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諾貝爾獎得獎人絕大多數落入歐洲人思考範圍中其他各洲傑出人才老實說充其量只是陪榜的綠葉!那些綠葉真不能獲得諾貝爾獎的資格?還是諾貝爾委員會根本不想去瞭解其他文明的內涵以及他們生存意義?而是用歐洲人的思維考慮給獎?
不查不知道一查所有臉孔與組織背景全市白色臉孔!還能相信諾貝爾獎真是市選出優秀傑出的人才而不是希特勒雅利安人種最優秀幽靈在作祟?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好奇心是研究的動力
圖:10月9日,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南加大教授阿裡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右)在校長尼基亞斯(C. L. Max Nikias)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3年10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菲編譯報導)洛杉磯南加州大學Dornsife文理學院化學系教授阿裡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是今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得者之一,消息公布後的星期三,他立刻在校園贏得了一個永久泊車位。
瓦謝爾和另兩位也是海外出生、後加入美國國籍的科學家——斯特拉斯堡大學和哈佛大學教授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斯坦福大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共同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殊榮,他們的貢獻是為化學研究開發了功能強大的計算機模型,使科學家們可以藉助計算機模擬「看到」分子和它們之間的互相作用。三人將共享120萬美元獎金。
成功秘訣:結合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
據諾貝爾獎委員會評委斯文·李丹的說法,三人成功的秘訣是將兩個通常是對立的物理學分支——研究微觀物質的量子力學和牛頓的經典力學,結合在一起。
而瓦謝爾則是把三人的研究工作聯繫在一起的關鍵人物。
瓦謝爾與卡普拉斯和萊維特的合作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初期。當時卡普拉斯是哈佛大學的年輕教授,量子力學方面的專家。瓦謝爾和萊維特則是曾在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同學。瓦謝爾畢業後來到卡普拉斯的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他們的研究集中在一個主題:如何用計算機來幫助觀察分子行為。
在實驗室對以光速發生的化學反應進行實時研究是非常困難的,但是通過計算機模擬,科學家可以將其放慢觀察,並進行優化,如可以做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或者更好的抗癌藥物。
想法雖好,在計算機還需要打孔卡片做輸入設備的70年代,無法應付量子力學所需要超大計算能力。牛頓的經典力學所要求的計算量要少得多,但準確度不夠。
與另外兩位獲獎者的合作
瓦謝爾首先和卡普拉斯合作,用量子力學模擬準確性要求高的部分,剩下的則用經典力學來模擬。在這一策略的指導下,他們做出了包括維生素A的第一批小型分子的模型。但是這一方法仍然相當有限,不能處理藥物設計和光合作用的問題,因為那牽扯到被稱為酶的巨型分子。
這時候,萊維特的研究幫上了忙。在哈佛完成了2年的博士後研究後,瓦謝爾在以色列和劍橋大學碰到了老同學萊維特。1976年,二人合作發表了具有革命性的第一代電腦模擬的酶促反應,可以擴展到任何大小的分子。瓦謝爾並於當年加入南加大。
關鍵不是計算機多麼強大
今天的科學家用瓦謝爾和他的同事們開發的模型來模擬化學反應既準確又高效——他們用量子力學來研究直接參與反應的自由電子和原子核,再用經典力學來研究分子的其他部分。
在9日南加大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人問瓦謝爾,今天的計算機系統和4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他如何能預見當時開發的計算機模型今天仍然有效,瓦謝爾回答:關鍵不是機器多麼強大,而是如何能用簡單的方法提問。
好奇心是科學研究的動力
從很早,瓦謝爾就對控制幾乎身體所有化學反應的酶很感興趣,並研究至今。是什麼動力在一直驅使他呢?
