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24 21:13:53| 人氣4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胡賽爾與先秦心靈哲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胡賽爾與先秦心靈哲學

  

一、前言

 

學期的中西哲學比較課程,我們的老師陳榮波先生,繼續讓每位研究生上台報告。這是一項挑戰,但誠如老師常強調這樣才學得多,而且經過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討論、批判,功力將更不一樣。老師說他以前求學的時後,就開始接受這種嚴格的考驗。系上教授設計有此類課程,讓學生上台發表,同學生相互之間,為真理而毫不留情的責難、批判。許多同學遭遇此場面,總會是眼框紅紅溼溼的,老師形容要練就中國功夫,眼淚往內吞進去。

 

二、胡塞爾

 

胡塞爾,艾德蒙德 . 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德國猶太後裔(受老師Franz Brentano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影響),一生著作豐富,尤以1913年《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的哲學觀念》中明確的指出科學之ㄧ系列成就,都只是相對真理,並不是真正的真理,它們不能夠正確地告訴我們人生意義何在。胡塞爾宣稱他要建立一種「更有根據」的人生哲學,要重建全部人類的精神生活。在這方面是成功的,從他學生海德格主張和平與建築(要舒適並合乎人類居住),可看出影響深遠。因此建立嚴格科學的哲學,胡氏的努力對後來的哲學發展是深具功勞。

 

在他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彙集到「回到事物本身」的大旗之下,如GeigerPfaenderSchelerBeckerConrad等人。其它如薩特海德格Heidegger)、梅洛龐蒂Merleau-Ponty)、迦達瑪Gadamer)等人,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至今仍然很活躍,已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份。現象學的方法不僅影響西方當代哲學,對於社會科學、人文學科也很有大的影響,如舒茲的「社會現象學」…等等。

胡塞爾自稱是一個哲學的永遠的「探索者」和「漫遊者」,他本人的哲學也不斷的變化。胡氏哲學思想發展,一生大約分為三階段:心理主義階段;在批判心理主義過程中,所形成的「描述的心理學」之現象學階段;第三階段為先驗唯心主義的現象學階段。由此可見,胡塞爾思想是從經驗論的存在與意識的統一觀,演變成一種不明確的柏拉圖式的實在論,再演變成為先驗論存在與意識的統一觀。

 

三、現象學方法

 

氏為了消除人類不正確的意識(稱為意識形態ideology),他提出了現象學方法的三步驟:第一、 中止判斷Epoche;第二、本質還原eiditic(純粹意識)禪宗謂之為破邪顯正;第三、先驗還原(純粹自我)。以上即是著名的現象學還原法,它也是一種認識方法論;此論述亦即是氏對哲學的根本看法,也是胡塞爾現象學的本體論。

以上三步驟又稱之為「阿基米得點」。他認為當通過現象還原法,清除掉人為的不正確的經驗因素,只留下先驗的自我時,人就會回到真正認識的起點,找到進行認識活動最堅固的基石。從此出發,人就能對自我所派生的純粹意識進行本質直觀,獲得絕對的真理。胡氏晚年時又進一步的把「純粹自我」,概念擴充為「其它人的純粹自我」身上。

 

四、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理論是胡賽爾最後一個,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理論成果。是他晚年之論。胡賽爾認為哲學最迫切需要的任務,是恢復對我們日常關於活世界的直觀性信任。要將生活世界做為科學的普遍問題來研究,生活世界的問題,是要通過還原到唯一絕對的自我,才能得到解釋。胡賽爾承認中國人、印度人、剛果人有不同的生活世界與文明歷史。

 

生活世界的理論廣義的理解,其內容為「意識不是時間性的」、「永遠不變的絕對」、「意向生命的時間是歷史」,生活世界是一切經驗的歷史基楚,先於科學給我們描述的自然世界、或科學世界。科學已經疏離了我們的世界和自己及我們所要擁有真實與自然的生命世界,身為人類公務員的哲學家,應該負起溝通科學與生命之責任。胡賽爾還呼籲,科學危機就是生活危機的表現,生活意義的喪失。因此生活世界的問題不是局部的問題,而是哲學的普遍問題。現象學是整體人類生活世界的現象學。

