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ng a favorable cycle in which wage growth takes hold will be a "two person" job─the two being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日本自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破滅後,長期陷入經濟低迷。起初人們本以為景氣衰退只是一時現象,但隨著日本的薪資水準開始同步下滑,就決定了通貨緊縮成為日本經濟長達20年來,甩不掉的緊箍咒。
一般而言,名目薪資會有所謂的「向下僵固性」。也就是說,資方為了不想打擊員工士氣,並進而損及企業獲利,所以在考量壓低人事成本的時候,就會盡量避免直接削減員工的名目薪資。
然而這條底線在日本似乎早就已經消失了。慶應大學副教授山本勇(Isamu Yamamoto)指出一個嚴酷的新現實。他說:「就一般員工年薪數據來看,名目薪資的向下僵固性,從1998年就開始消失了。」
面對經濟陷入泥淖,日本的雇主和勞工,似乎都認為保住飯碗,比保住薪水成長更重要。這雖然助使日本避免像歐美國家一樣失業率飆高,卻無疑是造成經濟長期通縮的最大元凶。
2012年兼職勞工平均月薪是將近10萬日圓,大約只有全職勞工的四分之一。然而同時間,兼職勞工占整體勞動力的比重,卻已經從2002年的22%,成長到29%。這絕對是讓日本薪資水準下滑的一大因素。
儘管安倍上台後強力促貶日圓,企圖為出口導向的日本企業帶來更多獲利,但很多人指出,從過去經驗來看,日本雇主即便有所獲利,也未必願意分享給員工,更別提要調升名目薪資了。
想要創造有利於薪資成長的循環,是一份「兩造」的工作─這兩造就是政府,和民間部門。因此,安倍究竟能否讓日本經濟起死回生,就要看他能不能讓日本雇主願意陪他起舞了。
■杜拜薪資所得兩極化,公民與外勞之間呈強烈對比。外勞為爭取合理待遇而爆發當地罕見的罷工事件。
■The wage gap between Emirati citizens and Western technocrat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working class on the other, is massive.
杜拜近年進行多項重大工程,需要大量外勞滿足營建需求。但許多外勞不滿待遇,在5月18日爆發當地罕見的罷工行動。雖然事件在政府強力介入下告一段落,但已反映杜拜繁榮背後的社會與經濟矛盾現象。
月薪<9,800台幣
罷工的外勞來自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他們為杜拜工程承包商Arabtec打工,月薪約合新台幣5,300台幣到9,800元之間,他們要求約合新台幣2,800的膳食津貼,也有人要求加薪逾3,000台幣。由於訴求不被接受而罷工。
Heritage基金會指出,包括杜拜等7大公國的阿聯,每人年平均所得48,158美元(144.3萬台幣)。但阿聯公民與外國技術專家所得,跟勞工所得處兩個極端。
Arabtec在5月22日宣布,為期4天的外勞罷工已結束,工程進度不受影響。但公司沒交代是否答應訴求。
阿聯媒體The National報導,事後463名參與罷工的外勞,將離職並被送回自己國家。杜拜警方強調,他們的工作證已被取消,政府沒有強迫遣返,是他們不願工作,由公司支付完薪資和機票後自願離境。
但半島電視台訪問發現,許多外勞是接到被迫離境的遣返令。孟加拉勞工阿舍拉夫(Mohamed Ashraf)說,罷工後約20到25人接到遣返令,讓他擔心自己工作不保。有外勞指出,罷工是公司高層和警方強力施壓才結束。
孟加拉外勞哈萊(Syed Khaled)抱怨Arabtec刻薄,他們要5個人擠一個房間,40到50人共用一間浴室。其月薪約3,050台幣,比自己老家賺得還少。但他無奈留下,因為杜拜工作穩定,不像老家可能打工1個月,卻停工2個月。
