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發生在我認識的兩個小朋友身上,
雖然不是我的學生,但覺得可以給大人一點什麼啟發
***********************
甲學生四年級,爸爸是牙醫,留美碩士,曾經得過小兒麻痺
乙學生六年級,爸爸是小兒科醫生,是個華僑
甲乙兩位學生因為兩家的大人是朋友,
所以孩子平時便稱兄道弟,在學校則以表弟表哥互稱
沒想到,乙非常在意他的身高比甲矮
有一次,
乙就當著甲的面說:你會長那麼高是因為你媽媽很高,因為你爸是小兒麻痺
對甲來說,這樣的話,讓他對於自己的爸爸和別人爸爸不同有了很深的覺醒
或許,甲的爸爸因為很樂觀面對這件事情,
所以他的孩子並不覺得他自己的爸爸真的有和別人的爸爸狀況不一樣
可是.....相對來說
甲或許很難接受其他的孩子用這樣的言語或是眼光來看待他的爸爸
在台灣
許多四十多歲的人的確都曾經罹患過小兒麻痺
但這也不是他們願意的
對一般大人來說,我們當然不會用歧視或是瞧不起的眼光
可是,這些孩子未來一定還會遇到許多次雷同的情形
我們要用什麼角度來教育我們的孩子?
昨天我想了想
和甲、甲的媽媽談了一會....
我深刻感覺到,甲並沒有把這件事情用正面的態度來接納
不可否認,他的確知道這個事實
可是,他並不知道他應該要如何來面對其他人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
告訴他為什麼會有小兒麻痺嗎?
還是告訴對方:我爸爸雖然行動不方便,可是他是個很偉大的人
************
接到一個新班,老師最害怕的就是班上的學生家庭有很多特殊狀況
單親的,不能提到另外一個家長的稱謂
外籍的,不能說到外勞
原住民,不能提到番仔
儘管老師儘量避免
還是會有很多無法預期的狀況發生
只能說
這樣的孩子需要家長和老師多給他教育和心理建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