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25 21:47:58| 人氣1,4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琥珀特展 東西方文物呈現文化與藝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組圖:琥珀特展 東西方文物呈現文化與藝術

        
 
                                琥珀朝珠含盒。(國立台灣博物館)
 
【大紀元2013年04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時空膠囊─琥珀特展」即日起至12月22日於台灣博物館展出,這是台灣首次最大型琥珀特展,展品總數多達500件。展覽的內容主要為兩部分,日前記者專訪琥珀達人黃憶人談古生物化石收藏部分;今次介紹東、西方琥珀文物,呈現的文化和藝術面向。
 

琥珀是數千萬,甚至數億年前的樹脂埋入地下所形成的化石,出土後經磨製會散放耀眼奪目的光澤。

策展人之一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介紹,這次展覽的文物琥珀約有250件,都是中國歷代及西方的藝術家,用原礦雕出來的琥珀文物。


「時空膠囊-琥珀特展」策展人之一 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右一)介紹,這次展覽的文物琥珀約有250件,都是中國歷代及西方的藝術家,用原礦雕出來的琥珀文物。(攝影:鍾元 /大紀元)

楊平世提到,在中國認為琥珀可避邪,入藥有安神定性之功,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有記載。在西方的希臘古籍也記載琥珀可舒緩頭痛、咽喉炎;也可以解風溼、關節之痛;現在歐洲還有琥珀薰之芳香療法。


圓雕-琥珀荷魚。(國立台灣博物館)

中國的琥珀文物

中國利用琥珀最早記錄是出土於四川廣漢市三星堆的蟬形墜飾;殷墟之後也出現了琥珀珠;春秋戰國時期亦出現琥珀珠和虎形佩飾。漢代時除利用中國琥珀原礦外,也引進緬甸出產的琥珀製作各種雕工精緻細膩的工藝品;由出土之物件來看,不論是浮雕飾物或動物圓雕,均為上乘之作。

歷代傳世出土的琥珀,在歷史文化及工藝技術的影響之下各具特色,尤其是遼代的琥珀,除佛教文物外尚有心形、管形、瓶器、盒器和各種鳥獸圓雕,不僅樣式繁多,朝代特色分外鮮明。

明代之前,琥珀文物相當珍稀少見,多數為皇帝贈與嬪妃和臣子之禮物。直到清代,大量進口波羅的海琥珀原礦,此時期因而增加較多大型琥珀人物、神佛等雕刻文物外銷,尋常百姓亦常見琥珀文物運用於生活之中。


圓形琥珀108顆念珠。(國立台灣博物館)


圓形琥珀手串。(國立台灣博物館)

串珠

在東西方出土的琥珀文物中,早期以各種琥珀小圓珠最為常見;先民將這些圓珠製作為串飾,掛在胸前或手上。明清之後直到現代,這些琥珀串珠更已成為重要飾物;由於琥珀乃佛門七寶之一,佛教信徒亦常將琥珀串珠當成念珠,供助唸佛經時使用。


蜜蠟纓絡。(國立台灣博物館)


雙龍獻壽蜜臘。(國立台灣博物館)

項鍊及纓絡

東方的琥珀項錬大多為圓形串珠,並多供作仕女配飾之用。


龍頭蜜蠟髮簪頭。(國立台灣博物館)

髮簪及耳環

髮簪的材料相當多元,有玉質,也有以牙、骨、木、竹為材料,亦有金、銀、鎏金等型式;運用於髮簪的琥珀或蜜蠟大多以鑲嵌形式與金屬、寶石相互搭配;有人物、花鳥、龍頭、蝴蝶及蟬等形式。由於年代久遠,髮簪的支架部份多數已脫落,僅殘存琥珀簪頭。


摩羯魚龍舟人耳環(成對)。(國立台灣博物館)

將琥珀和蜜蠟作為耳環材料,在明清兩代甚為風行;一般是用琥珀和金、銀或鎏金搭配,在當時是宮女和上流階層仕女流行配戴的飾品。遼代陳國公主墓所出土的兩組琥珀珍珠耳墜文物,以仙人乘舟的樣式出現,舟是一條魔羯魚的形狀,和宋元明清時期耳環樣式截然不同,這也是遼代耳環獨樹一幟的風格。

朝珠

清朝時文武官員上朝時除著朝服之外,需在朝服外佩戴108顆念珠狀珠串,即謂朝珠。根據清律,只有文官五品、武官四品,和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光祿寺、太常寺、鴻臚寺等屬官,和五品官命婦以上才能掛用朝珠。一般朝珠有珍珠、珊瑚、翡翠、琥珀及蜜蠟等材質,珍珠只有皇帝和皇后可以佩戴;其他材質,則供其他夠資格佩戴朝珠的王公、貴族使用。


