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我不是在上次就把我的大學報告都貼完了嗎?
為什麼還有漏失的?
不解~~
這是明史的報告,
什麼叫做明史啊?
就是明明知道就會死啊~~
*****************************
《風雪定陵》讀後感
書名:風雪定陵
作者:岳南,楊仕
出版地:台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96年4月16日初版一刷
1997年1月1日初版五刷
本書作者岳南,山東人,曾有小說、報導文學、電視文學劇本等作品發表,著作除本書外,尚有與商成勇合著的《萬世法門:法門寺地宮佛骨再世之謎》(台北:遠流,1997)。楊仕,山東人,現為醫師,閒暇之餘對明史並有興趣。
本書共分為16章:「抉擇」、「穿過歷史的迷霧」、「定陵之主」、「追蹤玄宮隧道」、「皇陵中的愛情」、「金剛牆」、「玄宮轟然洞開」、「棺床前的困惑」、「兩具女屍」、「打開皇帝的棺 」、「面對沈重的遺產」、「大風起兮雲飛揚」、「海瑞與吳 」、「活著的與死去的」、「在歷史的檔案裡」、「尾聲」。本書以定陵的挖掘為中心,並敘述相關的一切。
自從1956年,定陵開始挖掘至今,定陵的確經過風風雨雨,而一個專業考古的挖掘,竟然在經過三十年後,還沒有一份正式的學術報告出來。作者在前言中寫著:「歷史給予我們的仍然不是所企望的科學發掘報告,而是定陵見證人衰老病死的噩耗。」故引起作者寫本書的動機。
關於定陵的許多資料,逐漸消失,所以可以感覺到作者試圖將所有有關定陵的一切都記錄下來,作者以1956年開始挖掘定陵的時間為主軸,記錄挖掘的過程、參與人員的故事,和其後的文革,並間以明神宗選陵的經過,和王皇后、王恭妃、鄭貴妃的故事等,和定陵本身的建築結構、格局、建築材料、內部陳設、殉葬品等,以及明末的情勢,中國近代的考古。
作者在許多介紹的地方,也非常的仔細,例如定陵所用的巨石,作者並非只是形容那巨石如何的壯闊、磅礡,而是進一步的探討,在四百年前,這樣的巨石出產何處?當時的搬運技術之下,如此巨大的石頭,要如何搬運?在作者的追溯下,讀者才能瞭解當時的搬運艱難,當時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是如何的龐大,這比用更多的文字,形容定陵的興建消耗明代國力,更容易令讀者瞭解。此外,可以看出作者收集非常多的資料,也非常的用心,因為本書的內容,其中不僅有歷史的資料,更有涉及到建築、考古等的專業知識,作者要去消化它,再用淺白的文字解釋給讀者。另外,從內容中可見作者訪談許多人物,採集許多口述的資料,試圖將當時的現場重現。
本書並運用許多圖、表、照片。因為一幅好的圖片,勝過數百個文字。例如「自來石」,其實光從文字描寫,還是很難瞭解自來石的原理,作者在書中附以五張圖解釋(頁213),經由圖的說明,便變的很清楚。這種例子在本書中很多(頁19、21、55、79、103、249、251等),畢竟定陵是一個空間,如果想要讀者更瞭解定陵,僅僅用文字描寫,對於親身走過定陵的人,自然是看來很清楚明白,但對大部份沒見過定陵的讀者而言,透過文字和圖的組合,可幫助他們有進一步的瞭解。
因為作者極力囊括關於定陵的一切,可是所述內容的時間、空間並不相同,而且有許多部份,還需要加以解說,所以作者以挖掘過程為主軸,將其他的部份,夾雜進來。所以本書時古時今,時敘述時解說,如果讀者不專心,就會覺得混亂無頭緒,當然有許多專有知識的地方,如果作者不加以解釋,就無法瞭解,這也就是作者為什麼在本書的編排上有註釋的地方,可是本書的註釋,卻只是短短的名詞說明,但解釋的部份卻可長達數段到數頁,又安排在正文中,而非放在註釋裡面,這就影響到主文的流暢度。尤其作者又加入許多野史傳說,會使得思路中斷,在被作者岔題出來之後,得在翻回數頁前,才能連貫起來。在這種夾雜情形下,目錄的作用只能發揮在定陵挖掘的主軸上,如果偶然想起某個無關主軸的片段,章節名稱是沒有辦法幫助人快速找到那個片段在書中何處的。
本書並非是學術論文。雖然內容像歷史,可是其實更像報導文學,是帶有文學筆法的記實。例如書中作者在隱隱約約中,透露著伏筆,好像一個預知未來的人,在告知讀者預言一樣,例如「但是有一點卻是他們沒有料到的,那就是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如果地宮不能迅速打開,一年之後,就容不得他們這些人在此停留片刻。」(頁164)「歷史讓這個開皇陵發掘之先河的發掘隊長走了。他的命運無疑是一個不幸的轉折。然而這個轉折導致的後果,卻比他自身的不幸嚴重的多。在不久之後,將有更加淒壯的故事發生,不過,那已不再是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民族的災難了。」(頁329)而還可以看出文學筆法的地方,是作者對人物的心裡側寫,例如吳琀死前的心情(頁9),明神宗和鄭貴妃的相遇、愛情(頁233-247),作者也許是試圖讓歷史現場重現,讓敘述更接近歷史的原義,就像《史記》〈刺客列傳〉中,司馬遷寫:荊軻去秦前,太子丹為他送行在易水邊,唱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反。」更添荊軻臨行前的淒涼和悲壯。可是,這種文學筆法也會令人混淆,就像易水寒雖然悲壯,但同樣也被人質疑,明為出使,暗為刺殺的荊軻,竟敢如此半公開的與眾人唱「壯士一去兮不復反」,不怕秦國間諜起疑嗎?所以,當用文學筆法重現時,重現的是歷史的真相?或是作者心中的歷史真相呢?不過,當然可能對作者而言,給讀者一種身歷其境的歷史感受,比嚴格的細節考證,更為重要吧!
