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06 23:13:48| 人氣2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有沒有叛逆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次跟二姊聊天時,二姊突然說:「別人都有叛逆期,怎麼我好像沒有呢?」想了一下,好像真的耶!現在的小孩,到了國中好像總是大狀況、小狀況不斷,有些甚至擺出一副要跟全世界對抗的樣子。以前的我們,好像就算有些意見,多半也還是擺在心裡吧?
  那麼,我到底有沒有叛逆期呢?我想,與其說叛逆期,不如說我也跟所有人一樣,有著思考急遽加深加廣,卻怎麼都覺得自己和外面的世界有所不協調,這樣的「混亂時期」。不過,或許並沒有遇到什麼讓人絕對無法承受的事情吧?想起來我們的生活還真的是很單純呢!

  前陣子在線上和一個以前的學生聊。說起來很好笑,這個學生幾乎沒認真聽過我上課吧?想不到在畢業兩年後還會主動在線上跟我哈啦。從認識她開始,她上課幾乎就都是在睡覺。真正和她有對話更是微乎其微。有一天,她「不爽」的離家,當然也沒來學校了,中輟的她就自然的成為我的常客了。(也是因為她,我才發現原來中輟生真的很可憐,白天上線時同學都在學校讀書,所以才會無聊的找輔導老師聊吧?)開始在線上跟她聊,才發現關心她、愛她的父母,似乎不太了解她,也不能(或不願?)接受她的狀態。擺出來的那些叛逆狀態,像是發自內心的怒吼,其實也是無助的呻吟吧?

  最妙的是,這個小女孩以前把全家人搞得灰頭土臉,也讓我們輔導室為他前前後後開過多次會,怎麼和父母明示、暗示,似乎父母都無法接受她的狀態,最後只得帶著她和父母去醫院,由「醫生」來開導父母(接下來的治療是醫師約談父母,這也是我頭一次發現醫生的頭銜果然很好用),而現在她已經可以和父母和平共處了,在線上跟我聊時還一直問我「我以前真有那麼糟喔?」「沒那麼誇張吧?」聽說現在她可也是會規勸很多「叛逆小孩」要聽話些呢!我就說,該找她來跟我現在的個案聊聊的嘛!

  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孩子叛逆時該怎麼辦」,對照這幾年來的工作經驗,覺得分析得很中肯,大概這幾型的孩子我們也都碰過。不過,怎麼處理卻沒有標準答案,這也是最令人痛苦和不安的。也許,這也不是我思考幾天就能完全解決的事吧?現在手上有個個案,雖然心疼她的際遇,但是,畢竟無法替她決定她的人生,所有的一切還是要留待她來面對。

  看看這篇文章吧!
孩子叛逆時該怎麼辦?

黃淑珍(高雄市凱旋醫院心理師)

當孩子行為叛逆的時候,有些父母會被這樣的行為激怒,藉著嚴格的處罰來壓制這些行為,但卻發現孩子不是化明為暗便是變本加厲;另有些父母小心翼翼,耐心的說教或忠告,卻也沒有明顯的效果,還有些父母憂心忡忡,不知所措。

的確,當孩子行為叛逆的時候,對身邊的大人是個莫大的困擾,但是,對孩子而言,又何嘗不是個困難呢?孩子何以出現這些擾人的行為呢?固然,有些孩子的叛逆行為與天生氣質有些關係,譬如一些難纏的孩子被發現有可能比一般的孩子來得容易出現叛逆行為,但有許多叛逆行為則是互動的結果,身旁的大人可以藉著改變與孩子的互動方式,進而影響孩子改變行為。

如何藉著互動與溝通的方式,來改善孩子的叛逆行為呢?筆者以為宜先了解叛逆行為的原因,再針對原因作相對的因應。同樣的叛逆行為,背後卻可能有著不同的原因,而藉著叛逆的行為孩子也傳遞出來一些訊息,到底孩子的叛逆行為在告訴我們一些什麼呢?筆者擬就數年來與孩子相處以及工作的經驗,對於一般的叛逆行為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孩子藉叛逆傳達出他的生氣

孩子生氣了,他的生氣可能來自於對身旁大人的行事方式或待己方式感到失望或不滿,例如一位高中生,因為父親擅自到學校去為他解決他與同學的衝突,讓他感到非常沒面子,氣得決定離家出走;一位國小學童,感覺母親比較疼愛弟弟而處處與母親作對;一位國中生,覺得當老闆的父親待員工不夠「道德」,而拒絕用功讀書,以示對父親的抗議;還有一些孩子會在父母離婚後不久,出現違反校規的行為;這些例子不勝枚舉。

