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殺》的構想和設定非常有趣:一個動盪不安的日本未來世界,因為成人無力也無能掌管世界,也害怕年輕人起而反抗失控,於是頒布「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案亦即「BR法」(Battle Royale)來控制年輕人。「BR法」乍聽之下非常驚人,簡單來說就是把一群同班同學丟到無人荒島然後每個人給了一項武器(武器千奇百怪,槍是一定有的,但鍋蓋或是望遠鏡也算,拿到的人就很可憐了,當然你可以把對方的武器佔為己有,只要你殺了對方),然後要把彼此殺光,因為只能有一個存活下來(劇中設定是如果不這樣,每個人頸上戴的探測器將會爆炸)。
很多人把這項恐怖的遊戲隱喻為現代社會的縮影,或是教育制度的控訴,更有人說把血腥的殘殺拿掉其實這是一部校園青春電影,我覺得都對,因為隱藏在真實世界的暴力血腥的確如同電影中般驚人,那種為了自我生存可以不擇手段甚至犧牲別人不是異曲同工嗎,但為何是校園青春電影,因為導演在片中除了不厭其煩地非常仔細幾乎不放過任何一個人的死法的處理(也順便帶出每個人的一些背景或是特性),還有那些沒有出口的情感多組描寫(他愛她,她愛他,她不知道他愛她,她其實知道她愛他,她只愛自己等等),都讓觀影的人看到那些亂噴的血漿和殺戮中不只看到隱喻,更有了一絲複雜的感情角力和失落。
不過可惜的是,只有一絲絲,當觀眾已經對滿是噴血的暴力行為或是對待生命如此冷漠輕忽的態度開始感到麻木時,開始對於導演想要碰觸每個人關係和情感產生興趣時,卻忽然發現,怎麼那麼表面膚淺,什麼都碰到一下下的結果就是什麼都碰不到。
其實有些人的處理是很有趣的,比方柴崎幸飾演為求生存不擇手段的女學生光子,一開始就注意到她冷洌的眼光(柴崎幸很會演這種類戲),也很疑惑納悶怎麼她對於殺人這件事情這麼拿手,甚至還描寫她殺完同學後隔天清晨還夾睫毛梳妝打扮把自己弄得美美的然後繼續殺(已經近似變態)。最後在幾場和同學的對決和回憶場景終於揭曉,原來她一直是班上不受歡迎的邊緣人外(女同學暗地都叫她破麻),家庭扭曲的影響也迫使她必須自我保護成長,她殺人時曾大喊:我不會輸的,我會留到最後。最後她被另一個更可怕的殺人魔殺死時,那個數度倒下但又數度爬起來的身影讓人印象深刻,她就是不認輸。
幾個片段雖然可笑,但卻精準的呈現出,有時候年輕人真的天真到愚蠢,比方那個在山頂呼喊大家要和平卻馬上被殺的兩個無知女學生;躲在燈塔的六個少女原先很和平安穩的共處,卻因為救了一個男同學(其中一個女生很愛戀著他,而那女生又是頭頭)而起嫌隙,然後自相殘殺(好一個隱喻);或是幾對未殺就先自殺的情侶,種種描寫似乎明顯隱喻年輕人可笑和為人詬病恥笑的行為態度。
但問題就在這,導演(年屆古稀的老導演深作欣二,第二集拍到一半就去世了)似乎並不了解真正的問題也無心探討,於是種種的描述只是表面的現象批判,就如同成年人總會如數家珍地列舉俗稱「草莓族」的不是,但是卻從來不願意承認他們也曾經年輕青澀過,也曾經被上一輩嫌棄過。我這裡絕對沒有要為誰脫罪的意思,我想說的是一種態度,你已經先帶有成見了,自然很多事情無法更進一部地去看,更深入核心,因為拒絕已經潛伏在底層。
我一直想像,如果很多東西再花時間描寫多一點,比方那種猜疑,那種對於朋友間的信任的崩潰,或是對於人心乃至於對自己的崩解,也許全戲就更耐人尋味,也就更精采。於是全劇就同那個功虧一匱的駭客入侵,搞了半天(去哪裡找到那麼多可以製造炸彈的火藥?不是無人島嗎?)卻在出發時莫名其妙沒有理由的被殺了,還真的蠻可笑可惜的,浪費了這麼好的想法。
北野武再次示範了冷血和暴力可以怎麼演,還有那個最後讓人驚嚇的愛情,而導演不只突出他神氣的一面,他在現實世界的窩囔(那個嫌老爸口臭的女兒和欺負他的學生們)也許不自覺的呈現出導演對於年輕人想法,那個隱藏在批判下的害怕吧。其他幾個演員除了柴崎幸讓人印象深刻一點外(因為角色特別和她的眼神),幾乎都流於表面,可惜了一些感覺蠻有潛力的年輕演員。
最後要提一個我覺得非常有趣的處理,這群人被迫看影帶上的示範教學時(說明規則和方式)那個示範的女生實在太有趣了,因為她用一種對待兒童的方式介紹,也就是又比又跳聲音非常做作甜美如同我們在yoyoTV看到的水果家族般,但是講解的東西卻殘忍無比,這樣極端的對比和嘲諷,真的讓人狂笑不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