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臣子,有智慧、有膽識、口才好、又很會寫文章、作詩。到國外是很好的使者,在國內能為楚王提供很好的意見,最重要的,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時時刻刻為國操心。
楚國的臣子靳尚,看見才華洋溢的屈原,心中十分嫉妒,在楚王面前說盡屈原的壞話:「大王啊,那個屈原真是傲慢啊,他以為常常和大王商討國事,就自認了不起,常和別的大臣說:『如果大王沒有他,那國家就完了呀!』,您瞧瞧,他根本不把您放在眼裡!」
楚王不能明辨是非,大怒之下,便把屈原趕出國去了。
當時,秦國與楚國是天下最強的國家,秦國一直想滅掉楚國,就設下了計謀,約楚王在武關相會,要將美女嫁給他。
流浪在外的屈原,仍時時刻刻的關心國事。當他聽到了這個消息,十萬火急的趕回國去,勸楚王說:「大王您千萬千萬不能去呀!秦國就像毒蛇一般狡猾,這次他們一定是擺下陷阱要陷害您啊!大王,我求求您,別去吧。」
楚王斜眼瞧瞧屈原,用鼻子「哼!」了一聲,甩甩袖子叫他退下,根本不理睬屈原的勸告。
結果,楚王果然被秦國活活的害死。屈原聽到了這個消息只有抱頭痛哭,埋怨著:「大王,您為什麼不肯相信我呢?」
新的楚王繼位了,但是靳尚又在新王面前搬弄是非,使屈原第二次被趕出了國家。
可憐的屈原到處流浪,漂泊在荒山水畔,他用華美的文詞,將一肚子的委屈,寫成一首首愛國的詩篇,但他心頭的愁悶就像那滾滾的江水,一波波的起伏哽咽著,永遠沒有停止。他的面容一天比一天憔悴,身體也越來越瘦弱了。
一天,有一位老漁夫划著小船,口裡哼唱小曲,打江邊過,看見屈原,就好奇的停下船問:「咦?你不是楚國的臣子嗎?怎麼一個人孤零零的呆在這邊呢?」
屈原用憂傷的眼神,望望漁夫,嘆口氣說:「唉!您不知道我是有家歸不得呀!我一心一意想為國家做事,卻得不到國君的信任,將我趕了出來!」
老漁夫拍拍屈原的肩膀說:「何必這樣認真呢?你瞧,很多別的大臣,不管國家大事多混亂,他們還不是天天照樣的吃,照樣的睡,過得快快樂樂的嗎?你就學學他們吧!何必管那麼多呢?」
「您不了解啊,做一個臣子,就應該盡本份,怎麼能夠吃喝玩樂、糊裡糊塗過日子呢?這就像剛洗過澡的人,一定不願再穿上髒衣服,如果要我跟他們一樣同流合污,不如跳到江裡餵魚算了!」
「那你就學學我老漁夫吧,隱居在這山水間,划划船,捕捕魚,看看風景,哼哼歌,什麼事也別管,不也挺自在消遙的嗎?幹麼把自己弄得這樣愁眉苦臉呢?」
屈原苦笑著說:「您老人家真是好福氣啊,可惜我一看見痛苦的人民,一想到國家的處境,心就不安定,那裡還有心情欣賞風景呢?」
老漁夫勸不動屈原,只好搖搖頭,擺擺手,把船划向江心捕魚去了。
江邊陣陣冷風吹起,一隻孤雁飛過陰沉沉的天空。屈原看自己既不能報效國家,又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意義呢?就悲痛的抱起大石頭,往汨羅江一跳。江邊層層水花飛起、濺落,又化做一圈圈的漣漪……最後江水終於恢復了平靜,然而憂國的屈原,卻隨著他抱起的大石頭,重重的沉沒在江底,永遠離開人世間。這一天!正是農曆五月五日。
附近居民聽說屈原投江,趕忙划船來營救,可惜太遲了。他們只有敲鑼打鼓嚇走魚群。又用竹筒裝米放入江中餵飽魚蝦,這樣魚蝦就不會去吃屈原的身體了。
人們都非常敬重屈原愛國的精神,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都要去河邊紀念他。當年划船敲鑼打鼓的緊張情形,逐漸演變成今天端午節的划龍船比賽,竹筒裝米也變成箬葉包粽子的習俗了。
●端午節故事●
端午節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典故,當數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民間在這天多有包粽子與划龍舟的活動。其實端午節的典故不是源自屈原投江,應該是源自「夏至」,因為「端」有起始之意,「午」則與「陽」字相通。五月是夏季的開始,天氣炎熱,食物不易保存,蚊蟲孳生,容易引發各種傳染病。因此端午節的用意是要提醒大家:「惡月」(百毒月)來了,要注意衛生喔!
傳統上,人們會在端午節當天喝雄黃酒,並將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插於門上去毒害。除了去毒害,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感人的典故。
唐僖宗年間,發生黃巢之亂,烽火所到之處,屍陳遍野、血流成河。老百姓聞黃巢來,紛紛先行逃跑避難。一次,黃巢看見逃難隊伍中,有位婦人的行徑與常人大不相同。一般人逃難時,總是將年紀小的孩子抱在懷裡,牽著年紀大的孩子。但這位婦人卻是懷中抱著年紀大的孩子,手裡牽著年紀小的孩子。
黃巢感到奇怪,便攔下那婦人,問道:「妳為什麼手牽小的,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含著淚水,指著懷裡的孩子,對黃巢說,這是大伯的孩子,手裡牽的是自己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只能救一個孩子時,她打算犧牲自己的孩子,以保住大伯唯一的後裔。
黃巢聽了,非常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妳快走吧。回去將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黃巢的軍隊看見,就不會傷害妳。」婦人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講了出去。沒多久,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與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率兵離去,全城百姓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在危險的緊要關頭,一個平凡婦人的義行救贖了全城百姓。
婦人之所以能感動殺人不眨眼的黃巢,是因為她願意犧牲、擺上的代價是如此地寶貴——自己唯一的親骨肉。而全城百姓若沒有聽從婦人所言,在門上插菖蒲與艾草,也無法倖存。
基督教聖經告訴我們,世人都犯了罪,走向滅亡。但有個好消息,就是所謂的福音:「因一個人的義行,眾人都得到赦罪而獲得生命。」(羅馬書五章18節)神愛世人,祂就像那婦人,為了我們而付出無與倫比的代價——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耶穌基督承擔了眾人的罪,相信祂的人,就像在門上插菖蒲與艾草的百姓,得以被救贖,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參考資料
http://bible.fhl.net/writer/writer30.html &
http://www.epochtimes.com/b5/2/2/3/c7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