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20 23:45:40| 人氣3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心與境的互對 〞〞--以王維.〈鳥鳴澗〉為主之探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心與境的互對 〞〞

程顥一首〈秋日偶成〉有詩云: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雷震的〈村晚〉亦有句曰: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無疑的, 這兩首詩中大約都散溢出一種“喜悅自得”的情思。

“喜悅”源自當下情景交融之會心,至少在生命那一瞬間,那由多少歲月的意識流沖激堆疊之層層負荷,就在那剎那的會心下剝落卸去!

由於人習慣地賦予事物太多的不勝,
譬如‘因物而喜,因己而悲’之種種象徵,
賦予了事務太多的肩負,就連出外賞心觀景,也少不了來他一回騷人之“觸景”!

因而“黛玉葬花”所以掬人熱淚,
就因幫了多少腆於自表的墨客詞人豪傑代申自家才情、懷抱之花落情愁而一吐鬱氣耶? 這類人物或可歸類為“以物而喜,以己而悲”的性情中人。

那麼〝心〞與〝境〞二者,究竟何者影響人們情思較重較深呢?

以 王維.〈鳥鳴澗〉而言,詩云: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人以桂花落、鳥鳴澗來襯山夜之沉靜。

這首詩裡,出現了能聞得之 “鳴”以及竦動情性之 “驚” 這類字眼,
本應歸屬於熱鬧渲染詞類,王維將他們放在這首詩中,卻正好反襯出:夜更靜而山更幽之意趣。

有一些學者或老師以為,
這首詩是以空靈幽靜的竹柏疏影的靜境,
客體的靜極來招引牽動主體的澎湃思潮,

以上這樣的說法當然有些道理,然而這終究只是直接由詩中直描直抒之物理字眼而論說者,是以那成境之客體為主導力量,以感染、影響了當境之主體情思;
是以我們知道,在這樣的論說下,
主體猶是被動的,猶只歸屬於被物理、被環境牽制的地位。

今且溯其源至於寫詩之主體-王維-這號主人翁自身。

由王維的生命進程,這首詩毋寧更可以如是詮解:
由於詩人告終宦海生涯,從而邁向田園的長期的內觀修持進路,

因而,由他逐次深入探索生命之根柢,
而努力於達到近乎渟然止水之心靈,
甚至臻入閒適、空無之地。
因為空無,而令意識不攀援,乃不生凡情之比附、象徵,讓生命展現本有之自在與本貌之昂然,恰如明鏡之現物,物來如實歷現,物去杳然無跡;所謂: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是之謂也!

肯定 “物即是物”,無須意識投射,無勞此心枉猜疑!

因而這首詩更切近可已說成:

經由透徹的歷練、洗滌生命之後,終於主體回溯於本質深如古井之潛幽,止如無波潭底之靜慮,因而外延出這首詩的閒靜景象。
“喜悅自得”是因當下之閒適而生,至少在生命中,那由意識加諸之層層之負荷已然剝落卸下不少吧!

正如前所言恰如程顥那「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之逸趣。
不也宜乎?

台長: 阿仙
人氣(3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閑情意趣 |
此分類下一篇:讀書偶得-劉禹錫的陋室
此分類上一篇:〝〝 錯過 〞〞~ 一則寓言的聯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