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05 15:19:11| 人氣3,3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縱觀英美城市更新的特點》上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縱觀英美城市更新的特點》上篇

雖然西歐各國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歷史的背景條件不同,遇到的問題也有所不同,但西方現代城市發展的基本趨勢應該說是一致的。如果按照城市更新及相關理論發展的脈絡來進行分析,可以看到,戰後西方城市特別是內城和舊城更新的理論和實踐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基本上是沿著清除貧民窟-鄰里重建-社區更新的脈絡發展,指導舊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從主張目標單一、內容狹窄的大規模改造逐漸轉變為主張目標廣泛,內容豐富,更有人文關懷的城市更新理論。按照有關城市更新的理論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可以看到如下的情況:

 

從形體規劃出發的城市改造思想
西方國家城市更新運動,在一開始受到以物質規劃為核心的近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思想的深刻影響,這些規劃思想的本質是把城市看作一個相對靜止的事物,希望通過對物質環境的設計解決城市中的所有問題。大規模推倒重建實際就是這些思想的直接後果。

 

對大規模城市改造反思
清理貧民窟和隨之而來的大規模城市建設以及對城市中心土地的強化利用,曾經一度帶來城市中心區的繁榮,但很快就帶來了大量的城市問題,加劇了城市向郊區分散的傾向,可以說大規模城市改造並不成功,卻給城市帶來了極大的破壞。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復興思想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最初來自於那些致力於環境和資源保護的社會經濟學家,是戰後經濟高速發展和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蕭條導致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等問題引發的對城市發展模式的世界範圍的反思的結果,其中也包含了上述對大規模城市改造所進行的反思。


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潮的影響下,西歐國家城市更新的理論與實踐有了進一步發展,進而逐漸形成了城市復興的理論思潮與實踐。它一方面體現的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城市復興的目標更為廣泛,內容更為豐富;另一方面是繼續趨向於謀求更多的政府、社區、個人和開發商、專業技術人員、社會經濟學者的多邊合作。
      

19966月,聯合國在伊斯坦布爾召開“人居二”會議。會議確立了21世紀人類奮鬥的兩個主題:“人人有適當的住房”和“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續的人類住區發展”,這實際上也明確地指出了城市復興發展方向。
      

在這裏特別要提到的是英國,這個世界上首個工業化的國家,在二戰後的工業生產競爭中未能獲得新的成功、重溫過去的輝煌,與此相反,它卻首先體會到了前面提到的城市變革兩種趨勢的影響,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許多有關城市、關於衰退及結構重組的理論、政策和實踐最早出現在這裏。
       

現代英國的城市政策,一般認為起始於1968年。當初面臨著社會矛盾和動盪的工黨政府,採用“城市計畫”來應對在許多城鎮中出現的嚴重社會問題,它們需要提供特別的幫助來滿足社會需求,並充分地提高服務水準。因此,社會功能的改善就成了需要確定的問題之一;也正是在這裏,通過對城市理論的探討,城市政策的修訂和城市建設的實踐,首先於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的《英國大都市計畫》提出了“城市復興”的概念,以回應上述複雜的問題。
      

在英國,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在整個西歐,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許多城市的傳統工業結構經歷著快速的變化。失業和城市貧困成了主要的政治關注的對象。英國地方當局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邊緣化,因為中央政府更傾向於與私營部門投資商合作尋求需要採取直接行動的解決方案。

 

其他國家採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法國的方法是向地方政府機構下放權利,同時有大量的政府資金支援;在徳國,富裕的地區和地方政府儘量通過更多的投入來擺脫危機,至少是到了兩德統一之後,才改變了投資的優先對象。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已經看得出維護和改善原有城區所帶來的對環境長期益處。“城市環境綠皮書”主張:全球的環境保護可以通過城市政策得以改善,而該政策的特點是以“創建或改造能給居民提供宜人環境的城鎮和城市”為主要目的,並推崇“強調綜合利用和高度密度開發的戰略”。
      

在歐美國家,城市復興理論思潮的形成與發展雖已經過一段時間,且目前已由理論的探索階段演化到實踐的執行階段,同時,城市復興自身,也還在逐步完善,嘗試包含更多更全面的內容。
      

城市地區的問題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它往往受到社會、環境、物質與經濟發展及轉型的綜合影響與相互作用。城市復興則是在這種環境下對城市特定地區在特定時期轉型中面對挑戰及抓住機遇的一種回應。

 

(一) 英國城市更新的歷程

      

英國是最早開始城市化的國家之一,1750年始於英國波及歐洲以及全世界的產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生產力的發展。機器生產替代手工生產,使規模生產更經濟,先進的工廠生產方式逐步代替了原始的家庭生產方式,移民湧入城市,城市規模擴大,城鎮數量增多。城市化進程與工業化發展密不可分,除城市經濟增長構成的拉力外,農業集約化經營、勞動生產力提高造成農業人口相對過剩,迫使過剩農民進城尋求生存機會。這一時期城市化過程比較長,城市增長處於自發擴展的狀態。

      

英國的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更新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清除貧民窟計畫。1930年英國工黨政府制定格林伍德住宅法,採用當時有影響的“建造獨院住宅法”和“最低標準住房”相結合的辦法,來解決貧民窟問題。在清除地段建造多層出租公寓,並在市區以外建一些獨院住宅村。這一法規首次提出對清除貧民窟提供財政補助。

      

二戰後,英國通過新城建設計畫,在大城市周邊建立一系列衛星城,將改造地區多餘的人口及經濟活動安置到衛星城,以緩解大城市的人口、交通、環境等壓力。這種通過衛星城的辦法疏散城市人口,儘管給城市建設騰出了一定的空間,但也造成了內城人口的外溢及內城的衰落等問題。此外,在清除地段建造出“有規劃的”高中層公寓式出租住宅社區,破壞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街區風貌。
      

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的城市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衰退,造成衰退的原因是戰後城市人口郊區化過程。1946年英國政府開始推行的新城運動,以及人們收入的提高、小汽車的普及而引起的人們自發地離開城市。過度郊區化造成內城的衰退,從而引發物質性表像外的一系列的社會、經濟結構問題。更新政策從大規模清除貧民窟轉向住宅整修和改善以及中心區商貿區的復興,更新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文化繼承、以及保留歷史悠久的街區和社會生活特色等問題被提了出來。

      

儘管前40多年的城市更新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遠遠達不到普遍改善的目標。自1930年的格林伍德住宅法對清除貧民窟提供人口安置補貼,20世紀50年代後的住房客體補貼大大提高,最高可達住房整修改善費用的50%,20世紀70年代甚至將限額標準提高到75%,但是改善離公眾的目標還太遠。

      

20世紀80年代,英國政府的城市更新政策有了重大的轉變,以政府計畫為主的城市更新政策轉向市場引導與私人投資為主的城市更新政策。同時,公眾逐漸參與到更新改造規劃當中,對城市更新產生一定的影響,英國的城市更新由政府操縱的“自上而下”的方式過渡到“自下而上”的“社區規劃”方式。

 

台長: 幻羽
人氣(3,37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