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看過「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的人,很難不去找此片的「前集」:「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來看看。──然後,我也中了這種「魔咒」。只是找了幾次百*達與店家,卻不見「愛在黎明破曉時」的片子。
一次逛唱片行竟同時看到「愛在黎明破曉時」與「愛在日落巴黎時」,一口氣就買下了。「愛在黎明破曉時」是1995年的電影;「續集」:「愛在日落巴黎時」則是2004年出品。
「愛在黎明破曉時」的故事呢,就是要到奧地利轉機的James(Ethan Hawke飾)在歐陸火車上與原本要搭往巴黎的Celine(Julie Delpy飾)相談甚歡,然後說服Celine同他在維也納下車,一同度過他在轉機前的最後一天。兩人後來就在維也納閒逛。知道隔日一早兩人即將分道揚鑣,兩人肆無忌憚地分享個人的成長經驗與感觸點滴,也毫無保留地讓對方知道自己喜歡他(她)的程度。……原以為此生就不再見面了,臨別前一刻兩個人約好六個月後(12月16日)在維也納車站見面,也不難體會James體恤Celine害怕搭飛機的貼心。然後,電影就在兩個主角上了車沉思後也能帶著笑意入眠的畫面畫下句點。
(至於兩個人半年後真否見面了呢?就留給該片的觀眾想像空間了。)
「愛在日落巴黎時」,則是九年後兩人在巴黎再遇的故事了。James到巴黎舉辦新書簽名發表會時,在會場看到抽空來看他的Celine。距離James的班機約莫還有一個多小時,於是James請Celine當嚮導,一方面走走也一方面敘敘別後的種種。至於九年前的維也納之約,如約抵達的James其實並未看到Celine出現。一別九年,James也已娶妻生子;但他坦承娶的人並不是他最愛的,甚至婚禮那天看到一個神似的路人背影還曾熱切期盼是Celine;但Celine卻證實了他那天看到的背影並非假象幻想:因為那時她正好就住在James提及的街上。明知道時間有限,但James還是依戀地要Celine帶他隨意走走,最後還隨Celine回她家。Celine分享她愛的歌曲,James迷戀地聽著……然後,電影就結束了。
(至於後來James有趕上飛機了嗎?又留給觀眾想像空間了。)
我是「倒著看」的。我在百*達租過「愛在日落巴黎時」,像個「水果日報」記者一樣,八卦地想知道九年前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兩部故事鋪陳的手法滿像的:主要都是兩個主角在對話,不過「愛在日落巴黎時」裡路人甲「發言」的機會更少了。兩部的時間也滿「趕」的:「愛在黎明破曉時」的故事是發生在白天至隔天早晨;而「愛在日落巴黎時」更「誇張」了:男女主角在故事中相聚80分鐘,於是電影時間就是80分鐘的真正時間。
認知上,對話的方式也許會讓觀眾覺得無聊煩悶。不過對我來說,這兩部還滿有趣的,至少滿足了觀眾如我窺探著他們談了什麼的好奇。談了什麼,也許最後我們忘了內容,但卻能發現什麼:故事中的兩人在不錯的默契中,流動著一些情愫。──或許我們還真有過這樣相似的經驗吧,某些難忘的人讓我們難忘並不在於他(她)對我們說了什麼,而在於當時感受的心靈相通的契合吧。但在傾其所有的分享時,又會暗自惶惶地害怕對方嫌憎自己的聒噪、擔心對方想的是否跟自己一樣。而這樣的害怕擔心,終在對方表明彼此有著相同的頻率想法時,是值得來個如釋重負的擁抱。
因為喜歡,所以願意毫無保留;因為毫無保留,所以擔心對方反應。……不管是「愛在黎明破曉時」或「愛在日落巴黎時」,讓觀眾如我在一次又一次的欲語還休之中常保新鮮興趣。
只是,如現實生活中常上演的一樣,電影裡當主角發現對方是適合的那一個時,卻已是離別前的最後一刻了;而重逢之時,卻因俗務繁忙而難長伴。也難怪九年後再遇Celine的James總想盡辦法想多陪她久一點。……
這兩部電影不算商業化。沒有那種超級俊男美女偶像的組合(不過,Ethan Hawke還真是性格的帥),也沒有像是主角不幸得到不治之症、或是平民愛上哪個富家少爺的灑狗血劇情。平凡、平實到好似發生在我們或身旁朋友身上。
帶點淡淡的甜與愁,在說與不說都美之間,是種值得細細回味的雋永。
PS. 照片拍自蘇菲收藏的兩部電影DVD。如果對兩片有興趣,可以去找來或租來看看喔。(個人覺得找到「愛在黎明破曉時」的難度比「愛在日落巴黎時」還高)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