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是個很奇特的人。她的人文關懷培養出我的高度同理心,她的壞脾氣也同樣對我造成很大影響。
很奇怪,當我想要書寫昨晚讓我感受如此深刻的一切,下筆卻十分鞎難。
我也是年將三十的人,我不會把爭執的所有責任推卸給其他人。但爭執用我家的模式進行,總讓我覺得好疲憊、好受傷。
過去住家裡的時候,「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用來形容我和我媽的相處模式,一點也不為過。她總愛說:我們這樣多好!吵開了就沒事了。
往往,我點點頭,含糊帶過。雖不同意,但也無法。
昨晚大抵是此一狀況,但中間插曲教人難以消受。
往往,她情緒失控,她會用手邊所有可能的辦法,去逼退爭執的對方,去表明她很生氣。她會大吼大叫,要對方認錯;對方不認,她會砰然跪下,大喊:「如果你沒錯一定是我錯」;如果對方死纏爛打,要求說清楚事發經過,她會開始伸腳掄拳揍自己:「我都跪了還不行,那我還能怎樣?這樣行不行?」
(Spot常常說我家很像電視上演的鄉土,還是劇情十分誇張那種。寫完以上範例情節,自己讀一次,哈哈,這才發覺真的很像。)
也許就因我媽是如此激烈的一個人,當我家其他人在爭執時要她聽進別人的話,好像,不知不覺,也發展出十分激烈的策略。
例如,去年為了一句話,定要做出誰對誰錯的「結論」。在十分激烈的氣氛下,我居然搶先一歩失控的揍自己,邊揍邊吼「錯的都是我!這樣夠不夠?」
例如,昨天,我媽對一句話不滿意,憤而摔壞做母親節晚餐的材料。傻眼之下,平時頗有權威的我爸居然跪下去,大喊:「我拜託你不要這樣!」
情形大概就是這樣。
昨晚八點,一陣喧鬧後,在道歉以及之後試圖溝通的一切一概被忽略之後,全家終於就位,「享用」支離破碎的一餐。
目前,看起來所有人都當作沒事。只是,當她摔掉那頓的一刻,我已經心碎。
我能說什麼?這是我媽媽。
我能做什麼?繼續這樣過,因為她是我媽。
Spot前後跟我分析很多,安慰我。每次都在緊要關頭勸我不要捲入暴風雨似的戰況,「冷處理」或者「不處理」。我自覺這次處理的不好,但也沒有像去年那樣硬碰硬,比賽耍激烈。以前要我改我的硬脾氣,就像要求我媽改她的壞脾氣一樣難;現在呢,慢慢查覺自己的一些改變,還有對激烈家庭爭執的疲憊,總是,多多少少,讓我期待從自己產生改變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