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print/trial_35-38.asp
台北儘管已經從各個層面在接觸法國,但是台北人對法國文化的認識,是否還有什麼遺漏的層面,或是誤解的角落?本刊訪問了法國人 賴可瑞 先生。他在香港和台北各有多年居住經驗,對華人世界有一定的了解,現在任職FNAC書店。
○:你認為台北人對法國文化有哪些誤解,或者說還不夠了解的層面?
◎:在台灣,大家一聽說你是法國人,總免不了會講一句『啊,法國人你們好浪漫啊。』甚至,一個讀法文系的女孩子告訴我,別人聽說她讀法文系,也會說一句:『啊,你好浪漫。』台灣人覺得法國人很浪漫,法國人也覺得自己很浪漫,只是,我們自認為的浪漫,和台灣人認為的浪漫不太一樣。台灣人想到的浪漫是露天座上喝咖啡,美酒,香水,衣著打扮,住古堡等等的生活方式的浪漫。真要說這種浪漫,義大利人才更是代表。我們不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多麼浪漫。以紅酒來說好了,其實很多法國人根本不懂酒,和他們談酒,談兩分鐘就沒什麼可談了。那古堡呢?在法國買個城堡,比在台灣買房子還便宜。一棟十八世紀的城堡,三十多個房間,不到台幣二千萬元就可以買到。可是維護費用就太高了,根本負擔不起。所以這有什麼浪漫可言?我們也覺得自己很浪漫,但不在這些生活風格上。我們的浪漫在於思想上超越現實,甚至脫離現實。法國人特別愛看小說,法國人也喜歡發想一些前衛的思想或理想,我覺得我們的浪漫表現在這裡。
○:你說的這種有關「浪漫」的誤解,是只有台北有的現象嗎?北京和香港有沒有這種現象?
◎:北京我不知道。但是香港應該就好很多。我也在香港居住過三年半。香港人聽說你是法國人,就不會反射性地說你浪漫。他們會先問你法國現在的經濟情況如何,工作好不好找等等。
○:你這麼解釋,可以解開另一個疑團。我聽很多人提出一個疑問,說法國人怎麼能一方面這樣浪漫,承受這麼多罷工,一方面又能在幻象機、高速捷運、核能發電等等高科技的領域有這麼領先的地位。
◎:在法國,經營企業很難,經營大企業尤其難。聘用一個人,付他一萬元的薪水,公司要另付政府八千元的健保與勞保費。營業稅都在百分之四十。還要面對家常便飯的工會抗爭。小公司成立之後,有百分之七十到第三年就要倒閉。大公司要存活,效率更要特別高。但是從浪漫理想到講求實際效率,很多創造力的空間就變小。這點受美國影響很大。所以,在企業的經營上,我們是更不浪漫吧。
○:除了「浪漫」,台灣對法國還有什麼誤解?
◎:我感覺到台灣的人談到法國,主要想到的還是高盧人,白人。但這樣想是不夠完整的。法國是個多元民族的國家,和美國有點類似,但又大不相同。美國強調少數民族,但法國則根本不准做所謂少數民族的人數統計,身分證上也不准註明種族,因為大家既然都已經是法國人了,那就不要再強調原來的種族。法國有七個邊界和不同的國家接境,所以可以形成一個自然的民族熔爐。說起來,法國的外來移民熱潮,是從六○年代起開始的,最新的移民則應該主要來自亞洲。
○:你這麼說,讓我想起一點。像我走在巴黎街頭,會有人過來問我時間,問我方向,就把我當個巴黎人看似的。這一點似乎也可以佐證你的說法。他們並沒有看我是亞洲人的模樣,就先認定我是外來的人。
◎:是的。
○:還有什麼其他的誤解嗎?
◎:台灣人想到法國,也總會想到古典。事實上,法國也不再那麼古典。近半個世紀來,法國文化經歷了幾個不同階段的轉換。六○年代,經歷的是衝突。七○年代,是女性主義,環保,理想。八○年代,大家開始注意實踐(Performance),發現金錢這件事。之前,金錢在法國文化裡是一種禁忌。80 年代開始,很多小公司,自由工作者出現,賺多花多,我們也終於開始有了年輕又英俊的企業家。
九○年代,共產主義不見了,從此沒有是非分明的對壘,很多人也失去了理想。AIDS 出現之後,連性的理想也不見了。可以說,浪漫、理想、奮鬥這些因素都不見了。以前法國人可以同時容納一件事情的兩面,但現在只能選一面,喜歡或不喜歡。全然的。It works or It doesn't work. 現在成為一種價值觀。
這些變化,也表現在文學創作的變化上,像《爸爸的榮耀》或《媽媽的城堡》那種書,九○年代之後已經少見。代之而起的,是《小姐變成豬》這種新興創作。最可以說明的,還是得了十一月獎的《元粒子》(Les Particules Elementaires 那本書。這本書寫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是性壓抑,一個是性頹廢,故事在2030年結束,最後因為人類複製技術(CLONE)而帶來樂觀和光明,但根本上講的是封閉的心靈(法國人的孤獨)。這本書在法國引起非常大的爭議。
台灣的讀者非常愛法國古典的感覺,但那是以前的事。不過,也有些非常新的東西出現。譬如,全世界最好的電子音樂及DJ,都在法國。今天有些法國人創作的音樂用英文唱,不是為了市場,而是為了英文歌詞發音出來的感覺。像KOZAK , ST. GERMAIN,AIR,IAM等,都是例子。這樣下來,也沒有人認為他們是法國歌手或樂團。
○:那你怎麼解釋《小王子》的風行不衰?
◎:《小王子》風靡全世界,不僅僅是在台灣。若要問說他為什麼至今仍風行不衰,很難說,也許是它代表著孩子童年的好奇心與美吧。
○:你剛才提到,過去金錢在法國文化裡是一種禁忌。請再補充說明一下。
◎:法國人工作,是想到興趣,社會地位,而不是金錢放在第一位。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所得比台灣也多不了多少。法國人當然也知道需要賺錢,但是賺錢是為了滿足生活所需,如果超出生活的需要而一直想賺錢,就不免會被認為是機會主義者。中國人所謂的士農工商,商放在最後,法國也有這個意思。社會上如此,家庭裡也如此。我們和父母親再親密,彼此是絕不會碰觸到金錢的話題。但我剛才說過,80年代之後,這些大有改變。
○:那你們在台灣不是大有所感?
◎:當然,當然。台灣人對賺錢的狂熱,對Duty Free的狂熱,是法國人難以想像的。日常生活裡,大家也毫不避諱地談錢,問你買這個東西花了多少錢,買那個東西花了多少錢。等你說出了價錢之後,幾乎最常見的反應就是:「哈,你買貴了!」這對我們是不可思議的。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人對金錢的態度可能是先進的。我們把金錢視為禁忌,可能還是一種壓抑,遲早要解放的。
○:要了解法國文化,除了閱讀之後,還有什麼途徑?
◎:法國電影。美國電影很孩子氣,動作很多,促銷很多。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電影,就只能消費這種電影。即使好看,沒有內容。除了TAXI (台譯《終極殺陣》),法國電影不強調動作,沒有炫目的特技,百分之九十五都在談人,談心理。法國電影都很有法國,尤其是巴黎的味道。非常真實。也因為如此,今天法國電影還可以佔有百分之四十的法國電影市場。台灣的讀者,不妨把法國電影也當作一個了解法國文化的途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