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27 16:46:00| 人氣3,3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印度核死丘事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印度河文明考古發現與史前核大戰

二十億年前的核反應爐

印度太古時代核戰的核彈原料可能是在台灣的北投開採

古代核戰

 

 

1945年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震憾了世界,第一次讓全人類認識到核子反應的威力。

死丘事件

● 死丘事件是發生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印度河中央島嶼一座遠古城市摩亨佐達羅城(位於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縣境內)在瞬間毀滅的事件。本城原本是個高度文明的城市,但整個城都一齊突然毀滅。考古學家又發現,那裡有曾經發生過猛烈爆炸,而且在那些屍骨裡,還發現有和廣島與長崎核爆相同的輻射含量。


這個地方,是在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巴納爾發現,由於整個城都是骷髏骨,所以叫做「死丘」,亦有人叫「核死丘」。此事件與1908年俄羅斯的通古斯大爆炸及1626年5月30日北京的王恭廠大爆炸並稱為世界三大自然之謎。


● 古城為甚麼會突然滅絕?其真兇又是誰?一系列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至今仍未找到一個圓滿的解釋。


在古城發掘中,人們發現了許多人體骨架,從其擺放姿勢來看,有人正沿街散步,有人正在家休息。災難是突然降臨的,幾乎在同一時刻,全城4、5萬人全部死於來歷不明的橫禍,一座繁華發達的城市頃刻之間變成廢墟。
在眾多的假說中,一個引人注目的假說就是核武器毀滅了摩亨佐達羅城。因為科學家在那裏發現了大量玻璃化的石頭樣本,而這些樣本是經過瞬間高溫融化之後形成的。一位科學家寫到:「我們之所以認為這是原子爆炸的結果,是因為在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階段,所唯一知道能讓其在瞬間發生熱波和衝擊波的爆炸物只有核武器」


考古-哈拉巴、摩亨佐達羅(兩座古城)

● 從19世紀開始,人們在印度河畔的旁遮普省一帶,發現了一個東西長1600公里、南北長1400公里屬同一文明的大量遺址,其涵蓋範圍之廣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所謂的印度河文明。 


其中最著名的是兩座古城遺址,即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據最保守的估計,這兩座古城距今最少有5000多年的歷史,但在印度的早期歷史中沒有這兩座古城的記載,所以更多的人認為,它們的歷史也許比猜想的還要古老得多。在城市建築的挖掘中,考古學家根本找不到神殿和宮殿,這與世界上目前所挖掘的古城遺址都不相同,似乎這些城市根本沒有統治者和貧富分化,摩亨佐達羅城的居民住宅建築更證實了這點,所有住房都是由磚本建成,從格局規模來看基本差不多,摩亨佐達羅城的衛生設施令考古學家吃驚不已,其完善的程度即使如今的現代化城市也未必能達到。每一家都有一個從樓上傾倒垃圾的通道,設在二樓的廁所也有一條專門的管道通入地下排水系統,然後經過一個沉澱槽流入排水系統。這套地下排水系統密如蛛網,完全可以和巴黎的地下排水工程相媲美。考古學家在哈拉巴城出土了大量印章,上面刻有奇怪的文字,與印度發現的任何一種文字都不相同,目前還沒有人能夠解讀這些文字。 


更奇怪的是,考古學家通過對這裡發現的人體骨骼鑑定斷言:這裡發現的人種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這種人混和了世界諸多人種的要素。在摩亨佐達羅城裡出土了大量遺骨,有的在街道上,更多的人在居室裡。在一個比較大的廢墟里發現了成排倒地死去的人們,有些遺體有雙手蓋住臉,好像在保護自己,又好像看見了什麼害怕的事情。可以肯定,所有的人都是在突然狀態下死去的。這座古城當時一定發生了件很巨大的異常事變,是什麼呢?印度的考古學家卡哈對出土的人骨進行了詳細的化學分析後說'我在9具白骨中發現均有高溫加熱的痕跡。 '這說明古城的居民死亡與突然出現的高溫有關。 