有時候生氣來自於一些天災人禍或生老病死所造成的失落,此時哀傷之外,孩子可能生氣,譬如生氣無情的水災奪去了親人的生命,生氣母親何以在自己很需要她的時候離開人世。

此時,孩子表面上雖然叛逆,但內心裡卻是挫敗、失望、傷心的受傷心情。面對孩子這樣的情況,身旁的大人最好能夠冷靜下來,省察自己的行為是否有不當的地方,同時也能夠抱持著了解的態度,去了解孩子,一句「看起來你心裡不舒服,願意說說看嗎?」、「你覺得生氣?」或「你感覺不舒服?」都可以邀請孩子談出他的心情。當然,此時大人們必須能開放自己的心胸,對孩子的心情仔細地傾聽,並站在孩子的立場去了解他的感受,然後傳達出你對他的了解與接受,例如「你很難受,因為…」,「對於父親…,你感到失望」之類的言語,或者輕拍其肩,或者點頭,都可以傳達出你的了解與接受,亦即所謂的同理心。往往孩子說出了他的感受,並且獲得你的了解與接納之後,心情也會跟著舒坦一些,又若你能因情況而提供孩子適當的心理支持,或者能夠修正自己的行為,則孩子往往能漸漸與你合作,叛逆的行為自然減少。忌諱的是,大人不能虛心地接受孩子對自己的失望與不滿,急於防衛辯解,一味地要求孩子來接受自己的行為,甚且責怪孩子不該生氣,則孩子會覺得大人並沒有誠意,也就不願意和大人繼續談下去。因此,假如大人覺得自己真有充分的理由作出那些孩子不滿的行為,最好也不要急於解釋,先傾聽與同理孩子的想法與感受之後,待孩子情緒稍為平靜之後再作解釋,這樣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經由這種了解性的溝通,孩子也比較能夠體諒你,縱使你無法一時改變你的行為,孩子也不至於太過於生氣。倘若孩子因重大的失落(如喪親)而出現叛逆的行為,那麼讓他有機會在一個安全與了解的情境下,去表達出他的哀傷,或者藉助於心理專業的協助,讓他完成他的哀傷,行為往往也將隨之改善。

二、叛逆行為出於對自己的生氣

有時候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好或自己是壞孩子,甚至因此不接受自己或討厭自己,這時候也可能出現自暴自棄、乖張叛逆的行為,讓別人討厭他,倒像是在向自己印證「我就是讓人討厭」或「我不值得讓人喜歡」,此時,若身旁的大人也因他的這些叛逆行為而否定他,說他很壞或沒有用的話,無疑地掉入了他的陷阱,助長了他對自己的負向評價及低自尊。

對於這樣的孩子,大人應該耐心地接受,誠懇地對待他,引導他去看自己正面的地方,鼓勵他,例如「可以看出你的堅持和毅力」、「你很細心」、「你喜歡觀察動物」、「多虧你…」、「很難得你能…」、「我對你有信心」這樣的話語都可以增強他的信心,有助於提高他對自己的評價,當然首先大人必須能誠心地、用心地來看孩子不錯的地方,其實,再讓人頭痛的行為也都可以找得到一些正向的地方來鼓勵。往往孩子體會了大人的重視與接納之後,也能漸漸增加自我價值感,慢慢地接納自己,肯定自己,叛逆行為也就隨之而消失。

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很多時候是來自於身邊的人對他的看法或評價,因此,平常糾正孩子行為的時候,宜避免對孩子作人身攻擊或負向評價,譬如類似這樣的說法「你真笨,連這個都不會」、「我真受不了有這樣的孩子!」或「朽木難雕!」都應儘量避免,宜就事論事,針對行為本身予以回饋或溫和建議,譬如「那件事情忽略去考慮到沒有聯絡到媽媽的狀況,所以…,或許以後可以…」,以避免孩子對自己產生負向的評價。此外,父母或孩子身旁的重要成人也不宜對孩子有超乎能力過多的期望,更不宜將孩子的價值建立於做事的成敗上,以避免孩子因未達大人的期望或者事情沒做好而否定自己的價值,若孩子身旁的大人常能傳遞出這樣的想法:人生而有其價值,並不因其做事失敗而有所減損,失敗與犯錯是正常的,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則孩子比較容易對自己有健康正向的看法,也就不容易掉入「我不好」的泥淖裡,自然不會有此類型的叛逆行為產生。

三、叛逆行為是孩子宣告他要自主

叛逆的行為,有時候是孩子在向身旁的大人宣告他要自主,有這樣的意涵「我只有表現出不聽你的,才能讓你知道我是自己的主人,我要自己作決定。」,打從孩子的年齡接近青春期開始,自主的需要變強了,這是自然的現象,也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孩子已經在為成年期作準備了。成年人被期待要獨立自主,要肩負許多責任,要作許多決定,而青春期是兒童蛻變為成人的起步,也就自然而然地開始了這個「獨立自主」的歷程,雖然其心智能力或社會經驗尚不足以讓他能夠獨立自主,但這個需要卻已萌芽並日漸茁壯,然而身旁的大人往往還沒準備好,假如平時他的管教方式較為民主,一向尊重孩子的意見與感受,也能在孩子能力與社會規範的許可下,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或自己作決定,那麼縱使孩子已屆青春期,倒也不至於有太大的衝突或叛逆產生;但是如果大人一直採用較權威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總要孩子聽大人的,要孩子依照大人的命令或安排行事,難免與孩子自主的需要衝突,同時也威脅到孩子日益茁長的自我,孩子自然不聽你的。假如這個情況持續下去,沒有改善,孩子則可能經常性地出現「不聽你的」的叛逆行為,來呼籲你放手,呼籲你尊重他。