書末,作者發抒他們想法:「當定陵園內烈火生騰,萬曆帝后的屍骨化為灰燼時,也許我們並不知道拿破崙皇帝的一根頭髮,在西方竟以五百萬法郎的價值拍賣。……我們擁有燦爛的敦煌瑰寶,卻眼看著外國人一車車的運走。直至今日,尚有人不惜一切代價,將祖國珍寶偷運出境,以牟取暴利。在世界的每一家博物館裡,幾乎都有中國的文物,而我們卻很少有外國文物的收藏。破壞與出賣,幾乎形成一個獨特的文化怪圈,……重新認識和保護我們的文明,……讓我們肩負起中華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同我們的祖國一起走向二十一世紀新的征程。」(頁447)當初在定陵挖掘的時候,也是一直強調這是中國人獨立完成的考古發掘。可是當時在挖掘的時候,夏鼐就反對,認為當時的中國,不管在人力、財力、技術和環境上,都不足以負荷這麼大的一個挖掘計畫。但是不勝負荷,為何還是一定要挖呢?而且當時中國的技術確實不足以保存,當時和之後的政治環境,也確實還是無法保存這些文物,但是為何還堅持一定要挖呢?因為這是中國人獨自完成的考古發掘,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可是如果當時沒有可以有這樣自豪的結果,而是有外國人的介入呢?這些自豪挖出的文物,是不是比較有機會可以保存呢?
當初埃及被一群貪婪的歐洲人,挖、割、偷、盜走多少文物,全運到歐洲,成為歐洲人的收藏,埃及人該不該因此而哭泣呢?可是如果當時的埃及人可以預知未來,也許還需要慶幸這樣的結果。因為從1810到1828年間,埃及13座神廟徹底消失,石塊被用來建造工廠,或被送入石灰窯焚燒,沒有人知道多少的浮雕、石像遭到這樣的命運 。那些被偷走的文物,雖然是被搶取豪奪帶走的,雖然有的破損,有的僅是一尊雕像,無從追查來處,可是至少埃及人可以飄洋過海到歐洲博物館來看他們的藝術品、文物,他們古老的文明。
很悲哀,卻也是現實。當初定陵挖掘後,也許當時有外國的介入,也許當時萬曆帝后的屍骨像敦煌壁畫一樣,被偷到外國,也許萬曆帝后的屍骨可以不用被毀於文革。政治動盪時,人求自己的安身立命,尚且難求,何況是不能吃,不能用的三具屍骨呢?
作者希望肩負著五千年的文化,走向二十一世紀,可是這文化是累積,也是負擔,例如像中國的考古,幾乎是不挖宋代以後的,因為史料太多,不太需要挖掘到地下史料。可是在這隨處都是寶的深深文化背後,依然是辛苦溫飽的生活。
定陵挖掘的發展及後續,工作人員沒有傷於地宮中的機關、毒氣,卻傷於文革中暴動的人群,這始料未及。毀壞萬曆帝后屍骨的,除了三百年歲月的腐朽,還有人的愚昧無知,這恐怕也是始料未及。
當初明神宗選擇吉壤,也引起過一波小小的政治鬥爭,當初堅持將定陵造得如此華麗的神明宗,當初死前仍希望和鄭貴妃同葬,卻仍無法如願的明神宗,如果他知道三百年的定陵,是這樣的結局,會不會當初乾脆就什麼都不要堅持了呢?
關於定陵的風風雨雨,作者仔細的收集資料,訪問人物,將定陵相關的一切,詳實的記錄下來。雖然看不到介紹者趙其昌先生在「推薦人的話」和「代跋」中,對本書一句明顯的讚美。但本書仍值的一讀,並可從書中獲取心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