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古城不管你身在何處,只要抬頭往北,總有一列連綴的青山守護在那裡,然後我們往南,雖然看不見,但自古以來一直有個廣闊而靜謐的湖泊安靜躺臥;山名「蒼山」,湖為「洱海」。蒼山之水穿流過平原稀疏的白族人家後注入洱海,因此大理人稱洱海是他們的母親湖,那麼蒼山便是父親了。遊大理不識蒼山,是可惜的,而選擇步行登山,又是體驗蒼山最好的途徑。
從古城北面的蒼山門出城直行,沿碎石鋪成的大路緩緩上坡轉幾個彎後便到達蒼山景區入口,經過剪票口後的一段陡坡在坡路盡頭左側有一土路,沿著土路迂迴直上可以走到橫貫蒼山山腰的「雲遊路」,路長十餘公里。
多數的遊客選擇搭纜車上山,一小部分人則雇了馬夫騎馬登山,因此留在空蕩蕩登山土路裡的只剩一派的清幽與愜意。在土路中段可以看到一些早年修築步道的痕跡,只是這些水泥或石板築成的階梯多已破碎不堪或沒入荒草間;猜想步道的荒煙是登山纜車造成的,為了增加纜車收入,地方政府便不再花錢修繕登山路徑。也好,因為有經驗的登山客都知道硬質階梯遠不如柔軟的泥土地好,一方面泥土的鬆軟與松樹落葉對步行時膝蓋的傷害最小,一方面則是愈簡單的路徑會讓步行愈充滿樂趣。隨著海拔升高,路徑愈縮愈小,也開始出現許多分岔,但隨著沿途不時出現的馬糞,也就不需擔心迷路。換言之,幾乎破損殆盡的階梯步道,同時也還給了滇馬適於行走的路權。
七月的蒼山,滿地是盛開的高山花卉,雖然花形細小,但它們的顏色、姿態絕對惹人憐愛,因為在你因為喘息而稍停腳步時,你彷彿能聽聞到熱情飛舞的翩翩蝶翼撲打著空氣的聲音,以及肌膚所呼吸到穿透雲層而落下的金色陽光。
也許比起林相豐富的台灣高山,蒼山的植被變化少了許多讓人心靈震撼的地方。但拿一處風景和另一處風景比較是不明智的,因為即使類似,任何一地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最粗心的遊人才無法了解這一點。
因此當我細細回想經歷過的蒼山之行,心底仍清晰浮現一張張如風景明信片般的美麗印象。
這些流轉於心海的風景是如此色彩鮮明……
是那鑿砌在懸崖峭壁上的「龍眼洞」佛龕,雖然不知何因,今日一個個從堅硬岩壁鑿出的佛龕裡已人去樓空,但在危崖最高處、也最大的那個佛龕裡仍留置一個潔淨香爐,四處探看,仍可發現有善男信女前來捻香、灑掃的痕跡。
是那如今回想仍讓人心驚的,步上佛龕前、僅容一人緊貼山壁緩步而上的石階,這些直接從山壁鑿出的階梯,每一階的寬度並不比一只鞋寬多少,部分岩壁裂縫處有水冒出,使得翠綠的苔蘚生長了起來,讓人拾階前進時必須步步為營。至最高處,沿著香爐、佛龕抬首上看,除了消失的佛便是蒼天,往下看,除了石階,便是望不見底的萬丈深淵。
還有那雲遊路盡頭處的「蒼山大峽谷」,捨棄便捷纜車的人才有福享受這一段極盡愜意之縱谷小徑。從纜車站下方的大棋盤景點旁可以找到這條沿峽谷下山的小路。湮滅路跡的荒草中傳來隆隆的水聲;冰冽而清澈的溪水連接著低緩連綿的草坡,偶有一些路段小徑在溪畔嘎然而止,徒步者往赴對岸必須穿越溪流、跳石而過,所有這些迷人之小景串連起來便成就蒼山大峽谷的無盡浪漫與俊秀。偶然在行進中駐足歇息,從兩山夾恃的缺空處往山下眺望,純淨的藍色蒼穹裡掛著白雲朵朵,蒼天之下,是一個個化為小小白點、綴飾在綠色田疇間的大理人家。一條日經年月的渠道嗚咽召喚出現路旁,渠道的水面已多為灌木叢淹沒,但因水量充沛,便在渠道高低落差處歡唱著歌曲;這時你不禁想到,蒼山吐露的不僅僅是洱海之水,不僅僅是歷史中的段氏王朝,它不斷餵養的,其實是一代代世居此地的白族人家,餵哺出的,是一方方的純樸與良善風俗。
2006.7.27 登蒼山;註:全程步行約需12小時。
2006.7.28 寫於榆城旅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