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看了四遍,為了看清掉進愛河的月亮──貞觀大信分手的真相。
相信看過這本書的人都對於貞觀家鄉風景、和家人間的對話、許多台灣習俗……等印象深刻;尤其一些傳統鄉土溫情的延續,像外祖父避開偷瓜人的厚道、用湯圓窩給織女裝眼淚的美麗想法、貞觀三舅寫在廟口的對聯、台南的鳳凰樹、七夕、端午、中秋.…這,是我看到第一本充滿鄉土之情的小說。
當然,三百七十五頁的故事結束後,許多人心頭縈繞不去的是貞觀和大信未圓的情。這段感情的圓滿與否或許不是蕭作家所想著墨的主題,但是它在無數紅塵男女的眉心上打了結。
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是個國中生,急著接觸愛情卻從未見過它輪廓,我只對他們分手的理由感到不解與迷惑,我想「或許是我太年輕,不懂愛情的各種苦衷吧!」於是闔上書本,我期許有朝一日再翻閱它時,不會有同樣的不解與迷惑,好像看了場預留伏筆,卻不知道續集何時上演的戲。
可惜的是,愛情是終身學問,多修兩年也畢不了業。高中時它成了我們的寒假作業,我滿心期待,期待這次閱讀之後的心得,也能是「萬里無雲萬里天」但是體會到的只有一種「經歷滄桑後的釋懷」:誰又真能對得起誰?就像黛玉對嘆殘荷的那些人說的一樣:「就是殘缺了的才好…」
第二次的閱讀,依舊不明白戀情破滅的原因,但是我在貞觀知道了大信的戀情之後給他的那一段話中,學習到對愛情放手的理由和必要,那是一種對彼此的體貼和疼愛:「愛是沒有錯愛的,那人既是你心上愛過,便可以終此一生無所改;真愛是沒有回頭的,只要清晰確定:『這人深合我心,甚獲吾意』那麼,能夠愛就已經夠了,並不一定要佔為己有。是莊子說的:『若然者,藏珠於淵,藏金於山』只要他好好活著,只要他仍是人世間的風景,人生何其美麗。」
然後,第三次,我胸有成竹挑戰我閱讀史上第一個謎團,心想我已經是可以拿出駕照對警察伯伯說:「有啦!我十八歲了啦!」的年紀了,難道要被困在從國中就有的困擾裡頭?結果如你所想,「十八歲?那哪有多大啊!還是小孩子一個啊!」
我還是為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的結局深鎖眉頭,還是對大信一句「你這樣做,我很遺憾。」感到不滿──對於一個思想纖細的女孩,那是一種精心打造、毫不客氣的準確傷害,沒有憐惜與溫柔,在戀人之間如同劃開動脈的刀鋒,當事者痛徹心扉,旁觀者氣憤難平。
但我終究有所成長,對他在澎湖莫名其妙的出了事,莫名其妙捎了短籤給貞觀能提出一些想法:除了說明他的不太懂事,也說明他對他們是否是男女朋友提出了挑戰──貞觀固然與大信是心靈相通的密友,可是他們從沒有真正的成為男女朋友;如果他們能克服這一關,那麼一個美好的結局是可以期待的。大信期待的,是一個信任,而貞觀不能做的竟然也是這一個預期的信任。只能說,大信出了一個高難度的難題給那個凡事都要慢慢醞釀、慢慢發酵的年代的女孩。.