 

五、就道家的觀點

 

《莊子》第十七篇<秋水>千古有名之對話。莊子曰:「鲦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之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之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於濠也?」。

 

以上我們由莊子與惠子之間對話,便可瞭解到要明瞭他人的心靈,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能夠因彼此相信,進而信賴,亦不是件快活之事嗎?如《莊子》第廿四篇<徐無鬼>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塵慢其鼻端蠅翼,使匠人斲之,匠人運斤成風,聽而斵之。盡塵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莊子曰:)「自夫子(惠子)之死,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我們也可以從此篇之記載,得知「千金易得,知己難求」。故要清楚他人的心靈,已非易事;要彼此相知相惜,則可說是難上加難了。然而自古以來,自我與他人的心靈世界,無不處處充滿矛盾、對立、而衝突、搏鬥,所以常人就必須去妥協、迴避、排解。有智慧的人如老子,就為春秋、戰國那個混亂的時代,寫下了聞名古今中外的《道德經》,要人去欲守靜。他深知人之心靈,所以他說:<治國章第五十七>「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我無情,而民自清。」又言,「知人則智,自知則明」<盡己章第卅三>。

 

老子於<為腹章第十二>表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由此看出老子於二千多年前,已通曉了,人的心靈是相當容易遭受到外界之影響,進而希望人類不管是國君或凡人,都能夠節制自我心靈,修身處事<三寶章第六十七>「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六、就縱橫家的觀點

 

《鬼谷子》<謀>篇言:「故同情而相親,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偏害者也」。所以兩造因心靈之親、疏、惡,則謀事成效當有所別。<揣>篇言:「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所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所惡;其有惡也,不能隱其情。…‥此所謂測深探情。」

 

因為人的心靈難以探測,所以縱橫家為達成遊說之目的,除了採取揣情之外,又主張必須摩意。<摩>篇言:「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

 

鬼谷子認為學會了捭闔之術,便可以「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蘇秦受到家人的輕視冷落,發奮圖強習得了縱橫術之精髓,因而受趙王器重,贈以百金,授以百車,佩帶六國相印。由此可知,縱橫家對於他心靈研究之深,並且用之甚神,是可以相信的。

 

當然鬼谷子,除了要人學會認識與應用他心靈之外,在<本經陰符七篇>中,更要求學生多向自然學習「威神法五龍、養志法靈龜、實意法螣蛇……」,從中清顯自我意識,充實堅強意志,涵養精神,強化本能,才能將內在豐富之主張充份運用於外。所以說縱橫家完全不同於道家,在充份認知他心靈後,進而主張加以控制和利用。

 

七、結論

 

總的來講胡塞爾及諸多影響後世很大的哲學家,如關懷到生命哲學的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之「時間與純粹綿延」,揭示了真實時間與科學時間之區分,影響世人之自我與與直覺甚巨。但我覺得通過胡塞爾現象學之還原法影響更大:把一切沒有明證基礎的自然想法,如世界是真實的、外界是存在的,給以懸置,停止判斷,把它們放在括號裡。再把據有明證的事物,開始起哲學思維。最後以意識,再分為經驗意識與絕對意識,憑著意向性作用分別開出各自的現象界。依佛教說法則為:經驗意識所開出的現象界是有執的,絕對意識所開出的現象界是無執的。

 

就讓我們由與現象學方法的三步驟,所揭示的思想與觀念出發吧!讓智慧與愛心一掃西方傳統理性的偏頗,能夠靈活變通,再加上先秦中國哲人(不管是儒、墨、道…….均要求其門生修身養性,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對於人之生命與心靈哲學之主張(情、理、法),再造真正幸福快樂,真、善、美的生活世界。故我認為西方現象學與中國哲學將碰出火花,終會是一個新的局面,如我學過哲學後,在日常「與人互動」或「人事的糾葛」之問題上幫忙甚大,應該說是決解了許多人際關係上的諸多盲點。老師不辭辛勞的教導,學生獲益良多!

 

台長: 藍馨歌
人氣(4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西洋哲學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