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傳說中的超低價入門Kit鏡。
雖然說是一隻budget的kit len,但卻也是一隻photozone評價C/P值 五 顆星的kit len!
他的前一代的EF-S 18-55 f/3.5-5.6II/USM那兩隻就不用提了,根本是垃圾,但這隻不一樣,不但價錢親合到爆,光學品質卻是讓人跌破眼鏡的好!
當然,作為一隻budget的kit len(不知道為什麼一值要強調這點),這個小傢伙的組裝品質說實話並不是很亮眼,不過新的塗裝至少不會有前代如此不濟的感覺。
發色方面,跟鼴鼠本身有的EF-S 10-22 USM接近,雖然沒有高階鏡片加持,也沒有Ring-type的USM,對焦慢了些,不過發色部分說實話還挺不錯的。
這張是一起去外拍時特別拍攝的EF-S 10-22的10mm端廣角,這隻Kit鏡的廣角端是18mm,物理特性上辦不到10mm這種魚眼般的效果,變形抑制也差很多,不過更高階的f/2.8 IS也差不多是如此,這只能說什麼焦段就用什麼鏡頭,不然就只有畫質會被省略了Orz
IS mark的特寫。
是的!Canon為了迎戰來勢洶洶的 索尼 機身防手震軍團,所使用的策略就是讓低價鏡頭IS化!
Canon本來就在這種價格分級上做的很明確,高級機種用的是有全時手動對焦的Ring-type USM馬達,內對焦(變焦時鏡頭長度不會改變),高級鏡片,紅橡皮圈等等;中階鏡頭有USM,可是就是普通的USM馬達,不能全時手動對焦(FTM),無內對焦鏡組(其實跟馬達是同一種系統的),沒有這麼多高級鏡片。
以前的話,IS設計只有出現在高階與中階鏡頭群中,而現在Canon的策略(Nikon其實也一樣),就是IS技術的下放,而且還是最新的f/4-stop的最新型IS模組!簡直是大放送啊!(不過果然不可能提供模式選擇和腳架偵測,算的還是挺精的)!
f/4-stop,是說安全快門可以降個四級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安全快門是1/200sec,f/4-stop的IS可以讓安全快門降至1/12sec,當然,IS是防手震,不是防小孩振或是防目標物振,所以被攝物在震動的話,還是沒救的。
這隻EF-S 10-22mm是鼴鼠所擁有的最貴的鏡頭,雖然說是屬於EF-S家族,不過它使用了Ring-type USM 加內對焦系統,兩片UD鏡片和兩片非球面鏡片,除了無防滴防塵外,基本上這是一隻L鏡等級的玩意,當然...更不能不提他跟17-40 f/4 L的親戚關係....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三隻鏡頭剛好是鼴鼠目前所擁有的全部焦段,雖然不是大三元那種怪物,不過考慮到鼴鼠微薄可憐的薪水,其實這幾隻鏡頭還挺符合鼴鼠身分的(?)。
10-22是超廣角,以35mm的像機而言,是16mm-35mm的焦段,基本上鼴鼠覺得出國旅行帶這隻就很夠了,不論是拍人像或是拍風景都很合適,不過正如其焦段與設計所限制,光圈不夠大又沒有IS(在博物館或教堂內很麻煩),解析度不夠高(算是Good-to-Very good等級了),想要偷拍也不行(35mm只能拍人像,想要偷拍水手服辣妹是完全不可能的)!
18-55則是標準鏡,相對於35mm像機是28.8mm-88mm的等級,涵蓋一般的廣角與望遠,算是很實用的焦段,當然,28mm也許對一般DC而言就是廣角,但對單眼而言,28mm只是個笑話....總之它包含了常用的28mm廣角端,35/50mm(相對於底片機)的人像端,與85mm的望遠端,焦段實用(不過鼴鼠是覺得不夠廣也不夠望遠XD),解析度高(Very good-to-Excellent等級,中央部份有兩千線的怪物級實力,邊緣部份最差也有一千六百線,Canon家的低價鏡頭是怪物嗎?),CA和Vignetting的部分也較前代機有大大改善,加上IS機構的加持還有超輕鏡身(200g),如果是單天的旅遊,鼴鼠會非常樂意帶這隻鏡頭出門。
28-105那隻其實是家裡的底片機原本使用的標準鏡,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除了作工紮實外,這隻鏡頭實在是不太妙...發色很平淡這點不說,焦段也很微妙,以x1.6的EOS 350D而言,其焦段是45mm-168mm,基本上已經是一隻望遠鏡頭了,可是其解析度說高不高說低又不低,總之就是一整個微妙;目前鼴鼠是把他當作望遠鏡頭來用,焦段部分還算可以(不過新中仍然會一值妄想小小白IS或是低價的EF-S 55-250 IS),但是發色平淡加上細節描寫力不是很優這點來看,實在是用起來頗為勉強,這次外拍桐花,這隻的表現就讓鼴鼠相當失望,純白的桐花對鏡頭對細節描寫力方面是很大的考驗(基本上這隻眼鼠認為是出局了XD)
總之目前沒預算,只能將就用了....