曾聽我的一位老師說,大信和貞觀分手的原因在他們的年代幾乎是所有男女共同的懸案,而如此一個懸案也盤據在我心頭多年,於是當我這次看這本書,我開始仔細的在故事的字裡行間,找尋兩人最後分手的原因。只是這都是我個人的主觀,加上整本書都是從貞觀的角度敘述發展,所以有些推論,可能沒法在書中找到字句來證明,但我還是想試著分享我的收穫:
我先做個無庸置疑的假設:貞觀愛大信的嶔崎磊落,貞觀深信大信的判斷和決定。在書中不斷的看到貞觀稱讚大信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信在貞觀的眼中總是聰明的、理智的、充滿理想與抱負的。然後作一個比較難驗證的假設:他們的相處模式,是他決定大事,他會徵詢她的意見。因為他們真正相處的機會並不多,他們大多是透過信件來溝通。可是貞觀生長在傳統的大家庭,她所看到長輩的男女關係也多是男主外、女主內,賢慧的貞觀必然會依循她從小被教育的「相信她所深愛的男人」大信在貞觀眼中一直是「可以信賴一切的頂天立地男子漢」當他們相處時他會決定一切,這應是合理的推論,並且他從小就聰明、善體人意,他也總為她考慮,不是嗎?
所以貞觀和大信在一起時,她總讓他做決定,她也崇拜他,因為他又聰明、又負責,他在她的眼中是白馬王子,是無懈可擊的。
再來,大信不曾讓他身邊的人失望,他也努力的不讓身邊的人失望。對於一向『優秀』的大信而言,他這輩子遭受的打擊,除了大學失戀,應該就是當兵這時發生的問題吧!他努力的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因為他從不曾讓身邊的人擔心,他一向又聰明又優秀的,他怎可能解決不了? 因此他更不會在別人面前承認自己的弱點。他從不曾提起他失戀的往事,在他所愛的女孩前面表現的無懈可擊,他是優秀的,有能力的。
因此貞觀以關心為出發點將事情告知大信的母親,這犯了大信的忌諱,這使他不再是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的大信,『優秀』的外衣也頓時黯然失色。
接著,優秀的大信不曾在貞觀面前犯錯,更何況是低頭認錯?他們之間相處的機會很少,沒有處理爭執的經驗,可能連吵架如何收尾都不會。透過信件往來,信中寫著自己的想法,而這些信都是經過修飾的。他們總是相敬如賓,剛毅木訥的他知道怎麼哄一個鬧脾氣的女孩嗎?不知道如何去道歉的大信又怎麼告訴她:「我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生氣。」
他只能繼續生氣,等她回來他身邊。
而貞觀呢?貞觀自知沒做錯,她想不通的是為什麼大信會那麼生氣。在這之間她可能自己發現到大信並不像她所想像中的大信──那個她認識的優秀、可以依賴一輩子、嶔崎磊落的大信,現在只不過是犯了錯又不趕承認,用鬧脾氣以掩飾自己過失的大男孩。
但是貞觀仍然把選擇丟給大信,她逼他得做出決定,他們相處的模式都是這樣的:他決定大事。這關係一輩子的事,該由大信來作決定,即使她知道雖然她沒有不對,但是只要道歉她們就能在一起,但是大事還是得由大信決定。
最後,大信依舊不肯承認錯誤,他不肯在大家面前脫下那優秀的外衣,尤其是貞觀──是她讓自己不再是優秀的。他也沒有勇氣去決定兩個人的將來,如果她愛他,為什麼把一切問題都丟給他?她是不是也得做部份的決定?他把球踢回給她,他要出國,她要不要留他?一對從不曾遇過感情問題的情人在第一次危機引爆所有的炸彈,他們都等著對方做出決定,他們都選擇等待,等待對方比自己愛得更深,等待對方的挽留、低頭……
我記下這些被我認為是分手理由的關鍵,交出了這份作業,三千字,環繞在貞觀與大信那完於未完的愛情。
大信與貞觀的情感,是理想化的,很樸實、很美,卻少了與現實的關連,好像玩著精神戀愛的寶玉黛玉那樣。只是「哥愛斷情妹不驚,有路不怕無人行。」紅樓中男男女女盡被那庭院深深的大宅吞噬了愛情與幸福,而貞觀把所有大信給過她的痛苦,還天,還地,還諸神佛之後,她還是那個大家族裡見之人喜的阿貞觀。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