瓦謝爾本人則謙遜地將三人的研究成果總結為:「我們所做的,就是開發了一種能觀察蛋白質如何實際工作的方法……這就像看到一只手錶,不知道它是如何實際工作。如果你有一種酶能消化食物,你想了解它是如何做的……以此來設計藥物,或在我的情況下,滿足我的好奇心。 」
諾貝爾文學獎 歷來女性得主
大紀元10月10日報導】(中央社斯德哥爾摩10日綜合外電報導)諾貝爾文學獎今天揭曉,加拿大短篇小說女作家孟洛獲此殊榮。這是權威的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首度頒發以來,第13位女性得主。以下為歷來文學獎女性贏家一覽:
*2013年,孟洛(Alice Munro,加拿大)
*2009年,慕勒(Herta Mueller,德國)
*2007年,萊辛(Doris Lessing,英國)
*2004年,傑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奧地利)
*1996年,史臣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波蘭)
*1993年,莫里森(Toni Morrison,美國)
*1991年,高迪默(Nadine Gordimer,南非)
*1966年,薩克絲(Nelly Sachs,瑞典)以及亞格農(Shmuel Agnon,以色列)
*1945年,米斯特拉(Gabriela Mistral,智利)
*1938年,賽珍珠(Pearl Buck,美國)
*1928年,恩賽特(Sigrid Undset,挪威)
*1926年,戴勒達(Grazia Deledda,義大利)
*1909年,拉格勒夫(Selma Lagerloef,瑞典)
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門羅獲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於10月10日揭曉 ,82歲的加拿大女小說家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摘得大獎。這是諾獎1901年開始頒發以來,第13位獲獎的女作家。(網絡資料圖)
【大紀元2013年10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黃捷瑄、黃清綜合報導)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於10月10日揭曉,82歲的加拿大女小說家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摘得大獎。這是諾獎1901年開始頒發以來,第13位獲獎的女作家。
門羅將獲頒800萬瑞典克朗獎金。
清晰與心理現實主義是門羅的寫作特色
門羅以短篇小說聞名全球,其影響巨大的《逃離》2004年出版,她被稱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以其精緻的講故事方式著稱,清晰與心理現實主義是門羅的寫作特色」,這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對門羅的評價。
門羅1931年11月10日出生於加拿大,自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寫作,還在就讀西安大略大學的1950年,出版第一本小說《一個影子的各種維度》(Dimensions of a Shadow)。
1968年的第一本作品集《快樂的百葉窗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榮獲加拿大的文學最高獎項總督獎(Governor General's Award),此後一直是各種文學獎的常勝軍。
2009年,門羅以其整體文學成就擊敗奈波爾與喬伊斯‧卡洛‧奧茲等人,榮獲二年一度的第三屆布克國際文學獎,以及英國聯邦作家獎(The 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
門羅一生創作了11部短篇小說集和1部類似故事集的長篇小說。「每讀愛麗絲‧門羅的小說,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這是由作家、學者、編劇等組成的布克獎評委對她的評價。
「當代契訶夫」
美國女作家、普利策獎得主簡‧斯邁利(Jane Smiley)曾大讚門羅的作品「既精妙又準確,幾近完美」。這位加拿大短篇女王的確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她始終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文學,努力去寫偉大的小說。
她在文壇的地位,好比當代契訶娃——契訶夫的女傳人。在40餘年的文學生涯中,門羅女士始終執著地寫作短篇小說,錘煉技藝,並以此屢獲大獎,其中包括三次加拿大總督獎,兩次吉勒獎,以及英聯邦作家獎、歐亨利獎、筆會/馬拉穆德獎和美國全國書評人獎、布克獎等。
門羅的作品常以小鎮為背景,擅長刻劃人性心理活動,特別是女性。小人物的社會生活在她的經營下變得有戲劇性及張力。有文學評論家將她譽為加拿大的契可夫(Chekhov)。譯成中文的作品有《感情遊戲》(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及《出走》(Runaway)。
重要作品
1968年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快樂陰影的舞蹈》),獲1968年加拿大總督小說獎
1971年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女孩和女人的生活》)
1974年 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我一直想告訴你的事》)
1978年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你認為你是誰?》),獲1978年加拿大總督小說獎
