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行走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漢服愛好者,這可不是拍電影。(氣壯山河 攝影)
我貼這個帖子,是想告訴關愛中國錦繡河山卻又鄙視當代大陸人的台灣人,在你那膚淺的文字發洩完了之後,你為中華傳統文化作了些什麽?你願不願意和我一起穿著漢裝出現在北京和台北街頭?你有沒有這樣的修養和擔當?你會不會寫漢詩?你聼得懂“中和韶樂”嗎?我知道你鄙視我,但不知道你凴什麽鄙視,就憑著你那一點點打工的工資和所謂美美的衣裳?對不起我冷笑,也許你的父母比我的父母有錢有文化,但是你比我?我搖頭嘆息。
我們正一點一滴用心血重新修復古老的中國,你們正一點一滴把青春耗費在哪裏呢?中華文化在共產黨手中破壞了,但會在當代青年手中復活,我們正在探討適當恢復中華服制禮儀,隨著漢裝愛好者的越來越多,不久的將來中國時裝就會突破旗袍的限制,也許你會看到漢裝的眉卿行走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上。]
雅樂:百年不聞的絕響——中國國慶日響徹北京天壇
南方周末 2004-10-09 10:06:58 駐京記者 夏榆
天壇的凝禧殿曾經是明清時代,帝王祭祀天地時演習雅樂的場所。
9月21日上午10時,乾隆御筆“玉振金聲”的匾額之下,天壇神樂署雅樂樂團的30位身穿古代華服的樂師撫琴鼓瑟吟誦唱念,被稱為“神樂”的雅樂在沉寂百年之後首次響起。
雅樂樂團的首次演出共表演雅樂6首。演出結束後不久,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和市長王岐山來到現場,他們剛剛在電視中見到演出的場面。“劉淇和王岐山想親自看一看神樂署的雅樂演出。因為樂手已經回家,他們沒有看到演出。”雅樂樂團團長劉博生說。但當晚,神樂署接到通知:天壇的雅樂要準備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演出。不久前剛剛從雅典奧運會接過奧運五環旗的王岐山說:雅典奧運會的成功就是因為把古希臘的文明和文化創造性地展示在世介面前,北京2008年的奧運會也要向世界展示屬於中國自己的文明和文化成果,雅樂在斷絕一百年之後重新響起,也可以作為中國悠久歷史和文明的成果展現給世人。
神樂署還穫得指示,以後有外國元首訪華的時候,也要請他們看看中國的雅樂。
神樂署重奏祭天音樂
9月21日的演出中,天壇神樂署雅樂樂隊伴奏、雅樂合唱隊演唱的漢代郊祀歌《練時日》給人在聽覺和視覺上的印象都十分深刻。此曲由漢代司馬相如所作,歌曲大意是:選一個良辰吉日,等到那天氣晴朗,燒起腸油和香蒿,請四方諸神來享。天門九重大開,靈?在空中飄蕩。上天賜我恩惠,降下洪福吉祥。歌者頭戴垂絛冠,身穿黑錦衣,肩頭、前襟和袖口繡著紅黃織錦圖案華服,身穿同樣服飾的樂手以琴瑟應和。
“演奏雅樂會有肅穆的感覺,”杜次文說,“演奏雅樂,不但要知道音樂的旋律,還要知道古代祭天的情形,知道當時的人是怎麼做的。現代人做雅樂,演奏出聲音並不難,難得是演奏出意境。樂手在對著天地日月的時候會心境澄明,這就是雅樂和俗樂的區別,演奏雅樂,樂手的境界很重要。”
66歲的杜次文從1985年開始,每年的春節都要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演出,他的演出計劃排到了2008年。9月21日上午,他準時出現在天壇神樂署,用他的古簫和於青欣的古琴合奏了古曲《鷗鷺忘機》。
杜次文曾經和古琴大師李祥霆合作過琴簫的演奏,他根據《昭君出塞》的典故編曲的《妝台秋思》成為經典的古簫曲。杜次文在日本和韓國都看到過雅樂,日本非常著名的音樂家三木刃、武滿徹演出的雅樂在日本極受歡迎。鄧小平訪問日本的時候,日方就用雅樂招待鄧小平。從1994年開始,杜次文作為領隊,有二十多次率領中國藝術團出訪日本,那時經常會看到雅樂的演出。韓國有一個中、日、韓三國的演出團,杜次文也是其中的成員,韓國的雅樂也成為每次演出的保留曲目。
“越南的雅樂成功地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韓國雅樂也計劃申報。作為雅樂的發祥地,中國的雅樂是暗啞的。”杜次文說。
杜次文介紹,日本和韓國的雅樂都有弦樂,而中國的弦樂是從宋代以後才有,所以日韓的雅樂應該算是大和民族和高麗民族的傳統音樂。但關鍵是,不管是在自己國家地位崇高的日韓雅樂,還是“申遺”成功的越南雅樂,這種音樂形式傳入他們的國家之後,內容和形式上都在不斷擴充和進步,至今雅樂的傳統未曾中斷過。
三千年傳統斷百年
