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是神為人介紹的標杆,是衆所周知的一個新聞人物,為什麽就這樣一個不起眼的人被神立為標杆而且被後人稱頌呢?當然不用説,這與他愛神的表現、愛神的心志是離不開的。那麽彼得這個人愛神的心到底表現在什麽地方,他一生的經歷到底如何,這得回到恩典時代來重新看看那時的風土人情,看看那個時代的彼得。
彼得出生在一個一般的猶太農民家庭,其父母是以種地來維持全家人的生活的,彼得在其家中排行老大,他兄弟、姐妹五個,當然這都不是我們所要講述的主要事情,彼得才是我們的中心人物。他在五歲那年,他的父母便開始教他讀書認字,當時的猶太人的知識相當淵博,在農業、工業、商業等各方面都特别先進,在這種社會環境的薰陶之下,彼得的父母也都接受過高等教育,雖然其是鄉下人,但知識相當豐富,相當于現在的普通大學生。彼得生在這種優越的社會條件之下,可見是他的福氣,他聰明伶俐,容易接受新東西,在他上學之後,在所學的功課中他都能舉一反三,絲毫不費力。他的父母因着能有這樣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而自豪,所以拿出全部的心血來供他上學,希望他能出人頭地,在當時的社會上撈個一官半職。在不知不覺中,彼得對神有了興趣,所以在他十四歲上高級中學之時,對所學課程當中的「古希臘文化」甚感厭煩,尤其對古希臘歷史中的虚人虚物更感厭憎,從此之後,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彼得開始研究人生,開始接觸社會了。他并不以良心來報答其父母的苦心,因為他清楚地看到「人都活在自我捉弄的空間之中,都是在無有意義的人生之中活着,為着争奪功名利禄而斷送自己的一生」。他之所以有所看見,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大有關係,人的知識越多,人與人的關係越複雜,人的心底世界就越複雜,因此人所在的空間就越虚空。在這種情况下,彼得就在業餘時間各處走訪,在他所走訪的人中間,宗教人士占多數,似乎在他的心中隱約覺得在宗教界中可能會説清人間的各種難解之事,所以他經常去當時離他家所在不遠的一個禮拜堂去做禮拜,這事他父母并不知曉。不久,向來品學兼優的彼得對上學這事開始厭憎,在他父母的監督之下勉强上完高級中學,他從知識的海洋之中游上岸來,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從此再無人教育、限制他了。
他從學校出來之後,就開始廣泛閲讀各種書籍,但十七歲的彼得畢竟還是缺乏社會經驗的。他從學校畢業出來以後,便一邊以種地維持自己的生活,一邊抽出所有的時間來閲讀書籍,參加宗教界的禮拜。曾對他滿懷希望的他的父母因着生育這樣一個「逆子」而常常咒駡天,但儘管這樣也攔不住他那飢渴慕義的心。在他的經歷當中也受了不少挫折,但他的心中如飢似渴,所以他猶如雨後春笋一般迅速地成長着。不久他便「有幸」接觸宗教界的上層人物,由于他的渴慕心强,所以與這些人的接觸日漸頻繁,幾乎整天的生活都是在他們中間,當他沉浸在滿足的幸福之中時,突然發現在這些人中間多數都是以口來信仰,却無人以心來奉獻,心靈正直、單純的彼得怎能經受住這樣的打擊?他發現與他接觸的人幾乎都是衣冠禽獸,都是人面獸心。當時的彼得太天真,所以幾次以心來奉勸這些人,但老奸巨猾的宗教官員怎能聽一個血氣方剛的小伙子的良言相勸呢?此時,彼得才覺着人生的真正的虚空,在邁向第一個人生台階之時,他失敗了……一年之後,他從禮拜堂之中遷了出來,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
十八歲的彼得經受了一次挫折之後,變得成熟、老練多了,年輕人所有的稚氣在他身上已經消失了,年輕人所具備的天真、爛漫被他所受的挫折而無情地掩蓋了,從此彼得開始了他的捕魚生活。在以後,在他的漁船上都可看見有人在聽他所傳之道,他以捕魚為生各處傳道,凡他所傳之人都被他的道迷住,因他所講甚是符合當時的老百姓的心,人都因他的誠實而深受感動,他常常教導人要以心來待人,凡事求告天地萬物的主宰者,不要昧着良心幹那些見不得人的事,凡事都滿足心中所愛之神……人常常在聽他的道之後深受感動,人都受着他的激勵,而且不時地痛哭流泪。當時凡跟隨他的人都對他甚是佩服,這些人都是貧苦之人,當然因着當時社會的影響,跟隨之人也甚少,而且他在當時的社會當中也受宗教界的迫害,所以他便各處走動,獨身一人生活了兩年。在這兩年的不凡經歷之中,他長了不少見識,學到了許多自己以往不知道的東西,此時的彼得與十四歲的彼得已是判若兩人,似乎没有相同之處。在這兩年的歲月裏,他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物,也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真相,從此他便逐漸脱去了宗教界中各種各樣的宗教儀式。由于當時聖靈的作工動態,他也深受影響,此時耶穌也作工多年,所以他作工也受當時聖靈的工作的影響,但他還未接觸耶穌,因此,他在傳道之時得到了許多歷代聖徒所無有的東西,當然,在當時他也略知耶穌之事,但并没有機會與他見面,只是心中希望、渴慕見到這位聖靈所生的天國人物。
