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核四公投是民進黨的品牌政策,但在兩次對核四作出重大決策時,均未經公投程序,而皆是由政治權力逕行片面作出決定。第一次是二○○○年陳水扁任總統時停建核四,第二次是蔡英文如今以總統初選候選人身分宣布,若當選將推動核四不商轉。
「核四公投」有兩個層次:一是實質方面認為停廢核四有正當性,二是宣示將以公投的民主方式達成,慮及程序正義。客觀而論,此一政策思維比較公允,因為並非由政治權力擅為主張,必須徵詢民意始決定取捨。
陳水扁在二○○○年停建核四,根本違反了「核四公投」的承諾。未經公投徵詢民意,逕自停建核四的正當性何在?何況後來釋憲,大法官會議亦認為總統已經逾權。如今,蔡英文又主張核四不商轉,亦涉兩個問題。一、如果只是暫時不商轉,意義何在?如果是永久不商轉,即同廢核四,則又何必將之續建完工?二、無論暫時或永久不商轉,皆涉重大國策執行,總統豈有權力擅自為之?此一攸關核四停續的動作,是否應履行民進黨的承諾而交付公投?
陳水扁違反了核四公投的承諾,如今蔡英文亦然。民進黨黨團在立法院發動公投,只是作態而已;若真要履行核四公投的承諾,當然應發動公民聯署公投;而即使只在立院發動公投,蔡英文也說:「現在談公投言之過早。」此種態度,分明有違核四公投的承諾。
蔡英文已陷不能自圓其說的困境。她原認為核四是政治圖騰,可以挑激藍綠神經;因而她直接拋出核四「續建/不商轉」的投機主張,認為是「無廢核四之名,有廢核四之實」。但是,既然已有廢核四之實,則為何不履行承諾而交付核四公投?民進黨總不能自食其言吧?
現在蔡英文的話愈來愈軟,竟然轉移到再生能源方面,而謂「我們很客氣的只(主張)增加百分之四(再生能源)而已」;然遁詞知其所窮,因為增加百分之四的再生能源,雖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但其實並無人反對;問題是:增加百分之四的再生能源,與主張「核四不商轉」有何關係?又與不交付核四公投有何關係?可見,民進黨要的只是挑激選舉衝突,而不在尊重民意;但若不履行核四公投,「蔡總統」憑什麼下令核四不商轉?
「核四公投」以外,民進黨欠國人另一個公投,即台獨公投。台獨黨綱稱:「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此即台獨公投的主張。但是,民進黨迄今稱「台灣(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諱言「中華民國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集會時台獨旌旗招展,不見一面中華民國國旗,而「一邊一國連線」更是黨內新興派系,甚至連謝長廷的「二分之一憲法共識」亦不能達到「共識」;至於陳水扁主政八年,到頭來仍以總統身分宣示「要台獨,要正名,要制憲」。試問:為何不舉行台獨公投?
可見,民進黨要的也只是藉台獨或台灣國的情愫來挑激選舉衝突,而不在尊重民意;但若不舉行台獨公投,憑何主張「台灣(國)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蔡英文及蘇貞昌等領了國家薪水多年,難道是台灣國發給你(妳)的,而不是中華民國?這種「借殼上市」、「鳩佔鵲巢」、「偷天換日」的騙局,還要自欺欺人到何年何月?
民進黨一直躲避核四公投與台獨公投。陳水扁在二○○四年揚言要發動核四公投,後來竟告龜縮;而蔡同榮的台獨公投法,亦是被陳水扁公然擋下。廢核四及台獨,若未經公投通過,皆不具正當性;但民進黨欠國人這兩大公投,幾十年來卻一天到晚盡在操作廢核四及台獨這兩個議題,這還能說是「理性讓民主更有力」嗎?
