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脆當雜記本用的這篇
三大問題篩選:
房貸造成你很大的壓力嗎?
是否不敢結婚? 不打算生兒育女?
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令你憂心嗎??
第一章:
欠債的政府 以及景氣循環概念的錯誤
M型社會形成 八成人口中低收入 非正式員工增加 上櫃公司成員占前20%
古早企業價值取決收益 資產等"現在的價值"
現場企業價值則是占領多少"地盤"
新經濟政策:企業可以拿"讓人期待的未來"交換金錢
只要讓人看到你未來的前瞻性 資金就會以數倍轉洞
EX蘋果ipod VS 淘兒唱片Tower Record
用收入圖表來看 日本落後美國二十年
而美國用了二十年 才拖離10%失業的惡夢
第二章
美國量販店營業排行從1971前十名中有八家是量販店
轉為2003年只剩一家量販店 而零售商店沃爾瑪則排名第一
憧憬自由之丘的理念
因應供需 若無法做到最好提供上層的人 就用憧憬之丘來供應下層
第三章
中下階級該有的意識改格
為什麼一定要買房子??? 為什麼房子裡一定要有洗衣機???
都市人一定要買車嗎?? GPS又是什麼大便?? 還把大好時光拿來照顧車子??
該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金錢 補習是一定嗎??
事實上沒有任何證劇證明錢花在教育是值得 而所有繳高額稅單的 也極少是一流大學畢業就進入一流企業 "錢花在教育上是浪費"就是現實情況
現在的教育制度仍停留在工業化時代
我們量產高於平均水準以上的人才
但諷刺的是 教出來"優秀"的孩子 不適用於未來的時代 因為從小就被刻意栽培的人非常脆弱 更讓他們沒有方向
與其投資"金錢" 不如投資"時間"在孩子身上
父母就是最好的活教材 而最好的方式就只是對話
與人溝通時 大膽的使用"假設性的話題"去做溝通
慢慢討論 把他人的思想引到自己的思想
切勿有偏見 因為那就是高物價的元兇
品牌偏見 產地偏見 對一點點暇疵都無法容許
第五章
如果只能改格一件事 那必然是教育
所謂人才不是會讀書 而是能以自己力量思考&行動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北歐的國家教育嚴禁使用teach 因為teach是有答案為前提 由知道答案的人來教 相反他們都使用learn
丹麥的教師最欣慰的是 一個問題 全班二十五個同學 每個人答案都不一樣
學院派營生者==>在校成績良好 擅長把別人決定的事很有效率的做好
目前被稱為菁英的一群人就是他們
街頭營生者==>由真實社會去累積經驗慢慢掘起
善於架構人際關係 失敗也不退卻
其餘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