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1-01 19:21:03| 人氣2,9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漢月法藏禪師對祖師禪與看話禪的領悟~:~(上)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漢月法藏禪師對祖師禪與看話禪的領悟~:~()

 

法藏(1573-1635),字漢月,俗姓蘇,無錫人。十五歲于德慶院出家,二十九歲從雲棲祩宏受彌戒,並從祩宏處得新刻《高峰語錄》,讀之甚感契心。自三十歲始,專參原妙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頭,用功數載,至四十三歲,自稱我以天目為印心,清涼為印法,真師則臨濟也。自認為獲得了義玄、慧洪和原妙的真傳。

 

但在當時的叢林,要開堂說法,主持道場、還必須獲得正宗禪師的資格,即必須學有師承,得到傳法宗師的印可。於是在五十三歲時,法藏到金栗山廣慧禪寺拜密雲圓悟為師。圓悟立即命法藏為第一座,並手書臨濟宗承嗣法源,連同信拂付囑法處。法藏正式成為圓悟嗣法弟子,獲得了臨濟宗傳法宗師的資格。

 

密雲圓悟(1566-1642)嗣法幻有正傳,先後住持常州龍池山禹門禪院,天臺山通玄禪寺,福州黃檗山萬福禪寺等,在江南叢林有很高聲望,其平生開導學人,只將一條白棒打將去,要學人於棒頭豁開正眼,徹見自家境界,其宗風稱得上痛快淋漓。圓悟之所以很快就接受法藏為嗣法弟子,一個原因是法藏此前就頗具聲譽,從之問學和交遊的禪僧和士大夫很多,在他周圍已形成了有相當勢力和影響的參學群體,圓悟接納法藏,可以擴大本宗本支的影響。另一原因在於圓悟門戶較寬,接納傳法弟子,少門戶之見,傳法弟子中既有長期追隨他的嫡系,也有暫投門下,禪學見地不同的高僧,法藏就是其代表。

 

法藏於《聖恩寺普說》中曰:參禪貴先決擇祖師禪、如來禪。祖師禪、如來禪的說法在宋以後的禪林流傳極廣,但諸禪師拈提使用時,似乎並沒有對其內涵有過明晰的界定。如來禪之名似初見於《楞伽經》,經中有此經所謂最上乘禪之說。唐代宗密在《禪門師資承襲圖》中,將所謂直顯心性宗之第二種,即神會所承繼之惠能禪,稱為如來禪。但宗密並沒有在如來禪之上,另置一祖師禪,以相對稱。最早提出祖師禪,並以之與如來禪並舉的,當是仰山慧寂。《景德傳燈錄》載,慧寂謂香嚴禪師會得去年貧,貧無立錐之地,今年貧,連錐也無名如來禪,而以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為祖師禪。但二者涵義之分別,實不清楚,後世禪家大體上在超佛越祖的意義上使用祖師禪、在四禪八定意義使用如來禪,並把祖師禪與頓悟禪、如來禪與漸修禪並提。在法藏看來,當時叢林流行的諸多禪病,皆因不明祖師禪與如來禪的區別、不明祖師禪的根本特徵所致。所以法藏專門把它們提出來,做一番勘辨。

 

依法藏對祖師禪、如來禪的判析,與十法界說相聯繫,如來禪是十法界內極頂之見、而祖師禪則是直透十法界之出格之見:祖師禪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墮如來之數,故曰出格。如來禪者,起於九種法界,墮在十法界之頂,猶是格內。欲知格內格外之分,須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十法界諸種之見,直到極頂,方是如來地位。祖師禪,又從佛頂上透出,出格之外,又越兩種祖師外道。若是真正祖師禪,則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是已。

 