在中國,從數百年前開始,雅樂就扮演著“國樂”的角色,其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發展。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代的宮廷中就已經有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大司樂,樂師達1463人之多(《隋書‧音樂志》),所奏六朝大樂---黃帝之《大卷》、堯帝之《大鹹》、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周代之《大武》,融歌、舞、樂為一體。六朝大樂經過不斷發展,遂成漢、唐、宋、元代的雅樂,並逐步確立了“國樂”的地位。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神樂觀建成,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稱神樂署。神樂署是天壇五組主要建築(祈谷殿、圜丘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之一,也是祭天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署門、凝禧殿、顯祐殿、朵殿、側門、廡房等建築組成。
從明代開始,雅樂演出(當時稱《中和韶樂》)轄歸天壇神樂署,其規模和程式與前朝一脈相承:注重禮儀,崇尚肅雅。
作為明清兩代的最高禮樂學府,神樂署是明清培養和訓練祭天樂舞生的專門機構。神樂署最盛的時候有樂舞生三千多人,北京各壇廟祭祀的樂舞生都是由神樂署生員中甄選充任。而當國家舉行大典時,所有參加典禮的人員也都在事前到神樂署接受培訓和演練。清代天壇神樂署有歌舞樂師200餘人,其規模仍超過今日大型管弦樂隊。
雅樂的噩運從104年前開始。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英軍強行佔領了神樂署,設為兵站,署中人員遭到驅逐,神樂署從此衰敗。民國期間又辟為中央防疫處,建設傳染病院。日軍侵華期間,神樂署成為日軍“西村部隊”建立的研制細菌武器的實驗室。1958年之後,神樂署開始被佔為民居,當年的神樂署淹沒在無數的民房樓宇之中,斷壁殘垣,衰草叢生,一片荒涼。
神樂署的修復和保護在1980年代引起各方關注,1998年天壇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後,有關部門加快了重建神樂署的步伐。2002年,神樂署被政府列入文物搶險修繕計劃,國家開始投入巨資對神樂署進行全面修繕,整個修復計劃在今年完成。
從9月20日,神樂署開始對外試開放,單獨售票,門票10元。
9月21日的演出就是神樂署修復計劃完成後的第一次公開演出。
鐘敲一聲,歌更一字
“雅樂有它自己的格律,”黃海濤說:“它的風格是中正平和,雅樂不是給人聽的,它是對天、對地、對日月星辰的,它表現出來的意境是莊重、神聖、雅致和肅穆。
“祭天終曲演奏的時候,樂隊未奏響之前先擊鐘一聲,然後眾樂齊鳴一音,若幹拍之後,在將結束時,擊磬一聲收其韻,音收靜後再擊一聲鐘,眾樂又發,如此反覆,而突出鐘磬之聲,俗稱鐘敲一聲,歌更一字。這種演奏方法幾千年來沒有變化的原因是,古人把雅樂視為神樂,即敬天法祖的聖樂,不允許任何淫聲俗韻參雜進去。雅樂以它這種嚴謹的不可動搖、單純的無與倫比、神聖的不可侵犯之美佔據了歷代王朝禮樂的統治地位。”
黃海濤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研究雅樂,他很早就熟悉雅樂,就是孔子說的那種“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
作為前海政歌舞團的首席樂手,黃海濤退休以後被分配到天壇公園。黃海濤的岳父是故宮博物院的宮廷史專家萬依,他們一起開始了對雅樂的挖掘、研究和整理工作。古代沒有留下雅樂的聲音,從清代開始消失了150年的雅樂不知道是什麼樣的聲音,而且無從考證。不過清宮留下來很多樂器。黃海濤和萬依就測試清代留下來的樂器所發出來的聲音,請現代的音樂家模擬一百年前樂器所發出的聲音,把它的節奏定下來,旋律定下來。他們從近千萬的文字資料中整理出祭天古樂譜30多件。明清時代帝王祭天的時候,樂手、文武百官、親王、皇帝,甚至就連隨從、太監的位置都非常清楚。為了再現當年帝王祭天的情景,黃海濤和萬依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包括《史記》、《宋書》等正史典籍的禮樂部分。為了追求古樂的精確性,設法弄懂每一個字。在經過30年的艱辛之後,黃海濤和萬依整理出了30多件古樂。
雅樂在今天的演出,雖尚未達到昔日之規模,但從演出形式到音樂內容,都嚴格遵循史籍記載而編排。例如,在表演形式上,則基本保留“鐘敲一聲,歌更一字”的傳統。而所有雅樂樂器均採用“八音”材料制成,即金(鐘)、石(磬)、土(塤)、革(鼓)、絲(琴、瑟)、木(鷔、?)、匏(笙)、竹(笛、簫、篪、排簫)。更為重要的是,雅樂演奏必須使用源自華夏中原的樂器,尤其重視鐘、磬的使用,以突出展示古人“金聲玉振”之音響理念。而像琵琶、二胡、揚琴、嗩吶等今日常見樂器,因其皆從域外傳入而不能出現在雅樂樂隊之中。若有將此類樂器列入,都被認為有違祖制。
從祭天儀式開始時的演奏曲到祭天結束為慶賀祭典圓滿完成而演奏的樂曲,包括《燔柴迎帝神》、《海宇生平日》、《合歡曲》、《太平令》、《千秋詞》等,其中,僅僅是《燔柴迎帝神》,全部演奏完就長達4個多小時。要演奏出這些祭天古樂,就必須運用這些包括建鼓、篪、排簫、鐘、磬、琴、瑟等17種古樂器,這些用於演奏的古樂器如篪、建鼓等,都是現在難得一見的樂器珍品。
“參加雅樂樂團的都是從國內各個樂團退下來的尖子樂手,資深望重的音樂家。”黃海濤說,“現在,斷代一百年的中國雅樂真正是重穫新生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