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第9屆)最佳女主角:《董夫人》盧燕
角色:董夫人
守寡的董夫人,在家侍奉婆婆照顧女兒,在外則是開設書堂,教幼子習書,因為其剛毅堅貞的個性,博得地方鄰里的好名聲,甚至有人將她的事蹟呈報朝廷,希望為她設立一個貞節牌坊,讓此美德可以永傳民間。直到一個外來的兵隊長楊尉官暫時住在他們家,讓原本平靜的生活,開始有了波瀾。
其他入圍:金馬於第15屆前,為事前公布得獎名單,因此無「其他入圍者」。
1968年拍攝的《董夫人》,一直是只聽過名稱,但難以欣賞到的奇片,不只是因為香港導演唐書璇的創作生涯極為短暫,更因為此片形式在當年實在太奇異(放在此時仍舊特別),雖然在國際影展上受到矚目,但港台無片商願意商業發行之故,讓全片難以流傳,直到最近因為網路發達,之前全片還放上YOUTUBE供人欣賞,(目前可能版權問題已經下架),但也終於讓觀眾得以一窺全貌。
《董夫人》的故事非常簡單,劇情描繪一個守寡的董夫人,上有婆婆侍奉,下有女兒待嫁,她平時不只擔起照顧全家的責任,更開學堂教導鄰里孩童,受到地方一致的好名聲,鄰里也上奏朝廷,希望為這個守貞女子弄個貞節牌坊,讓全村效尤。董夫人這樣看似平靜無波的日子,直到帶兵的楊尉官因公暫住董夫人家中,才開始掀起一點活水。
《董夫人》前半段的情感流動其實非常隱晦,楊尉官的示好,董夫人總是不動聲色的逃避,直到女兒對楊尉官直接示愛,並明白表示要嫁給他後,董夫人忐忑難耐的心,才讓她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慾望。也許是女兒對情感的直言不諱,讓被禮俗約束的董夫人羨慕不已,又或是佳節當前的種種氛圍影響,觀眾第一次看到董夫人抹粉塗指,裝扮自己,但不小心與楊尉官的肌膚觸碰後(其實只是因接食物而不小心碰到一下),但滿溢的情感突然讓董夫人吃驚,趕緊卸下裝扮,深怕被人發現,就像是掩飾內心秘密般狼狽(這個鏡頭將在後面不斷重複,如同難以抹滅的情思),不過當晚反覆難眠的狀態,伴著窗外數人閒聊的歡暢,觀眾已明瞭董夫人不是外頭那個正在為她興建,無欲無情的貞節牌坊,而是活生生,有著真實情感的的一個人。
雖然女兒出嫁,婆婆過世,獨自一人生活的董夫人忙碌依舊,依然教學、搗米、織布,縫衣,但在導演的鏡頭下,不斷反覆的日常行為,卻更襯托董夫人的槁木死灰,這時候導演已經不採寫實鏡頭,而是利用閃回、跳接、叠影、重複等意識流的剪接手法,看似平靜無波的日子,卻愈顯迷離失魂。
比方有一段是董夫人去廟裡上香,聲音是平板的木魚與鐘聲,導演卻讓焚香叩首的她不斷地重複跳接跪拜起身,觀眾已經搞不清這是當下,還是其實過了很多次,又或是這是她真實跪拜,還是只是心中幻影。時間與空間變得迷離,單調的動作也加深苦悶感。也因此雖然劇情再也沒有安排甚麼起伏的大事,我們卻可以漸漸感受到董夫人內心止不住的情緒,漸漸淹沒吞食。
也因此當家中剩下唯一貼心且忠心男僕,在拋下一句告白:「我實在不忍心看你這樣孤單。等牌坊好了,我也要走了。」董夫人表面鎮定,但內心十分震驚,再加上後來牌坊建好,聖旨親臨,離別時刻真的來臨,這個夜晚對董夫人實在折磨,因此各種回憶湧上心頭,翻騰著難耐的情思,這時候畫面開始紛亂交錯,分不清真實或是虛幻,如同著魔般,最後董夫人走出,提刀殺雞,血濺四處。而後男僕現身,董夫人拔腿狂奔,男僕著急追趕,最後畫面竟然定格在一奔一追的奇妙情境,情慾好像只能按下暫停鍵。
這一段描繪的方式實在太前衛了,卻又實實在在表露出董夫人難抑雜亂的心,這是董夫人情感最外顯的時候,錯失了楊尉官,又錯失男僕,她真的就要守寡一輩子,過了此時,她就真真地是那座牌坊了。她是要順從自己的心,還是歸順於外在的禮教,狂亂的心讓她最後一次發出怒吼。但因為太奇異了,觀眾也不知是真實,還是只是董夫人夜晚的夢境。
因此下一段我們馬上看到一切又恢復原樣時,就更加震撼。董夫人在新落成的貞節牌坊前接受著鄰里的恭喜,然後遠處是男僕準備上路,她只能默默地接受一切,遠遠地看著她離開,只能心死,不能有任何情感地迎向生命終點。
最後英文字幕頗耐人尋味
And time moves on -
Anguish and torment remain momentous
only because we feel the pain.
旅美華裔演員盧燕飾演董夫人,在沒有豪華古裝背景,或是人員的襯托下,只能以自己的演技展現那個時代的女子樣貌,她不只細膩展現傳統女子的內斂氣質,日常動作間都有一種婉約賢淑感,在情緒起伏波瀾的時刻,那種節制難抑的低氣壓也可以擴散出來,當然導演唐書璇的特殊剪接技法幫了盧燕很大的忙,但她以不動聲色的表演演出張揚,反而更加突顯本劇壓抑的氣氛,讓角色更加人性,而不會平面化。
三奪金馬的盧燕這次首拿最佳女主角,高齡93歲的她,仍舊不時出現在銀幕或是舞台上,傳奇影后不只演技精湛,敬業的精神,更是所有人學習的榜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