十法界是佛教對世間、出世間眾生按境界高低所做的分類,由低到高依次為:地獄(眾生)、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如來。十法界,每一法界眾生皆有其知見與境界,同樣依次上次序可分別概括為我見、貪見、盜見、嗔見、仁見、施見、滅見、緣見、空見、即空即有見。前六種見為世間知見,後四種則為出世間見解。四種出世間見解,又各自與特定的觀行與證量相聯繫,如聲聞眾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最終證明得有餘涅盤;緣覺眾觀萬法緣生,無明本無,而入性空大乘之初門;菩薩眾觀諸法之空相,一切萬法性相平等,在凡不滅,在聖不增,緣生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緣生,證得中道實相;初地菩薩次第漸修,直至十地,觀萬法即假即空即中,達到空不礙有,有不礙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的自在境界。

 

十法界中,六道眾生皆被我執、法執所繋縛,流浪生死,無有出期。欲求解脫,須與聞釋教,從頭修起。出世間四種法界,因各有知見與證量,皆可納入正思維或說禪的範疇。於是與四法界相對應的則是四種禪:聲聞禪、緣覺禪、菩薩禪、如來禪。如來禪是出世間禪法的極致,但猶墮在十法界中,屬格內之禪。祖師禪則反是,摧山碎嶽,拔脫身心,一超宜入,迥出格外。格內格外的內涵,法藏雖只籠統地概括為十法界之內外,但結合他在別處的闡發,它們實際上是指知見之內外、思量之內外。

 

參學雖上抵如來境地,猶存知見,仍處於思量分別的窠臼,雖說空有雙遣雙照,融通無礙,但畢竟仍有空有的知見分別,由此分別而導致凡與聖、善與惡、生死與涅盤、世間與出世間的分別。而這些分別雖然只以殘存習氣的方式存在,但猶使人不得跳出生死羈絆,獲得徹底解脫。祖師禪則離四句、絕百非,去有無,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時分翻轉身來,當下洞徹本地風光,認取自家本來面目。故祖師禪比之如來禪,不特超塵拔俗,更以淋漓痛快之風,逸出青霄之外,非真正出格漢子,不能窺其涯涘也。

 

法藏明言欲知格內格外之分,須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如果真能於一事一物上將十法界之歧見看得透徹,並進而討個出格之路,於九種知見之外,再覓一分新天地,則稱為看話頭。法藏曾拿眼前一片瓦為例,來說明十法界之歧及如來禪祖師禪之分,眼前一片瓦,當人們未見之前,人人心空無事,不涉生死。即便見此瓦而思量不起、現量未分,亦無有煩惱歧見。待人問道這是什麼?此瓦是誰的?無量事端驟起,歧見煩惱紛來遝至。有一等人見瓦便曰:此瓦我要,便與人爭,甚至不惜拔刀相見,打殺他人,奪瓦而去,此等即墮地獄眾生;另一等人雖不至殺人,但貪心不足,重如饑渴,百計攘求,此等為墮餓鬼道眾生。又一等見瓦而起盜心,墮畜生道,生生還債。又有一等嗔心熾盛,奪瓦而行佈施,福大氣大,墮修羅道。又一等知瓦有用,惠施於人,因仁義心而生人道。還有一等,以瓦蓋佛殿供佛,感大福報,往生天界。

 

以上六道眾生見瓦而著相,或生貪嗔癡,或起人我見。但其見地歸納起來,皆不出四種見解:見瓦是有即有見,見瓦是無是無見。前明後無,前無後有,是即有即無見。知有是無,則無之亦無,即非有非無見。凡無眾生對一具體事物的見解,總不出此四端。其中有見是肯定,無見是否定,即有即無見是矛盾,非有非無見是不定。眾生識見紛飛,隨事轉換,不能執定,總不出此四句。

 