蜜蠟手鐲。(國立台灣博物館)

手鐲

手鐲乃手腕上圓形或環形的飾物,具有裝飾及避邪功能;材質有金屬、竹、木、牙、角、玉石、瑪瑙、水晶、琥珀……等類型。傳世的琥珀手鐲不多,因此有年代的老琥珀手鐲則相當珍貴,其形狀以圓形者為多。


螭龍蜜蠟帶板。(國立台灣博物館)

帶板及帶鈎

帶板古稱帶銙,是古代中國人皮帶上的飾物,源自戰國時期;材質有金屬、玉石、瑪瑙、琥珀…等。形制及個數因朝代而異,是古代帝王和文武百官服裝上的重要裝飾配件。琥珀材質之帶板,傳世或出土物件不多,在帶板中算是珍稀品項。


清代龍形琥珀帶鈎。(國立台灣博物館)

帶鈎是中國古代文人和武士用來繫縛腰帶的鈎狀物,漢代大多以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玉、鐵器、象牙、骨頭製作;由出土文物得知,帶鈎最早出現在西周,之後各個朝代都有形制不一的帶鈎出現。一般帶鈎上飾有龍首、鳳首、螭形、鳥形、蟲形…等題材。在清代琥珀也被當成帶鈎的材質,惟傳世者甚少。


琥珀翎管。(國立台灣博物館)

翎管

翎管是清代文、武官員官帽上的附屬物件之一,也就是在官帽頂珠下所置之管狀物;此管狀物中插有鳥類羽毛之翎枝,故稱之為翎管。一般翎枝為鵑羽或孔雀羽,前者稱為藍翎,後者則稱為花翎。翎管大多為玉質,但亦有水晶、瑪瑙、碧璽、琉璃、瓷、銅或琥珀材質;其中以琥珀為材質者,在翎管中屬於珍稀品項。


秋山蜜蠟牌。(國立台灣博物館)

牌片

牌片在古代中國,供作佩戴掛件,品類繁多,有單件,亦有組件;有佩掛於胸前,亦有懸掛於腰間。依材質可分為金屬、玉、石、竹、木、牙、角、琉璃、陶、瓷、水晶、琥珀及各類寶石、半寶石。形狀以長方形及圓形為主,牌片上大多雕刻有動、植物、人物圖案,以及文字、紋飾等各種圖樣。


琥珀筆筒。(國立台灣博物館)

文房

筆墨、紙、硯通稱文房四寶,文房係指書房案上的文房四寶及其相關供實用或把玩之文物,包括筆筒、筆洗、筆擱、筆山、紙鎮、硯滴、水盂、印章、印盒……等等。琥珀文房傳世數量稀少,極為珍貴,其中以筆山、紙鎮、筆洗和印章較多,且大多為清代物件。


琥珀花葉盒。(國立台灣博物館)


琥珀瓶。(國立台灣博物館)


瓜形蜜蠟筆洗。(國立台灣博物館)

盒、瓶及筆洗

西方自古就有琥珀珠寶盒、化粧盒及香水瓶之類的琥珀文物;然而在中國,歷代出土或文字、繪畫記載之琥珀盒器、瓶器數量不多;唐代陸續散見這類文物;到遼代此類文物已有出土記錄,而且都相當精美。直到清代,琥珀盒、瓶及筆洗已較常見,且極為珍貴。


清仿戰國獸形琥珀鼎。(國立台灣博物館)

擺件在清代時,曾大量從西方進口琥珀原礦利用,所以曾製作大型神佛、人物和仿春秋戰國及漢代古銅器之形制,製作出各式琥珀瓶、觚、鼎等器物,供富貴人家作為擺。飾之用;這類作品少數使用原礦直接雕刻利用,大多是將琥珀熔化倒入模具中製作;由於製作技術精湛,頗受喜愛。


琥珀龍紋手把件。(國立台灣博物館)

手把件

供賞玩之手把件和小山子,以明、清件為多;手把件之雕刻以動物、禽鳥和山水、人物為主,但亦有維持原形貌之原礦,外型古樸逗趣。


螭紋琥珀鼻煙壺。(國立台灣博物館)

鼻煙壺

鼻煙雖然是在明代時傳入中國,當時也有使用小藥瓶裝鼻煙之記載,但使用特製小瓶裝置鼻煙應衍自早清;是故,嚴格來說,鼻煙壺是從清代發展出來的文物。製作鼻煙壺所使用的材質相當廣泛,包括竹、木、牙、角、玉、石、琉璃、陶、瓷、水晶、各種寶石以及琥珀。琥珀鼻煙壺有以原礦雕鑿而成者,也有利用熔化的琥珀翻模製作,再經過雕刻製成。


琥珀長方形章。(國立台灣博物館)