1982年 The Moons of Jupiter(《木星的月亮》),獲加拿大總督獎提名
1986年 The Progress of Love(《愛的進程》),獲1986年加拿大總督小說獎
1990年 Friend of My Youth(《青年時代的朋友》),Trillium Book Award 崔靈獎
1994年 Open Secrets(《公開的秘密》),獲加拿大總督獎提名
1996年 Selected Stories(《故事選集》)
1998年 The Love of a Good Woman(《一個善良女人的愛》),Giller Prize 吉勒獎
2001年 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仇恨、友誼、禮儀、愛與婚姻》)
2003年 No Love Lost(《無愛失落》)
2004年 Vintage Munro(《蒙若精選集》)
2004年 Runaway(《逃離》), Giller Prize吉勒獎
2006年 The View from Castle Rock(《城堡岩石上的眺望》)
2009年 Too Much Happiness(《太多歡樂》)
(責任編輯:畢儒宗)
禁止化武組織 奪諾貝爾和平獎
- 2013-10-12 01:51
- 中國時報
- 【尹德瀚/綜合報導】
和平先鋒↑聯合國「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11日贏得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OPCW總幹事尤祖姆表示,希望該組織能說服更多國家禁用化武。(美聯社) |
聯合國《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執行單位「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11日以黑馬之姿,贏得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將獲頒獎金125萬美元。今年8月敘利亞發生化武攻擊事件後,OPCW受聯合國之託介入調查,間接化解敘利亞巴夏.阿塞德政權可能遭美國和盟友發動軍事攻擊的危機。
挪威「諾貝爾和平委員會」指出,拜禁止化武公約和OPCW的努力之賜,使用化武已被定調成國際法之下的一種禁忌,化武最近在敘利亞再度被使用,凸顯吾人必須更加努力,以徹底禁絕此種武器。
間接化解敘國危機
OPCW總幹事尤祖姆居(Ahmet Uzumcu)表示,過去16年來,該組織「默默努力,志在消滅這些邪惡武器」。目前在敘利亞境內的任務,是該OPCW首度在如此急迫時間壓力下,於戰區工作,但他們深知,國際社會對該組織寄予「極大的信任。」
尤祖姆居說,希望該組織獲頒諾貝爾和平獎,能說服各國禁用化學武器:「和平獎可望在實質上協助我們促進《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普及,希望我們能很快達成這個目標。」
諾貝爾和平獎去年頒給歐盟、2009年頒給美國總統歐巴馬,被批為脫離和平獎表彰促進國家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創立並散播和平進程的3大宗旨。今年由OPCW獲獎,似乎顯示「諾貝爾和平委員會」頒獎對象,有回歸和平獎原始宗旨的跡象。
回歸原始3大宗旨
諾貝爾和平委員會主席賈格倫說,頒獎給OPCW旨在提醒那些擁有大批化武國家,例如美國和俄羅斯,既然他們要求其他國家銷毀其化武,他們自己也該銷毀持有的化武庫存。
OPCW成立於1997年,總部設於荷蘭海牙,員工約500人,年度預算約1億美元,至今已在86個國家執行5000次以上化武檢查。這個組織現有189個會員國,敘利亞定於本月14日正式加入。
根據OPCW的報告,迄今有包括美國、俄羅斯、印度和阿爾巴尼亞等多國向該組織申報擁有化武,其中阿爾巴尼亞、印度和「另一個國家」(據信指南韓)申報的化武證實已全部銷毀。另外該組織迄今銷毀化武5萬7740公噸,占全球已申報化武總額81.1%。
申報化武銷毀8成
目前OPCW正在敘利亞境內查核並監督敘國銷毀化武,預計在2014年前半年,完全移除並銷毀多達1000噸的敘國化武與前驅化學物質庫存。
遺珠瑪拉拉 發願當總理
- 2013-10-12 01:51
- 中國時報
- 【鍾玉玨/綜合報導】
巴基斯坦16歲少女瑪拉拉.尤蘇芙札積極爭取女子受教權而享譽國際,同時也是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大熱門,雖然最後與獎項失之交臂,但她不改壯志,10日在紐約發下豪語,希望有朝一日能當上巴基斯坦總理,拯救國家。
瑪拉拉10日在紐約會見媒體,為8日出版的回憶錄《我是瑪拉拉》(I Am Malala)宣傳。她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中東專家阿曼普訪問時說:「我並不害怕為了讓所有人接受教育而犧牲小我。」
當被問及長大想當醫生或政治人物時,瑪拉拉說,她一開始希望能當醫生,不過最後意識到只有當上總理,才能幫助更多人:「我可以把大部分的預算用在教育上。」此話一出,立刻博得觀眾如雷掌聲。
瑪拉拉也向觀眾敘述自己去年遭塔里班武裝分子槍擊的那一刻,表明她不會畏懼任何威脅。被問到遭受死亡恐嚇有何感受時,瑪拉拉說:「我絕對不會放棄。他們只能射殺我的身體,但不能摧毀我的夢想。」
在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前夕,瑪拉拉獲頒歐洲最負眾望的人權獎「沙卡洛夫獎」,肯定她在人權上的努力。她坦言若得和平獎會覺得很榮幸,不過距離實現自己的夢想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巴基斯坦塔里班組織10日稱瑪拉拉沒有任何貢獻值得獲獎,而且揚言會再次狙殺她。
諾貝爾和平獎 二三事報你知
【大紀元10月11日報導】(中央社倫敦11日綜合外電報導)眾所矚目的諾貝爾和平獎今天公布,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獲得肯定。以下為路透社所整理的和平獎背景介紹及趣聞:
*OPCW總部設於荷蘭海牙,目前負責監督處於內戰的敘利亞庫存化武銷毀。
