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9 14:58:18 | 人氣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器捐家屬≠精神病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器捐家屬≠精神病患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秘書長 吳英萊 首頁> 協會會刊> 57期> 01頁- 器捐家屬≠精神病患   任何驟失親人者都是創傷症候的高危險群!需要社工陪伴,或醫院端給予一些心裡諮詢~對於捐贈家屬,我們是否可用更細緻關愛的心,陪他們走過這段生命的交叉點…… 日前連續幾位家屬打電話給我, “我是器捐家屬不是精神病患…” “座談會後心裡很不舒服,讓我更想兒子。” “說不出的感受,有點受傷的感覺,以後再也不參加了。” 原來這是家屬們參加了一場座談會後的心聲。很納悶!好好的一個活動,怎會如此的怨聲載道?這單位想關懷家屬是明明可見的呀!聽完整個陳述後才恍然大悟。單位有心是當受到肯定,希望家屬們能看到這份心意。只是主辦單位是否也能以同理心去感受家屬的感覺?活動安排前是否先思考到家屬常面對的情況與需要?才可能帶來幫助,避免二度傷害。   這些年常碰到不少關注或批判家屬的人,當聽到致力於器捐宣導人士輕蔑的口吻“哪家不死人?為什麼家屬卻需要關懷輔導?”詫異這話語的出處!所幸想為器捐、為家屬付上心力的醫護人員不少,總是用盡方法欲了解家屬的心路歷程,除了想支持在生命抉擇上辛苦掙扎的族群外,更希望這些對家屬的了解能在臨床勸募工作上,扮演好起死回生的重要橋樑角色。   與家屬相處時的忐忑不知如何是好,一直是許多醫護人員的惶恐,言語的過與不及都擔心帶來另一重的傷害。器捐家屬的情緒與反應,總在醫院端不斷上演,社工的用心無法得著正面的回應,家屬也難得著尊重與安慰,似乎是兩條無法交集的平行線,讓家屬與醫療間橫梗著誤解與猜忌的鴻溝。就像這回主辦單位好意安排的座談,卻讓家屬因著分享的內容,反而有被定罪的污名化感覺,這緊張隨時會引爆的點,該如何讓政府相關單位了解呢?家屬好想大聲疾呼:我們不是精神病患!我們只想多了解器捐流程,有天能再多為器捐效力!   家屬真的不是精神患者,只是現實環境中,器官捐贈的常識不普及,無法被社會大眾了解這份不容易的捨己之愛,他們是受到漠視的弱勢族群。只是簡單的想遺『愛』人間,因捐贈者的捨己付出,讓更多岌岌可危等待器官者及其家庭有多些歡笑與幸福,理由就是這麼簡單呀!多人歡笑多家幸福後,誰會去注意到家屬在捐贈之後,真正要面對的難處才要開始,這份煎熬不亞於決定器捐時的痛苦,這是抉擇當下始料未及的走向。政府及相關單位能了解這些痛苦?醫療朋友們可清楚家屬的難處?受贈朋友們在幸福的氛圍下,更難去感受這份來自社會的異樣眼光與批判,所帶來排山倒海的壓力與痛苦吧!   有人就要問了,“捐贈器官是家屬自己的決定,死亡又不是醫院或政府造成,家屬不該有情緒反彈,不該有悲傷反應。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為什麼家屬這麼不可愛,一再的將情緒反應拋出,既知如此,乾脆不要捐好了。”這些的質疑,來自四面八方的眼光或批判,誰願意站在捐贈家屬的角度,思索真正形成這些殘酷窘境的原因?若民眾的器捐教育足夠,若家屬的器捐常識充足,若家屬的關懷支持得宜,又哪會有這許多重重枷鎖的覆蓋,卻得讓家屬獨自去承擔面對,情緒的造成是其來有自呀! ※家屬的悲傷來源為何?  因為捐贈者的死亡?  亦或是來自器官捐贈?   這是好多人的疑問,器捐家屬悲傷的主要來源當然是死亡。在生死教育缺乏的台灣社會,面對死亡,鮮少人能欣然接受。而捐贈者多半因意外而驟逝,許多沒有交代的話語、很多未完成的責任,家屬被迫得接受這突如其來沒預警的告別方式。如同一般的死亡,得面對喪親的悲傷與哀慟,直到肯認命的接受現實。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做器捐家屬,除了要調適死亡的失落外,還得面對捐贈後的種種社會壓力。