人權組織指外勞權益被剝削,像未經批准就不能換工作,起居完全由雇主控制。國際工會聯盟(ITUC)秘書長勃洛(Sharan Burrow)說,像哈萊那樣的外勞是「實際上活在21世紀的奴役狀況之中」。
她認為波斯灣國家和企業必須正視勞工權益。許多企業給外勞居住的環境髒亂。外勞因缺乏工業安全保護而死亡的人數令人髮指。
人權組織批奴役
人權組織批評在奇法拉(Kefala)制度下,勞工的法律地位必須依附在雇主之下。外國人沒得到原公司同意就不能換新工作,這就是奴役。
支持制度的人贊同此法保障杜拜公民權益,創造穩定經濟環境,反指法國過度保護勞工而拖累經濟。對於人權組織Human Rights Watch報告,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節目Panorama揭露Arabtec剝削外勞的報導,被視為西方對他們的醜化。
杜拜官方表示,許多外勞是被自己國家的人力公司剝削,像簽證和其他名目收費,讓外勞還沒工作就負債累累,但這都跟杜拜無關,而且巧立名目收費在杜拜屬違法,但杜拜公權力管不到外勞老家。
曾在杜拜工作的顧問公司KCS執行長羅比(Stuart Poole-Robb)說:「我很驚訝外勞薪資仍如此低。」他認為杜拜不正視問題,只會讓他們怨氣難消,罷工事件仍會再發生,給社會埋下計時炸彈。
像汽水的白開水
- 2013-06-09 01:39
- 工商時報
- 【吳慧珍】
像汽水的白開水圖╱美聯社 |
■抓準消費者想喝水求健康,又嫌白開水難喝的心理,美國飲料廠商紛紛推出添加零卡代糖或水果調味的水飲料,以變化口味來搶攻市場。
■As bottled-water sales boom and traditional soda slump in almost decade-long decline, companies are marketing water that hints it could taste like soda.
健康意識抬頭下,美國瓶裝水銷量直線上升,而被貼上肥胖元凶標籤的汽水買氣則直直落。不過還是有人明知喝水的好處,卻對這種淡而無味的飲料很感冒,飲料大廠看到其中的商機,爭相推出口感近似汽水或果汁的純水飲品。
據飲料業者與消費者研究機構指出,喝不慣白開水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占全美人口20%。他們抱怨白開水帶有金屬味,或喝起來像消毒水,也有的嫌喝水太無聊。
飲料商仿效純水開發新飲品,標榜零卡路里而且天然,儘管添加了人工甜味劑和人工色素,或其他可呈現近似汽水口感的成分。業者打的算盤是,愛喝水或碳酸飲料又希望口味多樣化的人,會掏錢買這種產品,事實證明市場接受度不低。
2成美國人 不愛白開水
儘管瓶裝水的市占逐漸擴大,汽水依然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瓶裝飲料。Talking Rain Company Inc.執行長克拉克(Kevin Klock)表示:「民眾一直在找汽水的替代品,但對他們來說,還是汽水好喝。」
Talking Rain去年賣翻天的新飲品Sparking Ice,是添加零熱量的蔗糖素(人工甜味劑),有多種水果口味的碳酸礦泉水。
另卡夫食品推出蛋形包裝的Mio,是可注入飲用水的增味劑,這類產品逐漸成為飲料市場的新寵。據市調機構IRI的資料,Mio與Sparking Ice去年都登上美國雜貨零售通路的10大熱賣新商品。
全球飲料龍頭可口可樂旗下的瓶裝水品牌Dasani,為了不讓卡夫食品的Mio專美於前,去年也發表可將白開水調成自己喜歡口味的調味滴液Dasani Drop。Dasani品牌主管亨利(Geoff Henry)指出,購買瓶裝水的家庭中,有近20%會買增味劑來增添飲水風味。
生產無糖加味水Hint Water的加州飲料商Hint Inc.報告指出,雖有消費者試著減少食用強調「零卡」的人工代糖(常添加於低糖或無糖汽水),但當中約三分之一坦承很難做到,因為白開水實在無法讓他們開懷暢飲。