*和平獎得主是由5位成員組成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選出,委員會主席為挪威前總理、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主席賈格蘭德(Thorbjoern Jagland)。委員會成員由挪威國會選出,通常來自各個政治派別。
*諾貝爾委員會今年和平獎,接獲259個有效提名,其中50個是組織,其餘為個人。
*和平獎1901至2013年間,共頒發94次,125位得主中包含100位個人及22個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獲獎3次,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2次。
*年紀最長的得主是羅布拉特(Joseph Rotblat),他1995年獲獎時高齡87歲。迄今和平獎女性得主僅15人。
*3位得主獲獎時遭到監禁,他們是1935年獲獎的德國和平主義者及記者奧西艾茲基(Carl von Ossietzky)、1991年得獎人緬甸政治家翁山蘇姬,以及2010年得主中國大陸維權人士劉曉波。
*史達林與希特勒都曾獲和平獎提名,但是這些提名從未打算被認真看待。史達林因致力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分別於1945和1948年獲提名,希特勒1939年獲提名。
(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諾貝爾和平獎 歷來獲獎組織
【大紀元10月11日報導】(中央社奧斯陸11日綜合外電報導)諾貝爾委員會今天宣布,諾貝爾和平獎今年頒給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
諾貝爾和平獎去年頒發給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和平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向有肯定組織機構的悠久歷史。
2001年10月這項獎頒給聯合國,以及來自迦納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fi Annan)。
組織機構得此獎的榜首則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CRC總共贏得此獎3次,分別在1917年、1944年跟1963年。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UNHCR)居次,得過這項榮殊2次,分別在1954年跟1981年。
以下是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組織機構的完整名單:
★1904年:國際法研究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Law)
★1910年:國際和平局(Permanent International Peace Bureau)
★1917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938年:南森國際難民救濟事務所(Nansen International Office for Refugee)
★1944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947年:友誼服務團理事會(Friends Service Council,貴格會)、美國友誼服務委員會(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貴格會)
★1954年: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
★1963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和紅十字會聯盟(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
★1965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1969年: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Organisation)
★1977年: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
★1981年: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
★1985年:國際醫師預防核戰協會(International Physicia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uclear War)
★1988年:聯合國維和部隊(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Forces)
★1995年:普格瓦希運動(The Pugwash Movement)
★1997年:國際禁止地雷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ICBL)
★1999年:無國界醫生組織(Medecins Sans Frontieres)
★2001年:聯合國以及安南
★2005年: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跟國際原子能總署署長艾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12年:歐盟(EU)
比利時再添諾貝爾獎得主
