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十九世紀初期俄國人繪製的地圖顯示,當時西方人還不知道南極洲的存在。直到西元一八一八年,這塊大陸才被「發現」。然而,早在那之前的好幾千年前,南極大陸是否可能已經被一個來歷不明、高度發展的文明探勘和繪測過?(圖:商周出版 提供)
有沒有可能,一個高度發展、足以繪測南極大陸的人類文明,在西元前一萬三千年左右曾經出現在地球上,然後忽然消失?
一九五九年底到一九六○年初,哈普古德教授利用聖誕節假期,在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參考室查閱有關南極洲的資料。一連好幾個星期,他廢寢忘食,埋首在成堆的中古世紀地圖中,展開搜尋的工作:
我找到很多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找到的東西,十分有趣;我還找到一些描繪南方大陸的地圖。有一天我打開一本地圖集,翻到一頁,眼睛驀地一亮,整個人頓時呆住了。那是奧倫提烏斯‧費納烏斯(Oronteus Finaeus)在一五三一年繪製的世界地圖。我瞅著這幅地圖下方的南半球,心裡想:我終於找到了真正可靠的南極洲地圖。
地圖上的南極洲,整體形狀和輪廓像極了現代地圖所呈現的這塊大陸。南極的位置靠近大陸中央,和現代地圖顯示的相去不遠。環繞海岸的山脈,使人聯想到最近幾年在南極洲發現的諸多山脈。顯然,這幅地圖並不是某個人一時異想天開,憑空捏造出來的。地圖上的山脈形狀不一,各有各的獨特輪廓,有些靠近海岸,有些位於內陸。河流發源自這些山脈,蜿蜒流向大海;每一條河流都依循看起來非常自然、非常明顯的排水模式。這顯示,南極洲最早的地圖繪成時,這塊大陸的海岸猶未被冰雪覆蓋。然而,現代地圖上所呈現的南極洲內陸,卻完全不見河川和山脈的蹤影,這意味內陸地區全被冰雪覆蓋。(註1)
哈普古德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李察‧史崔臣博士(Dr. Richard Strachan)檢視這幅地圖後,做出以下結論:
1費納烏斯的地圖,是依據更早的幾幅原始地圖繪製成的,而後者是根據幾種不同的投影法繪成。
2它確實顯示南極洲海岸地區被冰雪覆蓋前的景況,尤其是穆德后地、恩德比地(Enderby Land)、維克斯地(Wilkes Land),和位於羅斯海(Ross Sea)東岸的維多利亞地(Victoria Land)以及馬利伯德地(Marie Byrd Land)。
3如同「皮瑞‧雷斯地圖」所顯示的,「費納烏斯地圖」所呈現的南極洲,在一般形貌和地理特徵上,都跟現代科學家對「冰層下」的南極地面進行地震調查後,所繪製的地圖頗為吻合(註2)。
哈普古德教授認為,「費納烏斯地圖」顯然證實了「一個聳人聽聞的看法:被冰雪完全覆蓋之前,南極洲曾被人類探訪,甚至定居過。果真如此,這件事一定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費納烏斯地圖』顯示,最初繪製南極洲地圖的人,是生活在極為古遠的時代,那時正是北半球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結束的時候。」(註3)
費納烏斯繪製的地圖,顯示南極大陸猶未被冰封的海岸、山脈和河川。(圖:商周出版 提供) 羅斯海之謎
