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三十
隔壁一個輕熟女同事對我說:「你有一種很特別的特質,就是你擁有一顆赤子之心。永遠看起來精力很旺盛,好像對任何事情都有用不完的活力和熱情。」
越逼近三十年關,這種熱情卻好像離我越遠。
但,關鍵並不在三十,應該出社會工作一陣子的人都會共同經歷這一段吧?
記得研究所畢業之際,向成大總圖副館長辭行,她當時正往完成博士論文的路上邁進。我問她,怎麼會還想繼續攻讀博士班?她這麼答道,「大概畢業五、六後,你就會想要讓自己再充充電、換一點新的想法,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現在的我,好像就落在這個時間點上。然後,我開始回頭找老朋友,看看大家是不是都好。
有的朋友選擇暫停一下,喘一口氣,回學校恢復學生的身份;有的朋友辭職,天南地北來個大旅行,開闊自己的眼界;有的朋友,向先生告假,離開平時扮演的角色,回台灣探視親友;有的朋友,覺得當CIO(Children Investment Officer),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投資未來。
其實,距學生時代的那個我們並不太遠,也沒有改變太多,但是歲月不僅僅是在我們的臉上留下日漸鬆弛的臉龐,也在我們的生命裡留下痕跡,好像在告訴著我們:你已經往人生的中年邁進。
心中一股感傷,油然而生。
最近,一直在找引起我感傷的原因。忽然之間,看見遠見雜誌的一篇文章,提到知名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有一次,他面對一個年輕經理人的提問時這麼答道,「你要學會與問題共同生活,而不是去解決問題。等你到我這個年紀的時候,你的身體就會到處都是問題,如果你不想被問題所擾的話,那你就得躺在棺材裡了。」
這或許就是問題的癥結點,而我一直都看不清楚。
「我希望你可以好好地保持下去,讓你的笑容可以依然那麼地單純,」那個的輕熟女同事說道,「年紀越大、假笑看得越多,連我自己也常常笑得不由衷。」
熱情不是熄滅,野火也不是燃盡了,只是釋懷了。
不是真要你假笑,只是要讓對方覺得舒坦;不是真要你生氣,只是要能讓對方知道你的顧慮。彼得‧杜拉克說的「與問題共處」,或許是一種豁達吧;而這種豁達必須來親身經歷自生命裡的諸多起起伏伏。
朋友說,「工作的時候想去唸書、唸書的時候又想回去工作,最後,你會發現,這一切只是在逃避而已。」找不到人生裡這一份豁達,就會變成逃避,不論是工作、是唸書、是旅行、是其他的角色扮演,一切都無異於彼得‧杜拉克所言的「躺在棺材裡」。
知易行難—這是年近三十人的難關,非得到了七十,才能解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