水中加味 接受度變高
家住達拉斯的35歲會計博特(Tish Birt),有好幾年時間嘗試戒掉喝健怡可樂的習慣改喝水,但都徒勞無功,她說:「我討厭白開水,它沒有味道。」不過前陣子博特買了甜茶口味的Mio加在飲水裡,「第一次我覺得喝水是種享受。」她希望訓練自己的味蕾,有一天能接受沒加味的純水。
美國第1大瓶裝水業者北美雀巢飲水公司(Nestle Waters North America)堅稱,喜歡喝純水的人還是佔絕大多數。雀巢發言人指出,戒喝傳統汽水的消費者中,約51%以不含碳酸氣、不加味的瓶裝水取代,3%改喝氣泡水,12%改喝加味水。
即便近年來汽水銷量下滑,雀巢公司相信,大部分人還是戒不掉汽水,只是會少喝點,慢慢以瓶裝水代替。
雀巢主管透露,Nestle Waters迎合市場需求所推出無糖氣泡水,有檸檬和覆盆子等口味,去年銷量增加24%,成長幅度比瓶裝水還驚人,但整體銷量還是比瓶裝水少10%。
食品安全急先鋒
- 2013-06-09 01:39
- 工商時報
- 【李鐏龍】
食品安全急先鋒圖╱美聯社 |
■美國正在試行訓練農場工人,相對提高他們的待遇,讓他們在第一線負起食品安全把關之責。
■The best thing about this program is that it has increas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quality of the fruit.
美國有個由大型蔬果生產商、大型零售商及農場工人結成的聯盟,正在推展一項計畫:把食品安全的把關工作,溯自生產第一線的農場工人做起。
這項名為「食品安全倡議(EFI)」的計畫,目前加州有3座農場在試行中,其中又以美國知名蔬果商Andrew & Williamson公司旗下生產草莓的Sierra農場最為積極。
食用安全 從根源做起
這項計畫架構為:蔬果生產商對農場工人施以整套訓練,相對給予他們較高的工資及較佳的工作環境,以鼓勵配合,確保品質與安全。
這樣的生產成本雖較高,但這個計畫設有認證機制,取得合格標章的產品,自可在零售商端抬高售價,也可望獲得消費者認同。
這項計畫的一大目標,是防範美國再度發生因蔬果遭到污染,而爆發大規模沙門桿菌(Salmonella)、李斯特菌(Listeria)或大腸桿菌(E.coli)食物中毒的疫情。
有感於消費者已把食品安全視為優先要務,好市多負責新鮮蔬果的資深副總裁李昂斯(Jeff Lyons)等人,激盪出一個構想,認為可增加農場工人收入,可提高蔬果生產商獲利,又能強化農產品安全性。
有品質農作 滾出商機
他說:「這類訓練對消費者有助益,更可提高生產力。」
在某次好市多和蔬果供應商的研討會上,李昂斯拋出這個構想。他解釋,為了讓農工種出品質較好且較安全的蔬果,理應付給他們較高的報酬。
Andrew & Williamson公司合夥人法雷(Ernie Farley)說:「好市多深信這是正確該做的事。」Andrew & Williamson乃率先宣布加入,成為最先投入推展這項計畫的美國蔬果生產商。
Andrew & Williamson要求其農工接受一整套訓練,包括採收草莓時不得配帶有可能會掉入裝箱中的小飾件、學習如何分辨作物是否已遭感染、辨識可能污染作物的蟲菌等。
相對的,Andrew & Williamson也付給其農工「優於一般」工資,如基本時薪達9.05美元。
另也提供較優質的工作環境,如乾淨衛浴、保護性手套、摺疊椅供休息時坐下、堪稱奢侈的冰水、其他讓農工們很受用的東西或服務等。
這整套作業最大功效,是讓農工們體認到維護產品品質重要性。農工們變得勇於回報問題,因為他們深知,要享有優於一般水準的工資及工作環境,取決於這項計畫的成功。
過去,農工們只顧著採收愈多愈好,懶得回報任何問題。但現在,一旦發現農田中有動物糞便或屍體,他們會立即回報,並自動劃出一個圓周6英呎長的隔離區。
Andrew & Williamson的法雷說:「我們現在等於有數百位品管員在最前線,隨時把關品質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