「費納烏斯地圖」所描繪的南極洲羅斯海,是支持上述觀點的進一步證據。南極洲大冰河,諸如畢爾德摩爾(Beardmore)和史考特(Scott),今天的出海口都覆蓋著冰層,但這幅繪於一五三一年的地圖卻顯示,這個地區散佈著港灣和河川。這些地形上的特徵足以證明,費納烏斯使用的原始地圖當初製作時,羅斯海和它的海岸還沒有被冰層覆蓋。「為了提供這些河川必要的水源,海岸後方必定有一個不被冰封的遼闊腹地。今天,這些海岸和腹地全部埋藏在一英里厚的冰層下,而羅斯海本身,則終年飄浮著數百英尺厚的冰塊。」(註4)
羅斯海的變遷充分顯示,漫長的無冰時期在西元前四千年結束之前,南極大陸曾被一個神祕的文明探勘過,並且繪製成地圖。這個論點還有另一個證據,那就是一九四九年「伯德南極探險隊」(Byrd Antarctic Expedition)使用空心筒,在羅斯海海床撈起的沉澱物。這些沉澱物分為許多層,區隔十分清楚,反映不同時期中不同的環境狀態,諸如「粗冰海層」、「中冰海層」、「細冰海層」等等。最令人驚異的發現是:「其中好幾層是由細密精緻的沉澱物組成,而這些沉澱物似乎是從溫帶(無冰)地區,經由河川進入海洋。」(註5)
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使用烏瑞博士(Dr. W. D. Urry)發明的「鑀年代鑑定法」,檢視在海水中發現的三種不同的放射元素,結果證明,大約六千年前,攜帶細密精緻的沉澱物入海的河川,確實曾經存在於南極大陸,一如「費納烏斯地圖」所顯示的。直到西元前四千年之後,「冰河式的沉澱物才開始堆聚在羅斯海海床上……其下的核心沉澱物顯示,在西元前四千年之前,南極地區曾經享有很長一段時期的溫暖氣候。」(註6)
麥卡托與布雅舍的探尋
麥卡托繪製的地圖,顯示南極大陸被冰層覆蓋的山脈和河川。(圖:商周出版 提供) 皮瑞‧雷斯和費納烏斯的地圖,讓我們瞥見了歷史上沒有一個製圖家看見過的南極洲。當然,光憑兩幅地圖並不足以說服我們,一個已經消失的文明曾經在南極大陸留下蹤跡。可是,如果有三、四或六幅類似的地圖攤在我們眼前,我們是否還能等閒視之?
譬如說,我們是否還能睜一眼閉一眼,繼續漠視十六世紀最有名的製圖家吉拉德‧克雷摩(Gerard Kremer,一五一二~一五九四)——又名麥卡托(Mercator)——繪製的一些地圖中所蘊含的歷史意義?他發明的「麥卡托投影法」(Mercator Projection,譯註:這是一種以直線表示經緯線的地圖繪法),至今仍應用在大部分的世界地圖上。這個謎樣的人物(一五六三年,他突然造訪埃及的大金字塔,行蹤十分詭祕)據說「一生孜孜於探尋……古人的學問」,並且花了很多時間蒐集古代地圖,為自己建立一座龐大的、包羅萬象的參考圖書館。
重繪麥卡托和費納烏斯的地圖,以顯示南極大陸的逐漸冰山化。(圖:商周出版 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一五六九年,麥卡托編纂地圖集時,將費納烏斯的地圖蒐羅進去。同年,在親手製作的地圖中,他也描繪南極洲這塊大陸。這些地圖呈現的南極地區(當時猶未被歐洲人發現),可供辨認的包括:位於馬利伯德地的達特岬(Cape Dart)和赫拉契岬(Cape Herlacher)、亞孟森海(Amundsen Sea)、艾爾斯華斯地(Ellsworth Land)的瑟斯頓島(Thurston Island)、白令豪生海(Bellinghausen Sea)的佛雷契群島(Fletcher Islands)、亞歷山大一世島(Alexander Ⅰ Island)、南極半島(Antarctic Peninsula)、魏德爾海(Weddell Sea)、諾維吉亞岬(Cape Norvegia)、穆德后地的雷古拉山脈(Regula Range)群島、穆里格-霍夫曼山脈(Muhlig-Hoffman Mountains)群島、哈拉德王子海岸(Prince Harald Coast)、施雷西冰河(Shirase Glacier)在哈拉德王子海岸的入口、盧特佐-霍姆灣(Lutzow-Holm Bay)的帕達島(Padda Island)以及思德比地的歐雷夫王子海岸。