事情還沒完,蔡英文又說,她若當選總統,ECFA廢不廢止,「公投其實也是一個選項」。
彰化反國光石化餐會裡,群眾對著馬英九總統咆哮、嗆聲;不過,當年核定國光石化案的行政院正副院長蘇貞昌、蔡英文已是反對黨最熱門的總統參選人。蘇蔡兩人在場上說得天花亂墜、志得意滿地簽下反國光承諾書。殊不知執政不能短線操作,而歷史斑斑可考,豈是政客靠一張嘴可以竄改。
如果看到當天的畫面,馬英九像是犯了天大的錯誤,接受人民的審判,拿不到麥克風的馬英九連辯駁的機會都沒有。而蘇、蔡則是一派輕鬆,得到眾人的掌聲,甚至跟著一起丟石頭。國光石化變成馬英九不可承受之重。
突然間,當年民進黨政府「大投資、大溫暖」核定國光石化案的歷史,似乎就像口號般人間蒸發。此案也與當時的主政者蘇貞昌、蔡英文切割地乾乾淨淨。一個四千億元的重大投資,在政客眼中是如此的廉價,三言兩語就可能脫身,甚至把所有責任轉嫁到接續的政府。
蘇貞昌與蔡英文承認曾經推動國光案,但先是推托落腳彰化是馬政府定案,後又說現在全球氣候和產業環境都有了變化。試問,二○○六年迄今不過四年,當時慎重核定的「大投資」,如今被說成要「與時俱進」,這樣的產業政策是否太短淺?如此前後反覆,不向老百姓說聲道歉便罷,還能如此頤指氣使?
從核四到國光石化,除了看到反對黨缺乏宏觀的產業政策,把重大投資當做辦家家酒,說變就變;更凸顯政客巧言令色的投機性格,對於引發爭議的政策,看不到有人負責地反省或向人民道歉,反而發功來催眠群眾嫁禍他人,這豈是可以付託的國家領導人。
國光石化 府院拍板爭取轉圜轉進印尼
- 2011-04-07 中國時報 【陳宥臻/台北報導】
國光石化去留,成為總統大選前關注焦點,在朝野激烈較勁下,國光石化案已出現微妙變化。經濟部長施顏祥昨日表示,國光石化能夠縮小規模是最好的結果,但假設沒有通過環評,那石化業「異地投資、海內外並行」投資是必要趨勢。
至於要選在哪裡?施顏祥坦言,「大陸與中東不會是異地投資的優先選項」,至於東南亞的印尼,他則神秘地笑笑說,「這個我沒有講」,並解釋,海外生產基地選擇必須要符合三項條件,包括供應安全、生產運輸成本與市場接近度。
他進一步指出,國光石化在台灣縮小規模投資是最好結果,但未來石化業海內外並行投資是必然趨勢。至於規模大小,施顏祥認為,要看在台灣投資的量,以台灣投資優先;若台灣投資比重高,海外比重就小,以國內為主、國外為輔,這樣才能維持石化工業供應鏈完整。
不過,施顏祥坦言,「目前國光股東確實有很深的壓力與挫折,因為商機不斷流失,成本也持續增加」,在附加條件增加很多情況下,民股包括所有股東都假設若環評條件無法接受,會不斷有異地投資的想法。
施顏祥也說,國光石化本來是五輕的替代選項,五輕原定於一○四年遷廠,五輕供應高雄仁武與大社石化園區原料,所以如果國光石化無法接軌,仁武大社將受影響,台灣石化工業會受很大的波及。至於,國光石化牽動的就業人口有多少?施顏祥說:「數字真的很大,我不願意講!」
施顏祥強調,目前高雄港也在規劃石化油品儲運中心,假設國光石化投資案無法推動,油品運籌中心興建的儲槽,可以進口海外投資生產再回台的乙烯。
施顏祥說,國光石化一期的投資金額就達六千億元,尚不包括下游的投資,如此龐大的產業,動輒以千億元計,台灣要再找其他產業替代,不是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