鏡頭組的搭配非常重要,你會希望你外拍時,所帶出去的每隻鏡頭的每個焦段都能符合你的喜好(高解析度/對比分析力,涵蓋最廣的焦段,發色濃郁),但是鏡頭很重,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機絲都般出去(拍之前可能自己就先累死了),所以必須準備一組很合適的鏡頭群,也就是傳說中的大三元或是小三元鏡(廣角,標準,望遠三個焦段),當然,本錢夠雄厚的話,當然是定焦鏡全部搬出去,不過一般人沒這多錢,體力大概也無法負荷。
像是這次的拍桐花測試,24-105這隻就變的很常使用,廣角鏡當然是用不上,標準鏡也變成有點雞肋;其實以鼴鼠常用的焦段而言,主要會是10-22mm和55-250mm這兩個range,因為鼴鼠出去玩都只有一個人(死),所以人像的部分基本是沒啥需求的Orz
真的要拍人像,也可用EF-S 10-22那隻的22mm的部分湊合(相當於底片機的35mm),縮個光圈到f/5.6,解析度也有2000線到1600線的實力,變形控制也好到可以無視變形,CA也還可以控制在0.75pixel以下,簡直是單身男人的好搭檔(死)!
很多人很堅持單眼無用論,他們認為現代的影像處理軟體非常優秀,不論是色澤校正,變形校正(桶狀或針狀變形),甚至連CA修正(簡單說就是 邊緣紫光 修正)都可以用軟體輕易處理!
這派人物認為,拍照時最重要的是鏡頭後面的腦袋,而不是像機或鏡頭本身。
鼴鼠部分同意這個看法,不過鼴鼠也贊成使用好的工具才不會限制到你的創意的發揮(而且像是焦段這種物理特性的東西是無法用技術或是軟體彌補的)!
好的影像處理軟體是必要的,但是順手的操作,正確的白平衡,適當的焦段(物理特性使然,這是軟體沒辦法克服的),快速精準的對焦,強大順手的操作(不論是方便的AEL/AFL操作或是,EV控制,對焦點選擇上),好的機械只會讓你更快速的達到你拍攝的目的,而不會成為一個阻礙!
當然,前提是你的目的是要拍照,而不是單純的旅行紀錄;旅行紀錄的話,手機就夠用了,就跟只要吃飽的話,黑鮪魚腹跟國民便當也是沒有差異的一樣。
ma...扯遠了,回到主題的18-55 f/3.5-5.6 IS。
首先呢,發色部分還不錯!
CA控制得當,不容易出現紫邊的問題!
解析度控制得宜,並不會出現邊緣解析崩潰的現象,對焦雖然吵,但速度尚可,也不常見Canon特有的迷焦現象(可能是目前沒遇到也說不定)。
IS部分可能期望有點過高,只能說有用,但是又感覺沒啥用,有點微妙的感覺...
總之就是IS會動作,可是f/4-stop似乎還是不是很足夠,確實拍成功的機率變高,但是IS特有的輕微模糊特性卻很明顯的降低了銳利度,雖說是物理特性,但總讓人略感失望(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總之這是隻很便宜,而且表現很紮實的鏡頭,鏡身輕性能也頗為優異,如果有短期的旅遊,鼴鼠絕對會優先考慮帶這隻鏡頭出場!
對了,囉唆一下,很多人批評Canon的DSLR發色很淡,像是Sony就會有傳說中的Sony味(紅偏橙色,膚色會偏紅潤),JVC會有偏藍(膚色會變白嫩)的特性,不過其實這都可以用軟體調整啦!雖然確實很難用軟體調成Sony味就是了XD
P.S.話說這個pchome的blog系統的縮圖功能真的很爛...原本顏色很漂亮解析力很銳利的影像被他自動一縮之後就變的亂七八糟...細節消失就算了,連顏色和亮度都變的很怪XD
文章定位:
人氣(1,593)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