哈普古德教授指出:「這些地理特徵,有些比『費納烏斯地圖』上描繪的還要清晰。顯然,麥卡托手頭掌握的一些原始地圖,是費納烏斯未曾使用過的。」(註7)
值得一提的何止麥卡托。
布雅舍繪製的地圖,顯示南極大陸被冰層覆蓋之前的樣貌。(圖:商周出版 提供) 十八世紀法國地理學家菲立比‧布雅舍(Philippe Buache,一七○○~一七七三),早在南極大陸被正式「發現」之前,就已經繪製一幅南極地圖。最不尋常的是,這幅地圖顯示,它使用的藍本似乎是年代更為久遠的一些地圖——比費納烏斯和麥卡托使用的藍本地圖也許早上數千年。「布雅舍地圖」呈現的是南極洲被冰層覆蓋前的真實面貌。它揭露了如今已被冰封的整個南極大陸的地形,而這種地形,直到一九五八年「國際地球物理年」,科學家對南極展開全面性的地質調查後,我們才略有所知。
重繪布雅舍的地圖。(圖:商周出版 提供) 這項調查證實了布雅舍於一七三七年出版南極地圖時所提出的看法。以古老地圖(現已遺失)為依據,這位法國學者畫出一條明顯的水道,將南極洲區分成東、西兩塊大陸,而中間的分界線就是今天的「南極洲縱貫山脈」(Trans-Antarctic Mountains)。
如果南極洲不被冰層覆蓋,這條連接羅斯海、魏德爾海和白令豪生海的水道,就確實有可能存在。正如一九五八年「國際地球物理年」的調查所顯示的,南極大陸(在現代地圖上,它是一塊連綿不絕的陸地)是由一個龐大的群島組成,而這些矗立海面上的島嶼,彼此之間阻隔著厚達一英里的冰塊。
現代地質調查所顯示的南極冰層下的地形。(圖:商周出版 提供) 被悄悄探勘的南極祕地
上文提到,許多正統地質學家認為,在冰封的南極盆地出現任何水道,最後一次的時間是在數百萬年前。從正統學術觀點來看,在如此久遠的時代,人類根本還沒有進化完成,更不必說具有測繪南極大陸的能力。然而,布雅舍的地圖和「國際地球物理年」的調查卻顯示,在冰封之前,這塊大陸確實曾被測繪過。這麼一來,學者們就得面對兩個互相矛盾的觀點而無所適從。
到底哪一個觀點正確?
如果我們贊同正統地質學家的觀點,認為南極上一次處於無冰狀態是在數百萬年前,那麼,我們就得將達爾文以來的科學家所蒐集的人類進化證據一舉推翻掉。情況可能不是如此,因為化石記錄很清楚地顯示,幾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還沒有「進化」;他們只是一群額頭低垂、行動笨拙的「類人猿」,根本沒有能力從事先進的智慧活動,諸如繪製地圖。
難道說,真有一群外星人出現在那個時候,乘坐太空船繞行地球,對還未被冰層覆蓋的南極洲進行探勘,繪成一幅幅先進、精密的地圖?
或者,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考慮哈普古德提出的「地殼移位」理論,承認南極大陸在一萬五千年前,確實曾經處於無冰狀態,一如布雅舍的地圖所描繪的?
有沒有可能,一個高度發展、足以繪測南極大陸的人類文明,在西元前一萬三千年左右曾經出現在地球上,然後忽然消失?若有這個可能,那麼,這個文明是在什麼時候消失的呢?