針對這種情況,大人們宜了解孩子這種心理需要。採用較民主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尊重孩子,儘量以對待成人朋友的方式對待他。若孩子出現令你困擾的行為,也能儘量以「我訊息」或建議的方式來表達,譬如「我想睡覺,但是電視聲音很大,我沒辦法入睡,我覺得很累、很挫折。」、「等到十點半,仍不見你回來,我很擔心」、「如果你能…,我會覺得比較好」、「我希望你能…」;而避免權威壓制性的言詞或態度,如「給我安靜!」或「晚上到那裡去了,給我招出來!」。假如問題出自於雙方的需要相扺觸的時候,也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採用問題解決的方式,研商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式,締造雙贏的局面,若能如此尊重孩子,孩子自我的需求能獲得適當的滿足,自無叛逆的需要。

四、孩子叛逆來自於沒有學會尊重大人

前面提到權威管教方式的父母要孩子「聽父母的」,但另外有一些父母卻是「完全聽孩子的」,或許由於害怕孩子以為自己不愛他而順著孩子的意思;或者由於孩子的個性較強或較難纏,父母拗不過他,總之,父母最後總是聽任孩子的意思,讓孩子遂其意而行。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漸漸養成為所欲為,不尊重別人的行事作風,自然不願意聽別人的,當別人的要求與自己想要的狀況抵觸的時候,自是順應自己,不管別人,如此能不出現叛逆行為也就怪了。

針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或身旁的大人應及早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到尊重父母以及周圍的人,並且表達出要孩子尊重你的需要與感受的訊息,譬如「我希望你能尊重我」、「我希望你對我說話的時候,聲音小一點,好好說」,又如「我不喜歡被兇」、「我希望我尊重你,你也能尊重我」、「如果你繼續這麼兇地對待我,我不想跟你玩下去。」所用的語彙要視孩子的理解程度,愈小的孩要愈具體。除了要求孩子尊重之外,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未必給予滿足。倒也不是要父母突然改變,採用權威的管教方式,而是以民主的管教方式為基礎,讓孩子在互相尊重的原則下,建立起尊重他人的行為態度,以修正他那霸道、叛逆的行為作風,避免變成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五、叛逆的行為源自於情境困難

有些時候,孩子出現叛逆的行為並非由於故意,而是由於情境上的困難,而孩子解決困難的能力或資源有限,以至於難以作出符合規定的「聽話」行為。筆者曾經輔導過一位國小學童,假期中老師指派了必須用電腦完成的作業,由於家境貧苦,家裡沒有電腦,父母親又不在身邊,家中的大人向來也不重視他的需要,不但禁止他到同學家,也不幫他解決電腦的問題,於是這孩子就決定不作這項作業,他說:「我就不作了,反正最後被老師打一打,也就過了。」;又有幾位高中學生,因聯考接近,不斷的考試練習,加以師長終日耳提面命,覺得壓力很大,神經非常緊繃,快要受不了了,想要逃離學校片刻,出去外面放鬆一下,自忖老師和家長不會答應,也就沒有請假,三兩好友相約蹺課到校外吃冰去。像這樣是不是也被視為違規叛逆的行為呢?若孩子出現違規的行為,又因此被貼上「不聽話」或「壞學生」的標籤,則孩子沒有可能愈來愈壞,愈來愈叛逆嗎?

要避免這種遺憾發生,大人與孩子間最好能保持良好的溝通,建立良好的關係。建立一種讓孩子願意傾談的關係,大人必須能藉由與孩子的相處中,讓孩子感受到他的「關心」、「同理」、「接納」、「真誠」以及他的「人性化」。「關心」乃是關心孩子的需要與幸福,願意協助孩子解決困難;「同理」乃是善體人意,能設身處地了解孩子;「接納」乃是接受孩子,不否定孩子,不排斥孩子;「真誠」乃是誠懇的,真實的,內外如一的;「人性化」乃是開通的,了解人有其限制,了解人有軟弱的時候,容許自己的有限與軟弱,也接納孩子的有限與軟弱,容許自己有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也接納孩子有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有此開放與同理的態度,則良好的關係是不難建立,若能再保持與孩子經常性地交談溝通,則孩子自然有機會向我們說出他的困境,我們也得以有機會協助他突破困境,避免憾事的發生,減少叛逆的行為。

誠然,有些孩子的叛逆行為較為困難,有其複雜的成因,難以僅憑上述的溝通方法來獲得改善,此時宜求助臨床心理專業人員,協助改善。

(遠流出版的父母親自我訓練手冊,或新雨出版的父母效能訓練,均有詳細敘述,讀者若有興趣,可自行參考閱讀)

台長: 大蘋果
人氣(2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教室裡的春天 |
此分類下一篇:累到不想說話!
此分類上一篇:黑點之外的白紙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