的平台上,也畫了多根《阿彌陀經》未載的明珠柱。這些細節也見於北壁的彌勒經變之中。從三二九、三三一和三四一窟的阿彌陀經變的構圖、布局與對面的彌勒經變都相彷彿這點看來,初唐時,彌勒經變和阿彌陀經變之間似乎有著某種關連。

彌勒上生經記載:「彌勒!我今付囑你,為末後眾生的大歸依處」。又曰:「 末後眾生歸依彌勒為正觀,歸依他佛為邪觀。」龍華寶經曰:「初會龍華是燃燈,二會龍華釋迦尊,三會龍華彌勒佛,龍華三會願相逢。」可見彌勒佛是末後眾生修行的大導師,將繼承釋迦牟尼佛未渡完眾生的神聖使命。自古以來修行者無數,但是定力與修行不夠,將影響日後修道成果,不可不慎。

唐朝時代,玄奘法師前往西域取經的時候,當玄奘法師來到喜馬拉雅山後面一座雪山的地方,發現地上長出很粗長的頭髮,于是挖出一個很高大的修行人,原來是一個久遠入定的修行者,玄奘法師用引磬在耳邊敲打,讓這位修行人出定,當這位修行人出定以後,原來是早在釋迦牟尼佛之前迦葉佛末法時代的比丘,玄奘法師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修行人說:「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彌勒菩薩來!」玄奘法師說:「你等待彌勒菩薩來普渡眾生,誰通知你出定呀?我要到印度去取經,希望你到中國去投胎,將來做我的弟子,當你要投胎的時候認明大唐最大的宮殿去投胎做太子。」這個修行人一聽完,就出神投胎去了,玄奘法師取經十九年回來,見到唐太宗時談論此事,要這個前來投胎轉世的太子出家,但是查遍後宮,當天沒有太子出生,結果發現武將尉遲恭家裡那天生了一個姪子,原來那位修行人,來到大唐投胎時,看到尉遲恭的王府,誤認為是王宮,而投錯胎了。唐太宗皇帝就命令這個孩子出家。這是皇帝的命令,當然可以,但是有三個條件,一是一車美人服侍,二是一車酒肉,三是一車書。以上是三車法師的典故,也是玄奘法師的唯一傳人:窺基法師的典故。

定力這麼高,應該來去自如,但是羅漢、菩薩也有隔陰之迷,一投胎,就迷失掉了。可見定力雖然很高,一入定達到空境,將身體忘掉,可以抵抗氣候的變化,甚至地球的各種物理變化,但是如果住在空相上,是為假住,是不究竟的,是謂有餘涅槃,將習氣如:功名、富貴、香車、美人...等甚麼都要,不能去掉,實在可惜。大家依法修持,遵守佛規禮節,行功立德,待功德圓滿,一定可以證得無餘涅槃的聖位。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