綜觀皮瑞‧雷斯、費納烏斯、麥卡托和布雅舍的地圖,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持續好幾千年的一段時間中,南極洲可能一再被探勘測繪過,而這期間,冰層逐漸從南極內陸向外擴散,直到西元前四千年左右,才將南極大陸所有的海岸吞沒。皮瑞‧雷斯和麥卡托所依據的藍本地圖,極可能是在這個時期的末端,冰層逼近南極海岸時繪製成的;費納烏斯的藍本地圖,顯然更為古老,當時冰層只存在於南極內陸;布雅舍使用的原始地圖,甚至更為古舊(可能繪製於西元前一萬三千年左右),當時整個南極大陸猶未被冰層覆蓋。
南美洲的未來山脈
從西元前一萬三千年到西元前四千年這段時間,地球上其他地區有沒有被探勘,並且精確地繪製成地圖?在「皮瑞‧雷斯地圖」上,我們也許可以找到答案。這幅地圖蘊含的奧祕,不僅僅是南極洲而已:
‧繪於一五一三年的「皮瑞‧雷斯地圖」,卻相當完整地呈現出南美洲的地形,令人驚異。它不但描繪出南美洲的東海岸,也勾勒出西部的安地斯山脈,而當時的歐洲人根本還不曉得有這座山存在。「皮瑞‧雷斯地圖」正確地顯示,亞馬遜河發源於這座尚未被歐洲人探測過的山脈,向東流入大海。
‧依據二十多份不同年代原始文件繪製成的「皮瑞‧雷斯地圖」,兩次描繪亞馬遜河(最可能的原因是,皮瑞‧雷斯一時疏忽,重疊使用兩份不同的原始文件)。第一次描繪時,皮瑞‧雷斯將亞馬遜河流經的路線一直畫到帕拉河(Para River)河口,但是,重要的島嶼瑪拉荷(Marajo)卻未出現。從哈普古德教授的觀點看來,這就顯示,皮瑞‧雷斯依據的原始文件,可能具有一萬五千年歷史,當時帕拉河是亞馬遜河主要或唯一的入海口,而瑪拉荷島是亞馬遜河北岸陸地的一部分。第二次描繪亞馬遜河時,瑪拉荷島卻出現在地圖上,而且畫得頗為精細,儘管直到一五四三年這座島嶼才被歐洲人發現。這使我們不能不懷疑,地球上曾經出現一個神祕的文明,在好幾千年的漫長時期中,對改變中的地球面貌持續進行探勘和測繪,而皮瑞‧雷斯使用的不同年代的藍本地圖,正是這個文明遺留下來的文件。
‧位於今天委內瑞拉境內的奧利諾科河(Orinoco River)和它的三角洲,並未出現在「皮瑞‧雷斯地圖」上。但是,哈普古德教授指出,這幅地圖顯示,「兩個入海口一直延伸到內陸(縱深達一百英里左右),位置就在今天的奧利諾科河附近。地圖上的經線和今天奧利諾科河的方位相符,而緯線也大抵無誤。這是否顯示,皮瑞‧雷斯使用的原始地圖繪成後,這兩個入海口就被泥沙淤塞,三角洲也日益擴大?」(註8)
‧直到一五九二年,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才被歐洲人發現,但它卻出現在一五一三年的地圖上,緯度正確無誤。
‧皮瑞‧雷斯可能依據古老的圖籍,描繪出一座位於南美洲東邊大西洋中,今天已不復存在的大島。這座「想像」的島嶼,剛好坐落在赤道北邊大西洋中部的海底山脊上,距離巴西東海岸七百英里,而今天這兒有兩座名為聖彼得和聖保羅的礁石(Rocks of Sts Peter and Paul)突出在水面上。難道這只是純粹的巧合嗎?有沒有可能,這幅原始地圖是在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繪成的呢?那時的海平面比現在低得多,足以讓一座大島出現在這個地點。
萬年前的傑出製圖家
其他十六世紀地圖,看來也可能是依據最後一個冰河時代進行的全球性地理探勘所繪製成的。其中一幅繪於一五五九年,是土耳其製圖家哈齊‧阿默德(Hadji Ahmed)的作品。根據哈普古德教授的推斷,阿默德手頭上一定掌握有「極不尋常」的原始地圖(註9)。