人們在摩亨佐達羅還發現在許多坍塌的建築物上有承受過某種高溫的痕跡,人們甚至發現一些'玻璃建築'---托立提尼物質。這種物質的形成是由於瞬間高溫溶化了物體表面然後又迅速冷卻造成的。至今人們只在熱核武器爆炸現場發現過這些人為的物質。一切證據都在說明:這裡曾發生過熱核爆。


● 距今四五00年前,蘭卡是在印度河流域古代繁榮的文明中心都市,一位考古學家命名為摩亨佐達羅,當地人仍稱它為蘭卡。這個古代印度超文明都市摩亨佐達羅,現在於屬於巴基斯坦。這個都市卻在三五00年前突然變成一片死寂。很久之前,在荒涼的印度平原上,而又被人突然地被發現這個完整無缺的都市文明存在。一處直徑四百公尺的黑色石質的廣場,在石頭上發現了綠色的反射光,非常堅硬但卻非常輕。這些綠色光澤的黑石,很明顯可看出那是「托立尼提物質」,即是在砂漠中的砂就因核子爆炸的高熱而熔化、凝固成玻璃狀物質。因此摩亨齊達羅中到處散堆著托立尼提物質,這一片黑石廣場,在當地人口中稱做「玻璃城」。這一大片荒無的地表寸草不生鳥獸絕跡,可能是昔日太古時代核子大戰的戰場。


印度史詩

● 拉馬亞那(Ramayana 羅摩衍那)
這本書應意譯為「拉馬王的傳記」,其中有四萬八千行,此書比《摩訶波羅多》還要早二百年。

《拉馬亞那》的敘事詩中描寫了幾十萬大軍瞬間被化為灰燼的情景,詩中說當時這些軍隊是在“蘭卡”被毀滅的,而“蘭卡”正是印度人對摩亨佐達羅古城的稱呼,這更加證明摩亨佐達羅是被毀於一場大爆炸之中。


● 摩訶波羅多
摩訶波羅多是印度「神話」的一部敘事詩,內容有二十萬行,乃世界首屈一指的長篇文章,它本是口頌的,在紀元前數世紀始用文字記錄不來。寫著「波羅多族戰爭故事的大史詩」。其含意據學院派解釋為「紀元前十世紀的人類大戰」,經過久遠的歷史,代代傳了下來的記載。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意譯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后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鬥爭,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寫成於公元前一五○○年,距今約有三千五百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二千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距今約五千多年前了。

書中的第一次戰爭是這樣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類似飛機的飛行器)內降落在水中,發射了阿格尼亞(可能類似火箭武器),它噴著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剎那間,潘達瓦人的上空黑了下來,接著,狂風大作,烏雲滾滾,向上翻騰,沙石不斷從空中打來。」「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大片的地段內,動物倒斃,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幹。」


第二次戰爭描寫更令人毛骨悚然,膽顫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宇宙的力量,其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柱滾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髮和指甲脫落了,陶瓷器碎裂(陶瓷器是可以抵受極高溫的器皿。),盤旋的鳥在天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慘狀,現代人會立刻聯想到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威力。在原子彈還沒有產生的年代,許多學者一直認為此書中的那些悲慘的描寫是「帶詩意的誇張」。可是到了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之後,他們才恍然大悟,這些描寫就似原子彈爆炸目擊記一樣準確。
後來考古學家在發生上述戰爭的恒河上游發現了眾多的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中大塊大塊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溶化,最低需要1800度。一般的大火都達不到這個溫度。只有原子彈的核爆炸才能達到。


摩訶婆羅多的詩歌裏,有一些描述得栩栩如生的章節,似乎是親眼所見的核子經驗。下面摘錄的一段文字,描寫距我們的核子世紀數千年之前的一場古代大戰,在我們看來竟是這樣熟悉,令人有點毛骨悚然。一種攻擊敵兵的特殊武器,它的描述如下: ”單獨一顆彈丸就裝滿了宇宙間全部的毀滅力。一柱熾熱的煙霧火燄,像一萬個太陽那般明亮,熠熠衝天而起...它是一種無人知曉的武器,是鋼鐵的雷霆,死神的信使,它使雷希利和安達卡整個種族化為灰燼...他們的肢體燒得面目全非,只有頭髮和指甲掉在一邊,陶器無故地崩碎,飛鳥的羽毛也變成慘白,天黑以後,所有的農作物受到到侵襲...為了逃避這大火,士兵們都跳進河水裏,一面洗身一面清洗他們的裝備...。”