同樣是眼前一片瓦,出世間四法界之歧見,也判然有別。聲聞眾見此片瓦而諦觀苦集滅道,以修小道而見得有餘涅盤,此瓦上之聲聞禪。又有一等見地一片瓦起於無明,眾生不知,故有十二輪回。今見一切緣起性空,無明本無,故無老死憂悲苦惱,此瓦上之緣覺禪也,若見此瓦起於微塵,水調火鍛,虛空與諸相因緣和合,假名為瓦,既為因緣和合,不壞此瓦而自性本無,則照見緣起即是空,空即是緣起,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即是諸法之實相,此為地前菩薩之禪。

 

於此更進一步,則因緣生而性空不得,因性空而緣生不得,兩頭俱斷,此是八地禪。不坐八地死水,抖擻精神再上一層,則緣生與性空雙照雙遮、互生互礙,相互交織,如織綿回文,並無罅縫,此即如來禪結頂處。到此時面對眼前一片瓦,沒奈何地喚作瓦又觸,不喚作瓦又背,如銀山鐵壁,千推不能,萬動不得,到此地步,正處於如來禪與祖師禪相抵相交之際。若有具眼禪師將瓦一腳踏碎,有見無見,一齊拋卻,緣生性空,當下截斷,淩跨十法界諸種之見,一超直入,與威音王佛把手共行,總算是入祖師格外禪之初門。

 

真正祖師禪,除超十法界諸見之外,還須謹防落入邪魔外道及出格聲聞禪。法藏所指的外道與具縛凡夫不同。凡夫四句,隨事轉換,不能執定,不名外道。若外道之人,巧生知見,執一不變,心外有法,故名外道。就是說,凡夫雖然著相而生我見,起心動念,不免墮於凡夫四句,但皆不執定,可以隨時隨處改變或轉換,外道則不同,他們往往將某種知見固定下來,斥為不變的信仰,外道之見有四種:常見、斷見、亦有亦無見、空見。還以看眼前之瓦為例子,若有,即是常見外道;若執萬物無常,終歸敗壞,瓦終散滅,亦有亦無,即是矯亂外道;若執瓦是有無,其無亦無,即是說此瓦存在本身就是不存在,不存在也不存在,此即是空見外道。教典中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外道知見,其有九十六種之多,但大體上皆可歸於以上四種如見之內。

 

法藏所說的外道知見主要是由外境而生,偏執一端,不肯放舍,而墮佛法正道之外。邪魔則由修法眾生之心而生,因見地不到,修有偏差,而生種種魔障,此魔廣說千萬,略說有五:若厭患身心世界,坐見身心世界與瓦齊空,了無一法,以此為得,便是色蘊魔,(若入禪定而見外部世界變化多端無所不至,謂之刹說、無情說,亦是色蘊魔,前者是色空為蘊,此是色有為蘊),若見前種種境界,便心生領納,是受蘊魔。若因好境入心,不能忘置,而生邪想,是想蘊魔。因想著邪,無師救正,輾轉遷流,是行蘊魔。若將以上種種塵識妄念認作佛法,即為識蘊魔。

 

以上邪魔外道,皆屬十法界,不可定指,六道眾生難免墮入,修出世間法眾生亦或不免。祖師禪超十法界外,自然也包括斷滅種種外道知見及諸種修行魔障,若一念不慎,墮入外道,或被邪魔系縛,則如來禪猶不可求,而況格外之祖師禪耶?但即便跳出十法界,仍不能保證就能證得祖師禪,在真正跳出知見窠臼,坐斷立亡之前,仍有兩道關隘。首先雖忘知見。起疑情,但疑情未破。此時已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境地,無下語處,也無思維蔔度的餘地。但萬境仍然是萬境,虛空仍然是虛空,心識雖停息日常的思維活動,但並沒有在八識田中完成根本的轉變。整個身心處於蓄勢待發的狀態。此時若用心真切,一口咬定,剋期求證,則久久參之,機緣成熟,自然會體證到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光明匝地的徹悟境界。但如果根性不利,機緣不熟,用心不切,就可能墮在死水,全沒用處,雖有超十法界之趨向,而終墮格內。(續)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