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3-13 22:46:47| 人氣2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專訪澳洲年度生命科學家馬克.沙克爾頓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訪澳洲年度生命科學家馬克.沙克爾頓

                                           從探索腫瘤新天地中造福人類
 
    
 
獲得澳大利亞2012年度「總理科學獎——年度生命科學家」大獎的馬克.沙克爾頓博士(Dr. Mark Shackleton,左)在頒獎晚會現場和澳大利亞聯邦參議員、政府部長克裡斯.伊文思(Chris Evans)合影。(馬克.沙克爾頓博士提供)
 
【大紀元2013年03月13日訊】在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研究專家馬克.沙克爾頓博士(Dr. Mark Shackleton)看來,科學研究最大的魅力就在於能夠改變人類的歷史;他還對有志於從事生物、醫學專業的華裔留學生提出了非常實用、有效的進學建議。
 

(大紀元記者李欣然澳洲墨爾本採訪報導)當記者祝賀馬克.沙克爾頓博士(Dr. Mark Shackleton)獲得2012年度「總理科學獎——年度生命科學家」大獎時,沙克爾頓博士顯得非常謙虛。他說自己取得的成就都是團隊合作的結果,所以僅他個人獲獎多少感覺有些不安。對於五萬澳元獎金,沙克爾頓準備拿出相當一部分用於提攜和他一起工作的年輕新銳,為他們提供參加學術會議的費用。

從乳腺癌研究到黑色素瘤研究

墨爾本彼德.麥科勒姆癌症中心(Peter MacCallum)的沙克爾頓憑藉其對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研究的傑出貢獻而獲獎。談到研究經歷,沙克爾頓介紹說,他是一名臨床腫瘤學醫師,進行乳腺癌研究,後來轉向了黑色素瘤研究。黑色素瘤是澳大利亞最普遍的一種皮膚癌,在澳大利亞4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非常多,對澳大利亞人而言,這種疾病是癌症中的最大殺手。在中國,這種疾病雖然不像澳大利亞那麼普遍,但基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患病人數也是不少。

在澳大利亞華特與伊莉莎霍爾醫學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讀博士時,沙克爾頓研究乳腺癌。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就是想找到能夠識別和淨化乳腺幹細胞的方法,並瞭解哪些細胞是從幹細胞發育而來的。 經過他和整個研究小組的艱苦努力,終於首次發現了乳腺幹細胞,並找到了分離和淨化這些細胞的方式。這項研究改變了乳腺癌的研究方向,並引發了很多後續研 究,使人們可以瞭解正常細胞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而成為癌細胞。

「這一系列研究的意義在於,一旦我們能夠識別這些變化,我們就可以開發出更好的預防性療法, 在最初期去阻斷乳腺癌細胞的形成。這便是我們研究的第一部分,大約在2006年左右我博士畢業時結束。」沙克爾頓說。

之後他去了美國,在美國中西部的密西根大學工作,研究方向從乳腺癌轉為了黑色素腫瘤。當時的理論認為一旦出現了黑色素瘤細胞,那麼腫瘤的生長以及後來癌症 的擴散都是由相對較少的黑色素瘤幹細胞造成的,而正常的器官細胞則是由少量正常的幹細胞供應營養的。同樣的理論也適用於其它類型的癌細胞,這是當時流行的 一種癌症成長、發展和擴散的模式,即所謂「癌症幹細胞模型」。

他們在實驗中非常想知道這個模式是否成立,因為如果導致腫瘤生長和擴散的只是為數很少的黑色素瘤幹細胞,那麼治療中只要鎖定並清除這些幹細胞群,就可以治癒病人。

改變傳統腫瘤治療理論

然而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當時普遍的觀點是一百萬個黑色素瘤細胞中只有一個可以生成腫瘤、促使腫瘤長大的黑色素瘤幹細胞,而我們在實驗中改變了實驗方 法,運用完全不同的模式,發現四個黑色素瘤細胞中就會有一個幹細胞,這是完全不同的結果,與當時被普遍接受的觀點完全不同,還引發了與癌症治療方式、特別 是黑色素瘤治療有關的重要問題。」

談到他的科研成果對於醫療行業的影響,沙克爾頓繼續說:「設想一種治療方式無法根除所有的細胞,那麼就會留下一些可以再次癌變的細胞,並造成復發。我對黑 色素腫瘤的研究結論聽起來有些過於簡單、甚至是不證自明,即醫療人員需要根除所有的腫瘤細胞。但是當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甚至當時的研究方向都是相反的,研究者們試圖通過清除腫瘤中的少量細胞來治癒它。如今我們用科研最終證實了那條路行不通,就可以為以後的癌症治療方法設定更高的標準。」

成功科學家的「祕訣」

當被問及取得成功的經驗時,沙克爾頓說:「在科學研究中往往有很多人一起工作,大家會時時討論實驗結果、調整研究計畫,因此事情總是顯得千頭萬緒。在每次實驗之前實驗目標都建立在很有力的假設上,但就像癌症一樣,我們的研究項目也會發生演變,最終的結果甚至可能和預想的背道而馳。」

由於設定好的目標藍圖在研究的具體過程中經常一波三折,沙克爾頓認為做為一個好的科學家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就是具有適應力,在不偏離大方向的同時,能根據自己實驗結果或者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隨時調整下一步的工作內容。

「我認為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們進行的黑色素瘤研究,我們原本是根據『癌症幹細胞模型』進行的實驗,但僅過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就認識到這種疾病的生物學機 理並不符合這個模型。因此,我們不得不改變研究的方向。這正是科學研究的迷人之處,科學研究的過程充滿著不可預知性。如果一切都如事前所料,那科學也不免有些乏味了,所以科學家們是新知的探險家,需要具有適應性和橫向思維的能力。同時,科學家還得具有洞察力,因為當你在眾多實驗中獲取大量實驗結果的時候, 其中許多都無關緊要,而有些重要的結果也時常混跡其中,所以好的科學家能非常敏銳地捕捉到那些重要的結果。」

