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相當奇特的電影。導演(大衛.芬奇與布萊德.彼特)首先以三件事,舖陳出充滿死亡氛圍的黑暗與鬱悶。片頭開始就因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許多參戰的年輕人死於可怕的戰亂之中,籠罩著生離死別的傷感。緊接著,參與紐奧良市火車站時鐘落成典禮的羅斯福總統及一些貴賓政要,因發現時鐘是倒轉而錯愕傻眼。此時接續造鐘工作的糕餅店師傅勇敢的站了出來,感性的表明故意將時鐘做倒轉,以便使時光倒流,讓死去的鐘錶老匠人及千千萬萬因戰爭而離開人世,因而能夠從沒發生戰爭,使死亡的人們從返人間的想望。
第三件事也就是本片主軸。一位男嬰於1918年以十分朽老、敗壞的身軀誕生在人世間,當然悲慘也緊跟著發生。生母因難產而去逝,生父湯瑪姆士巴頓(傑森佛萊明飾演)因其醜陋的怪胎便拋棄他,放置於諾蘭老人安養院的階梯上(此嬰兒後來的發展,沒有香水電影中的男主角悲慘,但他們的誕生,卻有些相似。本。導演安排善心的安養院管理人葵妮(泰拉姬漢森飾演)收養,當起養母。和養父提茲以無比的愛心與堅持和教養,讓他和充滿人生智慧的高齡長輩一起生活學習與成長。
看起來像80歲的老人的班傑明,坐在輪椅上整天與院民在一起,一點也不使人有何意外之感。導演安排神職人員以上帝之名,賜福於男主角與養母,使奇蹟發生,當下終於能夠拋去支架而自個站立起來(養母可以生育了,事吼產下一女嬰)。日後逐漸長大,並且如時間逆轉一般,居然慢慢年輕起來,甚至直至返回嬰兒襁褓期(正常可愛的臉蛋與身體膚色),才在老婆的懷裡如同睡夢裡安祥之中去逝。
如同常有院民去世一樣,主角也從小被告知身染絕症,毫無希望的未來,當然哪有童年的歡笑。本片主要場景是在安養院,充滿著沉悶與悲傷。導演也是在女主角把故事補充完畢後,讓女主角在颶風來襲的夜裡因病闔眼去逝,結束一生奇異的戀情。劇本寫得很好,把一切問題繞成一個圈,給觀眾一個交待。如鈕釦廠老板-湯瑪姆士巴頓讓兒子班傑明認主歸宗。生父此時得到絕証無醫藥可治,如同接受正義審判的處罰,使男主角接受龐大家產,以之同情和獎賞。女主角黛西(凱特.布蘭琪飾演)的女兒最後也知道了,此充滿傳奇性的不平凡之人物,竟然是自己的生身父親,讓血脈得以延續。表現出導演與劇本的善意與回饋!讓沉悶無望的劇情,有一緩衝的缺口,稍稍鬆了一口氣。
男主角從未因身世與與生具來的疾病,而退縮頹廢。相反的於18歲告別家園離家出走,以水手為職業養活自己,和船長麥克(如父親般成長的學習對像 )隨船航行世界各地,以補魚為生。乘風破浪,增廣見聞,經歷各種好事壞事,體驗人生,也參與見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當然是因作家以塑造主角日漸年輕、更加強壯的體能,才能夠達成整體故事之發展的理性架構。但那是宿命,可悲的安排,內斂樂觀的主角深受養母對他影響很深的一句話「你絕對不會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及在安養院的成長,始終表現出早熟與溫文,堅忍的人生態度,當然也和他一生中經歷無數的死別有關。
主角始終深戀著女主角。這種愛是很個性化,身為舞蹈從業員的黛西,熱情感性與活潑美麗,那會甘於平靜生活。另外在紐約芭蕾舞劇公演後,班傑明對於黛西的求愛也有所顧慮。兩人存在著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愛情人生路徑,所以此片的愛情觀非是愛得你死我活的典型。黛西在1950年時才和班傑明結合為夫妻(兩人年紀差約五歲),也生下小孩。但命運安排,班傑明深知自己的身體變化,告訴妻子他必須離開,而且要他為小孩安排一位正常的父親。班傑明說你無法同時照顧兩個小孩。
這部電影在整體上,算是種寓言文學,但是卻以真實人生舖陳反應出來,再加上愛情的連結發展,充份顯露出一齣充滿細膩精緻的劇情片。整部電影的色調是昏暗色系,運鏡流暢外,在 166分鐘的影片內容中可說是相當的充實(筆者認為可以減少20分鐘)。但本質上導演與制片(凱薩琳.甘迺迪),已完全掌握了除主角不平凡之外,全都是凡夫俗子的現實人生之故事。雖然真實,但要營造個人何等的結局?除了死是鐵則之外!應該如班傑明的養母葵妮所言:「你絕對不會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因為一切都在導演與編劇(上帝)的手中,你認為呢?不是嗎?
請參閱官方網站 : http://www.benjaminbutt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