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12 17:03:17| 人氣5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古調雖自愛 今人多不彈──古琴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古調雖自愛 今人多不彈──古琴

編譯/季黛

士人彈琴的環境一般選擇在靜、潔、雅、幽的場所。(大紀元資料室)


「幽幽靜默如高士,道骨仙風若有思。體像陰陽通大道,素心聊共雅人知。」中國古代文人視琴樂為精神載體,在「琴棋書畫」中排第一,如朱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姜夔、黃庭堅等都有相當的琴樂修養。

遠古時代的「琴」,在中國的樂器裡最富代表性,身價頗高,象徵著君王和隱士。如今所謂的古琴,古代原名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後來「琴」逐漸成為彈撥樂器的代名詞,如胡琴、月琴、提琴、揚琴等等。本世紀初為了區別於外來的彈撥樂器,才被稱作「古琴」。

古琴藝術反映文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北宋的人文精神更多地滲透於對琴樂的審美之中,對琴樂實踐和理論的發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現存最古老撥弦樂器

《周禮.春官》中把樂器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稱「八音」,而絲音包括古琴、古瑟;所謂「琴瑟之屬、絲竹之音」即是指此。絲指的是用蠶絲製成弦,再製作成樂器。在商周以前,絲弦樂器只有琴和瑟兩種,秦漢以後才有箏、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   

太古、伏羲釋其姝女媧為男女之嫁娶,斷木為琴,桑為瑟,乃有三十六弦。而琴原為五弦,至周加兩弦為七弦,故又稱為七弦琴。可奏出純律。琴面光滑,可隨意取音。音域廣,變化多,音色深厚莊重,音量雖不大,但有金石聲。指法有散、泛、按三類。  

古琴堪稱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先秦以至兩漢典籍中如《禮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詩經》「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古人彈琴非娛樂 是修養身心

在傳統的士大夫眼裡,彈古琴不是一個簡單的娛樂項目,而是一個修養身心與淨化自我的過程。他們看古琴是一件樂器,更是一件參禪悟道的法器。所以對彈琴的時間、地點、場地、環境以及心境都有許多的要求與禁忌。

士人彈琴的環境一般選擇在靜、潔、雅、幽的場所。如明代琴人楊表正《彈琴雜說》云:凡鼓琴,必擇淨室高堂,或升層樓之上、或於林石之間,或登山巔、或游水湄、或觀宇中;值二氣高明之時、清風明月之夜,焚香靜室、坐定,心不外馳、氣血和平,方可與神合靈,與道合妙。

彈琴除了這些外部環境要求之外,琴人一般還對自身作一番調理與準備。其中主要為淋浴、寬衣、焚香3件。楊表正說:「如要鼓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像表,方可稱聖人之器」。就案彈琴前應先澄心淨慮,超然物表,然後方可倚弦命操,游心萬象。


遠古時代的「琴」,身價頗高,象徵著君王和隱士。(大紀元資料室)


唐代胡樂傳入 古琴漸式微 

唐代是古琴承先啟後時期。唐以前沒有確切的實物佐證,唐則有盛、中、晚期製作傳世,部分還具年款,可配合文獻記載加以研究。唐琴造形渾圓,如盛唐琴之面板漫圓而肥;中唐以至晚唐之面渾圓漸遜,圓則依然。   

唐代由於大量吸收外族文化,胡樂風行,詩人劉長卿的《彈琴》:「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以及白居易的《廢琴》:「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這兩首詩有力的證明了胡樂的影響,使文人視為精神堡壘的古琴技藝式微了。古琴在唐代宮廷中漸遭冷落。從詩人的怨憤中,我們不難看出古琴的消沉,主因不在 「器」而在「音」。遠古代代相傳、節奏舒緩的「楚、漢舊聲」,與唐朝當時的生活步調很不協調,於是理所當然的古調、古琴逐漸被人擱置,甚至遺忘。

雖然如此,但唐朝這種敞開胸懷、吸納外來文化的政策,融合了多樣民族的音樂特色,造就了「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天朝盛世。如此一來,古琴的樣式隨著時代的變更而有所演變。相反,宋代是中國古琴發展的高峰時期,從趙詰《聽琴圖》中可見。作為文人音樂的古琴藝術和古琴演奏技法,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重要發展。  


古琴興衰和傳統文化相關  

樂器與神話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傳說中樂器往往被固定與某些事物相連:例如古琴象徵道德,而編鐘象徵權威,木魚和鐘鼓代表佛教等等。  

事實上,古琴從來不在樂器的層次,而是直接成為禮器甚至神器。琴不是表演型的樂器,而是供懂得音樂的君子修身養性、表達志向、觀察世道的變遷、測度天時與災祥。古人在彈古琴時已經完全超越了一般音樂表演的範疇,而近於一種參禪的狀態,內心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如此方能通前賢之雅意,而合於雅道。

古琴技藝的興衰,實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從最早的「黃帝鼓清角之琴,以合大地鬼神」、箕子「隱而鼓琴自悲」,當時稱為鼓琴;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朝朝代代的輪番上場、人類接觸面的拓寬、外族樂器與演奏技法的吸收融入等等因素,而日漸失去中華傳統獨特的原貌和原汁。──轉自「正見網」◇

美東時間: 2014-02-22 22:47:17 PM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2/23/n4090029.htm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古琴.html

台長: 綺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