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葭:台灣中國味非儒家文化傳承
2012-05-28 00:57 旺報 【記者盧素梅/綜合報導】
香港鳳凰月刊資深編輯賈葭昨天也以〈這不是你的台北〉一文,來反駁韓寒〈太平洋的風〉一文中所描繪台灣保留了中華文化傳統。他指出,台灣的「中國味道」,只是一種外面的味道,如果細細品嘗,還會發現其本質並不是儒家文化或者中國文化的傳承。
賈葭在文中指出,在韓寒發表〈太平洋的風〉後,他在台北遇到的所有學者和媒體人,都會問他對這篇文章怎麼看?「老實說,我對他的文章不能同意更多,但是同時,我又有一種深深的擔憂」。
他說,對台北和台灣的各種讚美,並不始於2005年的兩岸恢復交流。他2008年到台灣後也寫過類似的文章,「我曾用兩個句子表示這種感情:異鄉的故鄉感,陌生的熟悉感。」
由於台灣濃濃的「中國味道」,所以在大陸作家的筆下,台灣似乎是華人世界的世外桃源,而且還是個和諧社會,甚至不客氣說,當前在大陸出現了一種「台灣想像」和「台灣期待」,認為台灣是華人社會轉型的一個樣板和典範。
賈葭指出,台灣人就很奇怪,跟他聊天的學者和媒體人都會問他,「我們台灣真的有那麼好嗎?」而根據他的觀察,在大陸崛起之後,台灣人的自信感逐漸流失,加上島內長期的意識形態惡鬥以及歹戲拖棚的政治爛戲,他們對這個地方的抱怨太多了,突然發現大陸人這麼奮不顧身地讚美台灣,以至於他們自己都不能相信。
對於台灣的期待,賈葭說,並不是有什麼錯,而是這種期待可能模糊他們自己的真正問題。所謂「台灣經驗」有其非常特殊的原因,在人類政治文明演進過程裡找不到第二個例子。他認為,台灣的經驗或模式,完全不可能適用於大陸。
他強調,「被我們寄予厚望的台灣不可能施加太多的影響過來」。台灣的中國味道,只是一種外面的味道,如果細細品嘗,會發現其本質並不是儒家或中國文化的傳承,她有著另外的思想及道德資源,成為一個多元並存的文化體系,只是我們只看到所謂傳統的一面。他文末強調,「這不是你的台北,這是他們的台北」。
韓寒讚台保留中華文化 遭駁
2012-05-28 00:57 旺報 【記者盧素梅/綜合報導】
針對大陸著名青年作家韓寒日前一篇描述遊台見聞的文章〈太平洋的風〉中,大力讚賞台灣保留了中華文化傳統中好的一面,台灣青年作家廖忠信近日在其博客上為文提出反駁。他認為,台灣人有禮貌、守公德等優良的一面,和中華文化傳統無關,只是台灣人的素質比大陸人高出許多的關係。
韓寒5月初造訪台灣後,10日在其新浪博客上發表一篇名為〈太平洋的風〉的遊台見聞,文中提及他不小心將手機遺失在計程車上,司機不僅把手機送回飯店,還婉拒酬謝。該文目前已有超過95萬多人次的點閱,1萬3千多筆評論,9萬5千多次轉載。
韓文比廣告還有用
廖信忠在文中指出,韓寒這篇遊台見聞,恐怕比台灣政府砸大錢買廣告還有用。韓寒文章中的台灣人,至少是他遇到的幾個台灣人,都那麼好相處那麼客氣,結論是台灣保留了中華文化傳統中那美好的一面。
他並指出,其實這幾年常聽到一種說法「台灣保存了中華文化的良好傳統」,而且這說法還挺流行的。
最常見的例子也就是旅客最常遇到的台灣人,比如說計程車司機、飯店的櫃檯服務人員、百貨公司營業員,又或者是路人等等,在台灣體驗到與大陸不同的氣氛後,都很有志一同的得出同樣的結論,就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台灣得到繼承。
他說,這幾年他一直在想,所謂的「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到底是指什麼,只是越想,發現這概念越來越模糊,越說不出個所以然。為什麼大陸的朋友會有台灣「繼承」了中華文化優良傳統的這種想法。
一般也認為,大陸現在不佳的社會氣氛,許多病因都可追溯到文革,文革在大陸造成傳統文化的斷裂,對傳統文化的傷害已經深入骨髓,文革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也造成失落的一代人……每次跟大陸朋友聊到這裡,他常常又很不識相的補上一句「被摧殘的失落一代教育出的下一代已經長大了」,此話一出,常常引來許多圍攻。
廖信忠說,經常往來兩岸,不是他捧台灣,不可否認的台灣人在素質水準上高出目前大陸很多。常聽到幾個對台灣符號性的形容詞:守秩序、講究公德、禮貌、尊重私人空間、守法……只是這些都跟中華文化優良傳統有關嗎?