協會曾對家屬作過問卷,61%的家屬對器捐不認識,只因為愛,只是想擦去其他家庭的淚水,就毅然決然的做下遺愛人間的決定。捐贈後才開始面臨真正的問題,面對多數不了解器捐的親朋好友,生活上或職場裡對器捐誤解的社會大眾。受訪者還是願意踏入協會接受輔導的家屬,更多是躲在角落不敢踏出暗自啜泣的捐贈家屬呢!   當家屬第一次受到質疑,當他們對“家人是否活得很好”的受贈者掛念時,當聽到輿論紛紛“捐贈眼角膜會找不到回家的路?”“若當時沒簽同意書是否會被救回”……許多的迷思與疑惑,都會因這些問話再被挑起,死亡陰影正努力想褪去中,卻又被一波波無情的輿論給捲進更黑更深的漩渦裡。到底悲傷的源頭是死亡還是器捐?糾葛不清的心結怕家屬自己都無法釐清。尋求曾協助生命延續的社工的幫助與肯定,是家屬踏出器捐迷思、想跨越哀傷的第一步路。   然而再次走入醫院是得鼓足勇氣,卻因為社工的忙碌,得著的回應多半是冷漠,甚至不耐煩的惡言相向,讓思念親人的哀傷更加劇。既是『遺愛』人間怎會讓人如此『遺憾』?長期無法解開的器捐疑雲,情緒自然外顯於每次的接觸中,讓雙方的關係更為緊張,有些在長期異樣眼光迫害下精神也真出了狀況。家屬的情緒反彈是其來有自,只是誰願意放些心思在這些為社會付出的器捐家屬上呢?宣導再好也難強過用行動呈現器捐溫馨,卻被定罪為精神病患的家屬呀!   若相關單位與醫院在捐贈當下就注意家屬將面對的難處,預先給予適度的悲傷輔導,讓他們認識器官捐贈,堅定其抉擇當下的心志,又怎會有情緒反應,怎會在這些不足的傷害後,再給予其精神壓力情緒管理用藥安全的課程,讓家屬二度受傷?未雨綢繆人性化的悲傷輔導,不僅能讓家屬的哀傷因著生命重生得著安慰,也讓器捐宣導多了更多身體力行的生力軍。 ※ 醫療人員當如何面對家屬的情緒反應? 主動以不具名卡片告知受贈者的平安   受贈者健康平安的表白,讓家屬安慰是立時性的產生,生命再現的奇妙能讓家屬情緒平撫。 年度的感恩追思會   感恩會除了看到醫院端的用心,能一起緬懷捐贈者懿行,也能看到受贈者美好生命的延續,證明他們仍然活著,並透過追思會將器捐溫馨推動出去。 正視器捐家屬的情緒反應   當家屬有情緒反應,社工若能適時介入,或轉介相關單位,堅定其捐贈心志,引導家屬看到器捐之愛帶來的生命力道,不僅能帶其走出哀傷,甚至能成為器捐宣導的最佳志工。   器捐家屬是個有情有義又充滿愛的族群,不僅願意協助親人遺愛人間讓生命延續,更能帶給周遭溫馨與愛的動力,牽動整個社會的善良風俗,讓器捐的推動有更多的溫暖與真實的生命互動。從健保體制來看,器官移植更能省卻龐大的醫療費用,而家屬不捨下的抉擇絕對是一大關鍵。從感恩的回饋來看,政府及醫療單位對家屬關懷或悲傷輔導上,應更審慎評估並執行。   社會的祥和與溫馨,是需要全體大眾一起來維繫。請相信器官捐贈者的家屬們絕不是精神病患,更不喜歡被污名化,他們只是有口難言。心中滿溢的愛,只想把更多更溫暖的愛澆灌在社會的角落,讓人世間能少些眼淚,讓一些家庭能多些圓滿,讓世人能多些歡笑。這是卑微的器捐家屬們小小的心願,但願能讓願意關注器捐的您們真能用點心也看得到。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 版權所有c 引用請務必註明作者及原始出處 複製或轉載請洽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取得授權 文章 相片 轉自~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首頁> 協會會刊> 57期> 01頁- 器捐家屬≠精神病患 ~全國最大聯播網~ 慎選 紅茶冰 加盟連鎖 y好x古早味紅茶冰~1000CC超級重量杯台中振興店資訊網 【y好x古早味紅茶冰~全國最大資訊網】

台長: x好嬸古早味紅茶冰~慎選 紅茶冰
人氣(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活體肝臟移植/口腔癌/器捐/家屬部落恪 |
此分類下一篇:鄭隆賓 理事長的話
此分類上一篇:鄭隆賓 靠跑步紓壓 每天10公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