在一個黄昏的傍晚,他在漁船上捕魚(此地是當時所説的加利利海靠近岸邊之處),雖然手拿魚竿,但是心中却另有所想。黄昏的陽光照在水面之上猶如血水匯成的汪洋大海一般,餘光反射在彼得那年輕但又却是沉着、穩重的臉上,似乎他在思索着什麽。此時一絲微風吹過,彼得頓覺自己生活的孤單,所以頓時感覺有一種凄凉之感,海面的水隨之泛起一片一片的波光,足見他并無心思捕魚。正當他沉浸在各種事的思緒之中時,突然聽見背後有人説話了:猶太之子西門巴約拿,你的生活之日感覺孤寂,你願意跟隨我嗎?彼得一聽,大吃一驚,手中的魚竿便沉了下去,不一會兒便沉没水底了。彼得慌忙轉過身來,只見眼前一位男子站在他的漁船之上,他上下打量他一番:披至肩下的頭髮在餘光的照耀之下稍顯金黄,身着灰色衣服,個頭中等,完全是一個猶太人的裝束,在黄昏的傍晚灰色的衣服稍有發黑,臉上似乎稍有光澤。彼得多次尋求見着耶穌的面,但始終未能如願,此時在他的靈感中認為,這人定是心中的聖者,他便俯伏在漁船之上:難道你是來傳講天國福音的主嗎?我曾耳聞你的經歷,但并未見過你,我曾想跟隨你,但并不能找着你。耶穌在此時已走到船艙静坐下來:你起來坐在我身邊吧!我來了就是來尋找真愛我的人的,是專講天國的福音的,我是來在各處找與我同心之人的,你願意嗎?彼得答道:天父所差我必跟隨,聖靈所指我必看中,我既愛天上之父,怎能不願跟隨呢?雖然彼得的詞中宗教觀念甚强,但耶穌却滿意地點頭微笑了,此時他在心中對彼得便産生了一種父對子的愛。
彼得跟隨耶穌多年,在耶穌的身上看到了許多人所未有的東西,在跟隨一年之後,在十二個門徒之中,他被耶穌選為首(當然這只是耶穌心中的事,人根本看不出來)。在生活中,耶穌的一舉一動都被他作為標杆,尤其耶穌所講之道都銘刻在他的心上,他對耶穌甚是體貼、忠心,從未對他發過怨言。所以,他成了耶穌行走各方的忠實伴侣。耶穌的教導,耶穌的温柔的話語,耶穌的吃、穿、住、行都被他看在眼裏,他處處效法耶穌,從不以自己的為是,而是脱去自己以往一切老舊的東西而效法耶穌的一言一行。此時他才覺得天地萬物都在全能者手中,因此他并無自己的選擇,而且把一切的在耶穌身上的所是吸取過來作為標杆。在他的生活中看見,耶穌從不以自己所作的為是,從不誇耀自己,而是以愛來感化人,在不同的事之中都能從中看見耶穌的所是,因此在耶穌的身上的一切都成了他效法的對象。在他的經歷之中,越來越感覺耶穌的可愛,他説過這樣的話:「我曾尋求在天宇之間的全能者,看見天地萬物的奇妙,我才甚感全能者的可愛,但我的心中從未有過真實的愛,我的眼中從未看見全能者的可愛。如今,在全能者的眼中,我被其看中,我才覺着神的可愛,我才發現了在神身上何止就是只造萬物而叫人愛,在我的日常生活之日中,我找着了他無窮無盡的可愛之處,何止就限在今天這個境地呢?」隨着日月的流逝,在彼得的身上也找着了許多讓人愛的成分,他對耶穌甚是順服,當然他也受了不少挫折。當耶穌帶領他各處傳道之時,他一直是謙卑下來聽耶穌的講道,從來不以跟隨多年而狂妄。當耶穌告訴他所來之意是釘十字架完成工作,在這以後,他心裏常常憂傷,自己常常在暗地裏哭泣,但「不幸」的一天還是來到了。彼得在耶穌被抓走之後自己獨自在漁船上哭泣,為此大作禱告,但他心裏明白這是父神的旨意,誰也改變不了,他只是因着愛的作用一直在悲傷、流泪,當然這是人的軟弱之處,所以在他知道耶穌要釘十字架之時曾問耶穌:你走後還會回到我們中間看顧我們嗎?我們還能看見你面嗎?雖然這話太幼稚,又充滿人的觀念,但耶穌心裏知道彼得的難受滋味,因此仍以愛來體貼他的軟弱:彼得,我曾愛你,你可知道?你所説雖無道理,但父曾應許我死後復活向人顯現四十天,你不相信我的靈會常常施恩于你們嗎?在這之後,彼得才稍得安慰,但總覺着美中不足。所以在耶穌復活以後第一次公開向他顯現,但為了不使彼得的觀念繼續存留,耶穌將彼得給他的豐盛的飯菜拒絶了,而是在轉眼之間消失,此時彼得對耶穌才加深了認識,更加愛戀主耶穌。耶穌在復活以後常常向彼得顯現,四十天升天之後,對彼得曾顯現過三次,每次顯現都是在聖靈工作即將結束,開始新的工作之時而顯現的。
彼得的一生都是以捕魚為生,更以傳道為生,在他晚年之時寫下了彼得前後書,曾給當時的非拉鐵非教會寫過幾封信,當時之人也深受他的感動。他從不以自己的資本來教訓人,而是給人合適的生命供應,在他的一生之中,始終不忘耶穌生前的教導,一直在受激勵。在他跟隨耶穌時立下心志要以死來報答主的愛,要處處效法耶穌,耶穌也答應了他,因此在他五十三歲(也就是離開耶穌二十多年之後)那一年,耶穌向他顯現,要成全他的心志,在這之後的七年中,彼得以認識自己為生,在七年後的一天被倒釘十字架,結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摘自《話在肉身顯現》
推薦閲讀:主耶穌為何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