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封锁的瞬息世态
——读张爱玲的小说《封锁》
读张爱玲的小说,宛若面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
张爱玲本人,这位手持一支慧笔的传奇女子,如同一个永远置身于俗世、
乱世之中而又不加入任何潮流的超然看客.她一路突起纷乱的滚滚红尘,偶而回眸,也总是带着温和的自嘲讽世态度和淡淡的苍凉情绪。
作为一个生于末世的没落贵族,一个从破碎家庭的恶梦里逃出的叛逆者,
一个在乱世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有流亡者,一个大胆追求幸福但婚姻生活很快崩溃的不幸者,
张达玲不得不比其他年轻女性更早地洞察出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生活真谛.
因此,建立在她个人生活之上的令人心碎的传奇,定下了她文学创作中绝少有梦幻色彩的基调。
揭开张爱玲小说“言情”的面纱,我们看到的实质是尖锐的社会问题
发生于某一时期稍微越轨最后又缩回常规的世情.
渐渐被人们正视并承认了它的社会存在性.
短篇小说《封锁》,就可以看出张爱玲对这种社会问题的深沉思考
整个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表面看来都显得漫不经心,简简单单.
这样的“封锁”状态常常出现于本世纪的任何年代以及任何都市。
作家深具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人们以为高雅的,她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俗,人们以为世俗的,
她能欣赏俗气后面扑面而来的无限风情,以及无法逃避的众生世态.
里面的翠远和宗桢就是突然相交的两条线.从彼此看不见到突然间的情投意合。
如果情投意合没有一个好下场,这四个字注定是最悲伤的四个字,四个字之后故事就消失了.
堪比"物是人非".
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不经意间奇妙的事就出现了.给人心加多了点涟漪。但奇妙的事来的快去的也快.
马上就无影无踪了.其发生的意义仅是供人凭吊而已.翠远和宗桢就想给彼此的心理扔了一块小石子.
轻轻的水纹消失就马上风平浪静了。只有石头留在水里,证明有些东西还真的发生过。
最后两个人都有少许悲伤少许怀念,之后当两个人都按部就班回到本来的生活,也就对此无动于衷了。
一切好东西都像梦一样消失了.
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能给人温暖的东西,向来是能常伴在身边的东西。
文章定位:
人氣(94) | 回應(7)|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