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6日/中華讀書報-《大陸名主持人﹝資深記者﹞》白岩松
佛是誰?佛,在哪裡?
我是誰?我,又在哪裡?
提到佛教,好多人馬上想到大年初一時香火繚繞的廟宇,又或者深山寺院裡的僧人。當然,可能還包括有事相求時要抱的佛腳,又或者許願還願的功利之地。難怪有學者略帶玩笑般地評點:相當多的人,與佛之間的關係,是互惠互利。
見到這一切,佛會不會皺起眉頭,似乎是哪裡出了差錯。是佛錯了,還是我們錯了?是過去我們對佛教的態度錯了,還是當下這個時代錯了?
該與佛教緊密相關的智慧在哪裡?與慈悲心連接在一起的愛,又在哪裡?如果人們去見佛,似乎只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很遠很遠之前,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頓悟還有什麼意義?這個時代的佛教,與這個時代的我們,是不是走到了一個新的叉路口?
二.
2005年夏天,《岩松看台灣》這一電視行動啟程,這是內地電視攝像機第一次全方位不帶偏見地走近台灣。
這種全方位,就包括走近慈濟,走近 證嚴上人。這當然是內地媒體第一次地走近,甚至我們的申請在兩方面獲批,都讓我們自己感到一些驚訝和不可思議。
台灣佛教界早已拉開“人間佛教”的改革大幕,佛光山的 星雲法師和慈濟的 證嚴上人,是其中重要的代表。
慈濟的發源地﹝總部﹞,在台灣東部的花蓮。
早上五點多,我們就來到總部的靜思精舍聽志工早會,我們到時,大堂裡已都是人,包括志工、信眾,甚至很多慕名而來的中學生。
我以為會念經,但沒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證嚴上人和現場的人們並通過電視屏幕和台灣各地的慈濟人,在講生活,分享生命感受,當然包括幫助他人的方法和思考。慢慢地我從一個記錄者變成心靈的參與者。炎熱的感受慢慢退去,周身感受到清涼,慈濟在我這兒,第一次展現出人間佛教的魅力。如若講經,也許我們很遠,但一早晨講愛,我們離得卻很近。後來突然明白,歲歲年年,每年的三百六十五天,這樣的早課從不間斷,講愛的過程中,不就是在講經嗎?在愛的傳遞中,與生命有關的智慧開始執著地顯現出來。
三.
早會結束,我們有幸與 證嚴上人面對面坐在一起,聊天,或者也可叫採訪。
上人削瘦,印證著“吾貌瘦,必肥天下”的名言。她出生於1937年,與我母親同年,屬牛,這又拉近了我與上人的距離。
但真正消除了距離的是她的智慧與愛,沒有了宗教帶來的敬畏,而是對社會對生命的關切,甚至是她的一點憂慮:那麼多事要做,感覺時間不夠用,來不及… …
最觸動我的,是 上人與慈濟志工之間的約定:幫助別人時,要對別人說“謝謝”,因為你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體會到了幸福,要“感恩”,對不對?
那一瞬間,我突然想起《道德經》中的一句話:“無私為大私”。正是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自己得到了最多,也正是在利他的行動中,我們一點一點找到自己。愛,是一種最大的修行,它幫助我們自己,成佛。
告別了 證嚴上人,在慈濟總部拍攝,這裡沒有簡單意義上的晨鐘暮鼓和香火繚繞,沒有彷彿與塵世無關的僧人,更沒有世人帶著慾望而來的焦慮,這裡似乎都是信眾,也都是志工,更都是主人。醫院裡忙著治病救人;田地裡忙著種菜,因為要自食其力;還有忙著短暫開個會,因為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災難,都天然地與慈濟有關,他們要伸出手去;而下午,一個捐獻者的造血幹細胞從這裡出發,轉機香港,晚上,一台骨髓移植手術將在北京開始,一個生命急切地等待救助。這樣的生命接力,在台灣和內地之間,已進行了九百多次……
終於要告別這塊已讓我幾乎忘了宗教忘了寺廟的清靜之地,只是,這裡忙碌人群中的那份安靜讓我有些不捨,還有那平靜下的快樂。
我終於找到了面對慈濟的感受。
遠看是佛,近看是愛。
面對 證嚴上人,所有慈濟人,運行良好的佛教,包括佛,都該是如此!
四.
在慈濟的採訪過程中,一直有一位兄長陪伴著我們,他話語溫和,行事幹練,並且對電視行業似乎瞭如指掌。
這位兄長是慈濟人,他叫何日生。
一聊才知道,多年前,在台灣,他是屢獲大獎的電視主播。終究是緣份,被慈濟的愛和 上人的智慧所感召,投身於慈濟事業中,成為慈濟理念推廣和傳播的幹將。
有了慈濟雖然短暫但卻印象深刻的採訪之後,他當初為何放棄光環籠罩的主播位置,這個問題便不用再問。慈濟中特有的愛與智慧,自然會有足夠的吸引力,可能也正因為此,何日生兄已不安於獨享,用文字成就這本書,拿出來與我們共享。
在迷茫和焦慮的當下,這些文字這本書,是一種功德。
我先拿到了這本書的台灣版本,由於豎排,我讀得很慢也很仔細。讀一會兒想一會兒,慈濟的智慧與何日生兄的思考撲面而來,想不投入也難。如今,這本書有了內地的簡體版,可我相信,您依然會讀得很慢,因為一念之間,卻是千年悠長的歲月,一念之間,有東方心靈的左思右想,更有千萬慈濟人深藏愛在其中的行動。但更重要的是,有你一直在尋找的自己。
如同慈濟在人間,何日生兄的這本書,也行走的可親可近,彷彿在講一個又一個故事,便讓智慧盡在其中。我知道,這是一個快樂與幸福都缺乏的時代,不過,好的一面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於現狀,開始慢慢尋找。慈濟人的努力,或許,是其中的一種答案。
五.
佛教仁厚,不求你頂禮膜拜,只言:人人心中都有佛,開啟心智,用愛修行,你終將成佛。
所以,好的信仰,不是讓你失去自己,而恰恰是在其中找到自己,這便是投奔智慧與迷信之間的區別。
好吧,打開這本書,讀到慈濟人的愛和智慧,終於有一天,合上書,看到你自己,一個因為有愛,而單純快樂的自己。
世界,將因此﹝因您﹞而變得更好一點兒。
文章定位:
人氣(187)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