「阿默德地圖」最顯著、最令人訝異的特色是,它相當清晰地顯示,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存在著一塊狹長的陸地,寬約莫一千英里。這塊陸地就是地質學家所說的「陸橋」(land-bridge)。它以前確實存在過(就在今天白令海峽所在的位置),但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把它淹沒在海浪之下。
西元前一萬年左右,北半球各地的冰層迅速消融後退,促使海平面上升。有趣的是,至少有一幅古地圖顯示,瑞典南部覆蓋著殘餘的冰山,而這類冰山當時一定普遍存在於這個緯度的地區。這些殘餘冰山是出現在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約九○~一六八,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有名的「北方地圖」(Map of the North)上。繪於西元二世紀,出自古典時代最後一位偉大地理學家手筆的這幅地圖,遺失了好幾百年之久,直到十五世紀才被發現。
托勒密擔任館長的埃及亞歷山大港圖書館,收藏大量的古代圖籍和手稿(註10)。因此,他得以參閱古代原始文件,繪製他那幅「北方地圖」。他使用的藍本地圖,至少有一幅很可能是在西元前一萬年左右繪成,因為在他那「北方地圖」上,不但呈現當時普遍存在的冰山,也描繪出「湖泊……具有今天湖泊的形狀,以及跟冰川非常相似的溪流……從冰山流注入湖泊中。」(註11)
眾所周知,在托勒密繪製「北方地圖」的時候——歷史上的羅馬帝國時代——西方人根本不知道歐洲北部曾經存在過「冰河時代」。十五世紀,「托勒密地圖」被發現時,也還沒有人知道這個史實。所以人們實在很難想像,「托勒密地圖」上的殘餘冰山和其他地理特徵,曾經被歐洲文明之前的任何文明探勘、測繪過。
「托勒密地圖」蘊含的意義非常明顯。意義同樣明顯的,是耶胡迪‧伊賓‧班札拉(Iehudi Ibn Ben Zara)於一四八七年繪製的「航海圖」(Portolano)。這幅歐洲和北非地圖所依據的藍本,可能比托勒密的更為古老,因為它顯示冰山存在於比瑞典更南的地區(約莫和英格蘭同一緯度),而它所描繪的地中海、亞得里亞海和愛琴海,顯然是歐洲冰層消融之前的面貌。當然,那時的海平面比今天低得多。我們發現,這幅地圖上的愛琴海,擁有的島嶼比今天多得多。乍看之下,這個現象頗令人納悶,但仔細一想,我們就不難找出原因:班札拉使用的原始地圖,是在一萬或一萬二千年前繪製成的;當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愛琴海許多島嶼就被上升的海水淹沒,從此消失無蹤。
再一次,我們似乎又看到一個消失的文明遺留下的「指紋」——這個神祕的文明,曾經產生過一批傑出的製圖家,對世界許多地區進行精確詳盡的探勘和測繪。
從事這樣的工作,又該具備哪一些科技和哪一種文化呢?
【註釋】
1.摘自哈普古德《古代海王的地圖》,頁七九。
2.見哈普古德《古代海王的地圖》,頁九○。一九五八年「國際地球物理年」(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為一國際性科學計劃),有好幾個國家派遣考察隊前往南極洲,進行探勘並繪製地圖。
3.摘自哈普古德《古代海王的地圖》,頁一四九。
4.同上,頁九三~九六。
5.同上,頁九七。
6.同上,頁九八。
7.同上,頁一○三~一○四。
8.同上,頁六九。
9.同上,頁九九。
10.見康佛拉《消失的圖書館》。Luciano Canfora, The Vanished Library, Hutchinson Radius, London, 1989.
11.摘自哈普古德《古代海王的地圖》,頁一六四。@
摘編自 《上帝的指紋》增訂版 商周出版 提供
美東時間: 2012-03-09 14:25:0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