印章

中國運用印章彰顯身份由來已久,由文獻可知,最早的璽印可遠溯至戰國時期。之後秦漢魏晉各代,均有統一之印璽形制,材質也由傳統之金屬,轉變得更為多元。從歷代出土文物中得知,琥珀製作之印章共有8例,其中漢墓出土的琥珀印章,其製作工藝極為精美;此外,在江蘇揚州邗江甘泉姚莊之西漢時期墓中所出土的「常樂富貴」琥珀印章,造型亦十分雅緻。可見自漢代以來,琥珀就被用作印材;而傳世的琥珀印中,以清代數量為多,且大多是未刻文字之螭紐或獸紐,可能是提供收藏賞玩之用。


宋代琥珀臥鹿。(國立台灣博物館)

圓雕

圓雕是雕刻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就是所謂的立體雕,這種雕法能讓觀賞者從各個不同角度都能欣賞到雕件的藝術表現。而雕者往往得從雕件的前、後、左、右、上、下進行全方位雕刻,使雕件呈現立體、生動、傳神的感覺。一般在中國文物中,以玉、石、竹、木、牙、角為材料製作者為多,但亦有以琥珀作為材料。惟琥珀材質極脆,雕鑿費神費工,能流傳後世者,均頗珍貴。

中國圓雕文物雕件包括飛天、菩薩、彌勒佛、觀音、壽翁、財神、羅漢、喜童、木魚、螭、獅、犬、鹿、鳳凰、鵪鶉、海東青、鴛鴦、天鵝、魚、蠶、蟬、甲蟲等。


龍紋蜜蠟帽花。(國立台灣博物館)

帽花

帽花又稱為帽正,流行於中國唐宋元時代,在明清時期則更廣泛應用於帽上裝飾;依材質不同,有金屬、玉、石、翡翠、琥珀……等材質類型。這類珠寶飾物以扁平型為主,其中有象鼻穿供綴縫或叩於帽上。

在中國古代,這些帽花圖案相當多元,常見趨吉避凶的吉祥圖案,或生肖動物、花卉、瓜果等紋飾。以琥珀蜜蠟為材質的帽花或帽正,常見的紋飾圖案包括:牡丹、梅花、桃、菊,還有螭龍、鳳凰、喜鵲、蝴蝶、瓜果……等樣式。


台大昆蟲系楊平世教授(右)為臺博館館長陳濟民(右二)等人導覽琥珀特展。(國立台灣博物館)

不過現今所謂的帽正泛指帽上玉質或石質的飾物,而帽花則指琥珀、蜜蠟之類的帽飾;琥珀帽花由於縫製於衣帽上,拆卸時容易有損傷,保存時宜更加小心。

歐洲的琥珀文物

在歐洲,琥珀素有「北方之金」之稱,利用琥珀歷史達萬年之久,是皇家貴冑重要資產,也是尋常百姓的珍寶;為了琥珀貿易,歐洲曾有三條跨越歐、亞、非的「琥珀路」,而普魯士王國的「琥珀屋」曾列名「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歐洲利用琥珀始自西元前9000~11000年,最早出土的文物是被發現於英國東部海岸的琥珀珠;到了西元前7000年丹麥出土琥珀珠和魚、鳥、羊……等雕件。之後,歐洲琥珀除裝飾用品外,也涵蓋許多宗教、生活用品,以及桌椅、櫥、盒、櫃……等用品;近代更有不少琥珀和各式珠寶、金、銀鑲嵌及煙具。


十九世紀西式項鍊。(國立台灣博物館)

項鍊

琥珀製項錬在東、西方均甚為普遍,差異之處是東方的項錬大多為圓形串珠,西方的琥珀珠表面採類似鑽石切割的方式,外形成紡錘狀、球形串連而成,這些項鍊大多供作仕女配飾之用。


海泡石、蜜蠟煙斗(球桿狀)。(國立台灣博物館)

煙具

西方開始運用琥珀的年代較早,有關琥珀煙嘴和煙斗也是源自西方;前者通常在琥珀管的前端飾有金屬裝置,供放香煙;在煙管後端則置皮製或木製吸口。


琥珀煙斗、煙嘴、皮夾、打火機。(國立台灣博物館)

至於煙斗,除煙嘴部分外,還有利用竹、木、牙、角、石所製作之漂亮煙具,典型的西式煙斗,煙具大多以海泡石為材料,十分典雅。西式煙斗,不少煙嘴都是利用琥珀或蜜蠟製作。至於中式煙嘴,雖也有利用琥珀,但較不常見。

(責任編輯:孫芸)

 

台長: 綺羅
人氣(1,4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博物/展覽 |
此分類下一篇:古玉花件精品展 專訪設計師王佩南
此分類上一篇:琥珀特展 專訪達人黃憶人談古生物化石收藏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