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黃鉞畫《土牛鞭春》(網絡圖片)
【大紀元2014年02月04日訊】今天是正月初五,碰巧又是立春。立春亦稱「打春」,又叫「報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它的意義是指春天從此開始,草木開始萌芽,農人也開始了播種。
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華夏先民隆重而喜慶的迎春日。自周代起,天子就要在立春前一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在立春當天,官民共行「鞭春之禮」。
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的由來
中國自古為農業國,立春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節日。古時立春要祭祀主管農事的春神。春神相傳叫句芒,人面鳥身,主春事。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白晝變長,太陽變暖。氣溫、日照、降雨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
「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 裡之郊(句芒神居東方)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
宋代《夢粱錄》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清代 立春儀式已成了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清嘉錄》: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燕京歲時記》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 迎春活動以鼓樂儀仗隊引導所有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且要求正裝,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斟 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將芒神、春牛迎回城。
第二天地方長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執彩鞭擊打 春牛三匝,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各地民俗
「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十分珍惜這個氣節。「立春」特有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內涵相當豐富,陝南、陝北、關中各地區的風俗各有差異。而且不光漢族重視「立春」,一些少數民族也過這一歲時節日,比如白族稱「立春」日為「催春節」,侗族在「立春」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動等。
打春牛(打土牛、打春、 鞭春)
農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 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主要習俗。歷代封建統治者立春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農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 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主要習俗。歷代封建統治者立春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網絡圖片)
現在一些農村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生病。立春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山西民 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掛春幡 貼宜春字畫
立春日時,各家各院都要高掛「春幡」,並在門壁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宜春字畫,如「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 以及「福」 字等內容,使院裡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徵著吉祥。各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大人孩子要換上潔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著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髮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咬春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還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民間的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蔔。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卷的過渡類型。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捲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捲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民間流傳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們都會用布製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是長安、關中一帶民間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 所以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不少富有人家,甚至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簷下,修建燕子窩,或在庭房檁條下、房簷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等待燕子自己飛來築巢。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責任編輯:林詩遠)
美東時間: 2014-02-05 11:51:22 AM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2/6/n4076195.htm正月初五巧逢「立春」-春回大地-萬物復甦.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