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或創作過程的階段,最難堪的莫過於現實外在環境,所局限的無形壓力
。它們約束寫文章,起承轉合的法規;它們要求旋律合聲上的對位;它們無
情的抨擊一樣新事物,最終目的儘是要抹煞,一位對於藝術有著與眾不同見
解的新一代改革者。這種現象真饒富趣味,是更好?或更壞?將等待時間來
蓋棺論定。
於一九六一年夏日,艾瑞克.杜菲所引領的五重奏於五點俱樂部現場中表演
,接納他的樂迷們是雀躍的,不僅帶來新的爵士音樂型式,還將獨特的創意
合聲對位,榮幸的介紹給現場佳賓。這五位(註)的搭配在日後,被評論者
供稱為經典樂隊,好比約翰.寇川四重奏,或是邁爾.戴維斯明星五重奏般
相同的尊稱。小號手布克.利透 ,爾後也和杜菲,有著最佳雙人組的稱號。
如同搖滾樂中披頭四的約翰藍濃與保羅麥卡尼、滾石樂隊米克傑格和凱斯理
查。
五點俱樂部現場共有三張唱片,分別是五點第一和第二集,加上另一張附標
題名為「艾瑞克.杜菲與布克.利透紀念專輯」。之所以完美的原因無它,
因為主奏明顯的音樂線條,協奏的無我搭配,創出怦然心動的後包勃融入自
由爵士之音。他調性的處理採取折衷路線,師承歐涅特.柯曼的實驗,又秉
持著查理.明格斯慎終追遠的懷舊精神進行改革,接著效法著約翰.寇川,
隆隆長長的獨奏,又捨棄了唯妙的性靈探勘。也就是膽大的效法幾位爵士樂
前輩的優點後,成為「杜菲式的風格」。
五點俱樂部一。第一軌(火般的華爾滋),由琴手梅爾.華爾壯作曲。在創
作的那段時間裡,他修改了三至四次,直到旋律聽起來不再迂腐陳舊。杜菲
,使,中音薩克斯風於段落處像老媽發牢騷一樣碎碎念,並且不停的回擊小
號手,布克.利透丟出的問答句;有時小號頗不以為然的搭奏,讓杜菲穿透
性的獨奏有很大的表演空間,硬是讓他不得不佩服這位中音新秀,假使你對
於他們的吹演方式還是聽的模稜兩可,那麼將他們想像成,說著俚語的黑佬
在吵架,也變覺得趣意盎然。
第二集與紀念專輯中,分別各有兩首十幾分鐘的曲子,像是五點俱樂部二中
的軌一是小號布克.利透的作品(挑釁),小喇叭聲嘶力竭的和鋼琴三重奏
對幹,一直等了五分多鐘主人翁才興沖沖的拿起薩克斯風高速咆哮。軌二的
經典標準曲,(像某人樣的戀愛),杜菲吹奏長笛,而貝司手理查.戴維斯
在前奏部份,使弓,像拉大提琴的方式演奏貝司。他們奏出,新鴛鴦蝴蝶夢
的旖旎浪漫,只不過多了幾分詭異的感覺。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8/patmetheny/18/124701029386)
紀念專輯的(第八號)是杜菲的作品,鋼琴和爵士鼓與杜菲的薩克斯風演奏
橋段不在沉長,中段讓鋼琴和爵士鼓與貝司有很大的揮撒空間,秀出他們自
己的看家本領。軌二,(布克式華爾滋),艾瑞克.杜菲拿出了另一項獨門
絕技低音單簧管,鋼琴手的節奏控制,則是不折不扣的華爾滋旋律。聽完這
三張同時間的現場名演,發現唯一的詬病是小號手在吹奏的時候,感覺是站
在十幾公尺外收音,要專注聽小號表演得先聚氣凝神,其它就沒什麼好挑剔
的了。
弔喪︰
小號手布克.利透,在五點俱樂部現場錄音後的三個月,也就是一九六一年
十月五日往生,當時他僅二十三歲。而艾瑞克.杜菲在三年後,一九六四年
六月因心臟病,客死他鄉在西德柏林,時值三十三歲。
在藍調之音唱片公司,發行的外出午餐唱片的導讀中,杜菲先生對於他在家
鄉的演奏生涯提出不諒解的看法︰
"I'm on my way to Europe to live for awhile. Why? Because I can
get more work there playing my own music, and because if you
try to do anything different in this country, people put you down
for it."
美國這地方,衛道者對於新的音樂,總是數落一番。他被貼上反爵士名號的數
年後,唱片銷售數字和樂評對新音樂有著不同的解讀,似乎已經平反了欲加之
罪。這應該不是人死後,所得到的同情分數吧!
註*
Eric Dolphy-alto saxophone,bass clarinet,flute
Booker Little-trumpet
Mal Waldron-piano
Richard Davis-bass
Eddie (Ed) Blackwell-drums
文章定位:
人氣(171)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