除了具有相當的創造性之外,沙克爾頓認為一個好的科學家還必須勤奮。「例如我在美國做黑色素瘤研究時,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八小時以上,常常有連續工作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時候。」

正直和誠實是科學家重要品行

沙克爾頓還指出,在他心目中最優秀的科學家首先應該是正直的人。他說:「無論是搞科研、做藥理還是其它行業,為人都應該正直。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端正,那麼遲早會東窗事發,他很可能最後被辭掉、甚至更糟,這對一個人的工作生涯乃至整個人生都非常有害。」


馬克.沙克爾頓博士(Dr. Mark Shackleton)認為正直和誠實是科學家應有的重要品行。(馬克.沙克爾頓博士提供)

「例如在科研中如果一個研究人員弄虛作假,或是不按要求行事,就可能帶來許多不良後果。除了使自己名譽掃地外,還會給別人造成損失。你的論文可能在權威刊 物上發表,為自己帶來一時的利益、甚至得到更多的科研經費,但這種虛假的研究成果可能誤導一大批科學家,並讓許多公司在該領域的數以百萬計的投資付之東 流。這種行為非但不能幫助別人,相反還將浪費寶貴的資源。

所以,科學就像人生所有的事情一樣,正直和誠實是科學家應該擁有的重要品行。」

創造性運用壓力 轉變為動力

業餘生活中,沙克爾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表示很喜歡和家人待在一起。同時他的興趣非常廣泛,喜歡讀書、下象棋,還喜歡室外活動,例如野營和郊遊,但這十多年來實在是太忙碌,為了工作和照顧家庭,每天24小時都顯得不夠用了。

面對壓力,沙克爾頓總以正面的態度應對。他說:「自從我當醫生時就具有了將壓力轉變為動力的能力,我認為適當的壓力是一件好事情。對我而言,設定研究目標再努力去完成它,這種壓力確實能讓我興奮,因為與挑戰相伴而來的是應對挑戰後獲得的巨大滿足感。」

「我們往往是要找尋或發現前人從來沒有發現過的東西,或嘗試什麼全新的東西,都是些很難做到的事情、很大的挑戰,所以當個科學家也有很多隱形的壓力。可是 當你投身其中、完成一個項目、發現一個全新的成果並因之而真能改變世界的時候,那種快樂是無可比擬的。所以我認為人們不應該害怕壓力,當然這取決於個人承受壓力的能力,如果你能夠把壓力化為動力,積極而創造性地運用它,那這種壓力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


馬克.沙克爾頓博士(Dr. Mark Shackleton)為打算進入生命科學和生物科學領域的國際學生指出了一條『捷徑』——就是先進入生物藥理專業,(馬克.沙克爾頓博士提供)

給留學生的「錦囊妙計」

採訪中沙克爾頓還談到他在工作中常會遇到一些華裔同事,他認為華裔學者在科研方面所接受的訓練水平很高,而且有著強烈的工作熱情。他說:「我認為我的華裔 同事受到過的訓練非常過硬,才幹過人,而他們的工作責任感、遇到困難時的意志力都非常強,而作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這些品格都非常重要。」

沙克爾頓對於致力於學習醫學和藥理學的海外學生也提出了很多建議,他說:「一個國際學生想要進入生命科學和生物科學領域有多種渠道。假如你想從事生物醫療 研究,他們攻讀博士課程,接受正規的科研訓練。但還有一條『捷徑』,就是先進入生物藥理專業,因為我自己最早是藥理學專業的,並且在醫學院獲得了特殊的癌 症藥物培訓,然後再進入科學研究領域,這也是一條很好的路。」

他認為醫學研究是很有意義的,人類今天和未來的健康福祉都有賴於吸引更多專注的、高素質人才進入生物科學研究領域。「雖然科學家一般都沒有全職醫生的收入 高,更比不上一些叱吒商場的人物,但是我始終認為做個科學家甚至比做醫生更有意義,因為你的工作成果可能更深刻、更長遠的惠及人類的健康。

他想告訴後進學子的話就是,首先應該明瞭自己的為人之道和興趣所在,並將這些因素納入求學和擇業規劃。「很多人在擇業時都缺乏這樣的深思熟慮。當然,經濟收入也是必須考慮的,但如果把它作為唯一的標準,那麼你很可能已經迷失了做人的方向。」

「一個科學家可能不會比一個高級銀行職員掙得更多,但我的經驗是大多數科學家的生活都是比較舒適、有趣和充滿創造力的。如果有中國學生對科學感興趣,聰慧過人還希望能造福人類,那從事科研項目會非常適合你。」

震驚於中共的活體器官摘除

從醫及醫學科研是基於關懷人類健康福祉、進而造福人群,當沙克爾頓博士聽聞發生在中國的活體器官摘取事件,表示極為震驚。他說:「根據國際慣例,這種強行摘取人體器官的行為是喪失天良的。人類認真反思並規範醫療行為和醫學研究中的倫理規範,而這些規範在過去的六十年中被持續改進、優化和修改,其重要性無論在過去還是今天都是不言而喻的。國際社會不會容忍任何違反這些規範的行徑。」

(責任編輯:劉珍)

台長: 綺羅
人氣(25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歷史/考古/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明朝永樂錢幣現身肯亞小島
此分類上一篇:奧地利歷史失憶症?!歐洲媒體譁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