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轉貼自:
卡提諾論壇http://ck101.com/thread-2893008-1-1.html
1. 電腦越打手越冷,問題出在血液循環上!
很多人在打電腦,尤其冬天的時候,明明手指在動來動去,可是越打手越冷,問題出在血液循環上。看似忙碌動個不停,但只有手指頭在動,手指這個地方需要更多的血流,更多的代謝循環,但血管供應不及,血流供應不夠,就會發生打電腦越久,手越冰冷的現象。
很多女生,冬天會冷到手指頭就是僵著,所以就看到有些女生打電腦是戴露出手指的手套。其實她們更需要的是身上保溫要顧好,或者上半身得做些運動,有時候打一段時間後,做一些比較近端的手腕、手肘、甚至肩頸運動,這樣補給線的血液循環好了,血管擴張慢慢延伸到手指上來,手就不會像冰棒似的又冰又僵了。
2. 電子產品越做「輕薄短小」,卻不符合人體工學!
人體工學,是指在做動作姿勢的時候,能和解剖學的人體生理構造,儘量能夠舒適吻合,讓身體結構減少負擔或者傷害,這便是我們所謂「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
但是眼下各種3C產品趨勢,越做越講究「輕薄短小」,從使用角度來講,基本上不用負擔太多產品的重量固然是好,但若以人體工學角度來看,未必!
因為輕薄短小,拿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手、加上一直在按來點去、滑不停的手指,都是懸空的,這一懸空,手腕、手肘、肩膀都會出問題!因為沒有支撐,所以變成肌肉要用更多的力量,承受的更多的負荷,簡訊指、板機指、網球肘,就會不請自來。
低頭族一直往下瞧,可憐了脖子受虐,我們這顆頭到底多重?眾說紛紜,但是一般以成年人來講,是3到5公斤跑不掉,低頭族的這個姿勢,長時間下來頸部的負擔就會很大,而且不止是拉到頸部的肌肉,連肩頸部的肌肉都會傷到。
3. 電腦族常做的三種錯誤姿勢,害你全身痠痛
一、猿人症候群
明顯症狀:頭往前傾、下巴前伸、肩膀高聳;忙著打字或移動滑鼠到混然忘我。
改善處方:把下巴收回來,避免駝背彎著身體,讓頸椎受力不正常,造成小面關節壓迫過度,及頸後肌肉群的緊張僵硬,會讓痠痛上下延伸,形成廣泛性疼痛。
二、卡卡症候群
明顯症狀:頭離的螢幕遠遠的、手伸得長長的、手肘撐很直又沒有支撐、肩膀使勁前傾。
改善處方:手肘、前臂要有支撐,讓肩膀可以放鬆,並將身體改正,不要扭著腰。
三、毛毛蟲症候群
明顯症狀:委屈身體去適應場地、遷就環境,隨便只要或窩或縮,就像是毛毛蟲般,身體總是捲曲窩著。隨時全身很多部位都處在緊繃狀態下撐在那裡。
改善處方:要讓脊椎肢體獲得舒展,太狹窄的空間不適合長期間使用3C,尤其是大腿和胸腹間不要靠得太近。
如果工作需要,得長時間和電腦打交道,建議選擇一把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很重要,除了材質要透氣、好清理,可以依照「頭有枕、肘有撐、背有靠、腳有踏」 的原則來做選擇,便能讓全身肌肉在比較放鬆的狀態下,久坐之後比較不會筋疲力盡。
頭有枕
如果座椅子能有頭枕最好,因為頭有枕的話,脖子就可以放鬆,頭要是懸空的,脖子就不太能夠放鬆。
肘有撐
在打電腦在做事情的時候,坐椅有扶手,或是前臂能平放桌面,讓手肘有支撐,肩膀就可以放鬆,要是手肘懸空,肩膀就要用力硬撐在那裡。
背有靠
坐著時,椅子有背靠,或貼近椅背,能有托住腰椎的自然弧度,讓腰椎得到支撐不懸空,腹部腰部肌肉就可以比較放鬆。
腳有踏
腳能平踏地面上,或有小凳子可以墊腳,大腿就不會有壓迫感,對骨盆來說也比較好。
在這樣四平八穩的狀態之下,全身的肌肉、骨骼系統,可以處在較放鬆與安穩的狀態下,不會額外使力去支撐被懸空了的肢體部位。
4. 肩頸部問題,第一要學會放鬆
上班族一忙起來,坐在電腦前兩三個小時埋頭苦幹,是常有的事;線上遊戲一旦廝殺起來,幾小時停不下來也不奇怪。如果疲勞不斷累積,造成肩頸急性發炎,患者常痛到要用手扶著進診間求醫。
一般過度使用3C產品,最容易撐到痠痛受不了的其實是肩頸部,會跟落枕有一定關連性。落枕基本上是肌肉的僵直收縮,要是肌肉長期處在一個緊繃狀態下,血液循環變得比較差,軟組織的延展性跟著比較差,有時候做一個大一點的動作,就覺得又扭到拉傷了。
針對肩頸部問題,第一要學會放鬆,肌肉放鬆就不容易緊繃,有時候做做按摩,讓血液循環好一點,或者做熱敷、做運動、平常多伸展肢體,拉拉筋,讓延展性好一點、靈活度好一點,這樣比較不容易累積出常常落枕、肩頸僵硬、很緊繃、很痠痛。
引用來源:良醫健康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