硬扯文化實在牽強
他說,如果真要說「台灣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這句話也沒有錯,比如說過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又或者風水、中醫、武術等等,這些哪一樣是只有台灣有而大陸沒有的。
至於「台灣繼承了中華優良傳統文化」,也就是大陸缺乏而台灣比較豐富的,這些優良在那裡:有禮貌、溫文儒雅、守公德……你能說,哪一樣與中華文化有必然關係?只是這些素質,「我認為是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文明高度後,都會有的現代社會的特徵,硬是要把它扯上中華文化,我覺得有些牽強」。
太平洋的風在每個人心中
- 2012-05-29 01:28
- 旺報
- 【(馬軍/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陸生)】
韓寒在台北讓馬英九「久仰」的時候,恰好我也在台北。那天我還挺興奮的,因為這可能是我跟我的偶像第一次身處同個城市。我是韓寒的粉絲,現在公開稱自己是某些人的粉絲很容易被貼上「腦殘」的標籤,然而不能害怕因為別人說你什麼,就膽怯地放棄了自己想做的。當然,這也是我從韓寒那學來的。
一晚成太平洋的瘋
韓寒在台灣轉了一圈,回去之後寫了〈太平洋的風〉,然後太平洋的風就變成了太平洋的瘋。那天我恰好在台中玩,賓館裡的電視節目幾乎全都在探討韓寒的這篇文章。記得有一個笑話,說一個老外搬到中國之後,晚上敲鄰居家的門,說我家的電視壞了,所有台都一樣。鄰居說,沒事兒,7點半之後就好了。
其實這個笑話也部分適合那一天的台灣,所有的新聞台,幾乎都在報導這篇文章。兩岸人民在這個問題上殊途同歸,新聞上兩岸人民都沒有選擇權,只不過原因不太一樣,一個是《1984》,一個是《娛樂至死》。所以,探討誰輸誰贏是沒有意義的,奧威爾跟赫胥黎都是對的,海峽的兩岸,一邊《動物農場》,一邊是《美麗新世界》。
目前兩岸的交流遠非足夠充分,自馬英九上台大規模開啟兩岸交流至今,4年的時間遠不夠顛覆60年來雙方想像之中的偏見。這種偏見的產生大概出於兩種原因,一種是因為歷史種種原因而產生的教育的灌輸,二是出於對自身問題的不滿而產生對對方的投射。
拋開第一種不談,第二種的「投射」失敗感我曾經深深的體會過。2011年,大陸的知識界,尤其是「公知」界掀起了一股民國瘋,人們對民國的懷念和想像全都被寄托在了台灣這個小島和馬英九這個政客的身上。這一年「民國範兒」成為了恭維人的單詞,公知們的聚會很多被打上了「民國」的標籤;微博上馬英九被捏造的「豪言壯語」也隨處可見。來台灣之前我本身就對這裡充滿想像,在加上網絡和朋友們的影響,於是也很容易將台灣想像成中華文化加民主制度的完美結合體。
我想韓寒大概也是這麼想的吧,於是當你經歷的和想像吻合時,會更加加深這樣的意識。而當你遇到的和想像不一致時,可能猛然驚醒,從而開始檢視自己之前的想像。而這種檢視,往往會帶有全盤推翻的傾向。
兩岸閱讀後應反思
大陸的一些人,對台灣的嚮往就是中華文化加民主制度的結合,尤其是在大陸一些反民主人士鋪天蓋地「中國文化和國情不適宜民主制度」的輿論下,以及大量針對中國社會道德淪喪現象的民族劣根性批判下,台灣的全民選舉加公民社會的現實不由得讓人產生很多期盼,不能說這種期盼和想像是不健康的。
當然,大陸也有拾金不昧的哥,台灣也有人偷別人麵包的同學。將國人對台灣的完美想像去魅,顯然是很值得去做的工作。然而我更想指出的是,韓寒的這篇文章其實是寫給大陸人看的,如果我們看完的第一想法是還有很多向台灣學習的地方,那麼還證明我們還有進步的空間,而如果第一想法是台灣哪有這麼好,從而對韓寒進行批判,那麼顯然,我們就太驕傲了。
同理,我喜歡那些看完韓寒的這篇文章後,對台灣是否真的這麼好進行反思的台灣人,他們是真正愛台灣的人。而至於那些看完後反而優越感極強的台灣人,以至於把這件事寫進自已就職演說的人,我只能說,心眼兒太小了。
我們是對方照妖鏡
至於廖信忠先生在微博上回應韓寒的文章中說,台灣社會溫良恭儉讓與中華傳統文化無關,韓寒的相關說法是「中國人沉浸於自己的幻想」;我實在不能苟同。首先和制度等實實在在的東西相比,文化的定義顯然更不易掌握,於是人們在解釋事物時往往喜歡先從制度面進行比較,制度解釋不了的東西,再一股腦地扔給文化去解釋。其次,由於文化的範疇實在太大,文化之間的差異又很難涇渭分明地進行歸類,所以人們對於文化的態度往往比較模糊。
然而廖先生斷言台灣社會和中華傳統無關,肯定是武斷的。大陸社會現在經歷的狀況,台灣同樣經歷過,在台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經濟實力的增長,民主制度的完善以及公民參與的增加,這些的的確確都是很強烈的影響因素。
中華傳統文化不是一點作用都沒有起到,台灣基礎教育中的國學因素,傳統宗教的影響和推動,家族在社會中的重大影響力,這些都應該是文化的範疇。所以,我更相信是因為廖先生看到韓寒筆下「中華文化」四個字,從而勾起的關於大陸一直不願意放棄使用武力的想像得來的。
無意冒犯誰。韓寒說過自己就是一個照妖鏡,可悲的是,大家都認為對方是妖怪。我相信爭吵和思辨的意義,但更希望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內省。尤其是兩岸問題,不管是大陸還是台灣,我們都中了太多意識形態和扭曲教育的毒,我們都是別人眼中的妖怪。太平洋其實沒有風,風在每個人的心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