中間紅衣者為比利時諾貝爾理論物理學家François Englert(LAURIE DIEFFEMBACQ/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3年10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比利時報導)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名單于10月8日揭曉。比利時的理論物理學家François Englert成為這一獎項得主,同時獲得此獎項的還有一位英國物理學家Peter Higgs。獲獎原因主要是為了表彰兩位物理學家在研究亞原子粒子方面的突出貢獻。
宣佈此獎項的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這兩位科學家之所以能夠獲得這一獎項是因為他們理論性的發現了一種機制,有助於人類去理解亞原子粒子質量的起源。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學研究室CERN已經對他們的研究成果加以證實。
François Englert於1932年出生於比利時的Etterbeek,1959年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LB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先從做大學講師起,後被提升為教授,從1980年到1998年(也就是他退休前)曾在ULB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部門的主任。退休後一直是ULB的榮譽理論物理學教授。
François Englert在其任職期間曾經多次獲得歐洲物理學協會(Europees Natuurkundig Genootschap)、沃爾夫基金(Wolf Foundation)、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等單位在物理學方面設立的獎項。
比利時國家首腦表示祝賀
比利時首相迪呂波對François Englert獲得諾貝爾獎稱讚說:「對於我來說,作為一名科學家,(獲諾貝爾獎)已經是到了頂級的頂級了。沒有比這更好的了。這是我們國家的驕傲,也是對年輕一代的鼓勵。」
比利時主管科學技術的國務秘書Philippe Courard說:「這是我們國家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這不僅僅是對François Englert的工作成果的一個重要認可,同時也加強了我們國家在世界科學研究領域的地位。這些小粒子的發現卻為我們國家帶來重大榮譽。」
François Englert為比利時再奪諾貝爾獎
比利時雖小,但在科學領域方面可謂是人才輩出,先後出現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在François Englert獲獎之前,比利時物理學家、化學家Ilya Prigogine 榮獲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非平衡態統計物理與耗散結構理論奠基人;細胞學家及生物化學家Christian De Duve 及生物學家Albert Claude於1974年因對細胞構造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醫學家Corneille Heymans因發現了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調節呼吸的作用而在1938年被選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免疫學家與微生物學家Jules Bordet.為19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百日咳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是由他命名的。
除了科學研究領域外,在文學、和平領域比利時也出現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Maurice Maeterlinck為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政治家Auguste Beernaert、國際和平署(International Peace Bureau)主席Henri La Fontaine以及神學家pater Dominique Pire分別為1909年、1913年和195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責任編輯:瑪麗)
首創資產市場趨勢研究 美3教授共享諾貝爾經濟學獎
國際中心 /綜合報導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名單14日公布,由美國經濟學家法瑪(Eugene Fama)、韓任(Lars Peter Hansen)和施萊弗(Robert Shiller)3位共享殊榮,獲得獎金800萬瑞典克朗(約3621萬元台幣)。他們提出資產價格實證分析(Empirical Analysis of Asset Prices) ,被評審委員會評論為資產市場趨勢的開創性研究。
經濟學獎是2013年諾貝爾最後公布的獎項,過去10年以來,20位經濟學得獎者中,有17位是美國人;2012年由美國羅思(Alvin Roth)以及夏普里(Lloyd Shapley)2位針對市場運作,提出最佳供需分配研究奪下經濟學獎;2011年薩金特(Thomas Sargent)和席姆斯(Christopher Sims)研究經濟和政府政策的關係獲得殊榮。
瑞典炸藥發明人諾貝爾(Alfred Nobel)設立諾貝爾獎,1901年第一次頒獎,起初獎項中不包含經濟學獎,1986年由瑞典中央銀行捐款,諾貝爾基金會才增設。
原文網址: 首創資產市場趨勢研究 美3教授共享諾貝爾經濟學獎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014/282042.htm#ixzz2hheUDa8c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