這種武器或炸彈的大炮尺寸也有記載: ”...死神之箭的致命箭矢。它的尺寸是三腕尺又六尺。它賦有千眼怪物因德拉的雷擊那樣力量,能毀滅一切生物。”   
還有一節描述兩具飛彈在空中撞擊的文字: ”...兩具武器在半空中撞在一起。地面上所有山嶽,海洋和森林都開始震動,所有動物都被武器爆出的高熱嚴重地燒傷了。天空燃燒起來,地平線上的十個點也充滿煙霧...”


世界各地關於史前核大戰的證據

● 在伊拉克幼發拉底河谷地亦發現過類似核死丘的遺迹,而這個遺迹估計有8000年前之久,考古學家在這個遺迹裡面找到熔合玻璃,這些熔合玻璃是一定要在超過二千度高溫之下才可以形成,自然界很少有製造到這種高溫的現象,只有原子彈爆炸才可以做到。而在美國核試爆場裡就找到一樣的熔合玻璃。


●不僅如此,實際上也已看到核子戰爭所留下的痕跡。例如在以色列、伊拉克、撒哈拉、戈壁等沙漠,都發現有因高溫而玻璃化的地層。在土耳其的卡巴德奇亞遺跡,及阿爾及利亞的塔里遺跡中,均發現有高溫破壞而形成的奇石群。


● 秘魯發現了一座石壁上的岩石呈現玻璃化狀,這需要極高的溫度才能造成,而這座古壁附近沒有任何隕石坑,可以肯定不是隕石所造成的。在小亞細亞挖掘古代西提特人的首都哈特薩城時,經過考古判斷,整個城市是因原因不明的非常高的高溫而毀滅的。用考古學家比提爾的話說'無論這座城市中貯藏了多少可燃性物質,一般的火災都絕對不可能造成這樣的高溫。石頭燒結了,裂成了碎塊,城裡沒有一座房子。在古巴比倫王國的地方,有一座至今仍有46米高的古塔廢墟,許多考古學家認為這就是古文獻所記載的雄偉的巴比倫塔。這座塔上也有人工造成的高溫痕跡。一位研究者這樣寫道:[不僅燒紅了數百塊磚,還熔化了它們,全部塔的骨架和整個泥牆也被燒焦。 ]1928年,有兩位德國礦工在巴西發現了一座烏黑光滑的玻璃山,是典型的托立提尼物質。科學家們認為,能在瞬間形成這麼高的溫度,在地球上也只有熱核武器的爆炸有此能力。


● 在德肯原始森林裡,人們也發現了更多的焦地廢墟。廢墟的城牆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築物內的石製家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倫、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上都發現了此類的廢墟。廢墟中的「玻璃石」都與今天的核試驗場的「玻璃石」一模一樣。
這些廢墟的發現,物理學家弗里德里克.索迪認為:「我相信人類曾有過若干次文明。人類存在時已熟悉原子能,但由於誤用,使他們遭到了毀滅」。


二十億年前的核子反應爐

這個“原子能反應爐”是發現在非洲西部的加篷共和國一個叫奧克洛(Oklo)的地方,這個國家它的科技比較落後,但老天爺是公平的,雖然科技落後,但是他們生產鈾礦,也就是“原子核反應爐”所需要的原料。


一九七二年法國有一家工廠從加蓬共和國進口鈾礦石,他們發現,這批進口鈾礦石已被提煉過利用過了。


因為這批鈾礦石的含鈾量相當低,鈾礦石的一般含鈾量為0.72%,而奧克洛鈾礦石的含鈾量卻不足0.3%,和我們現有的核反應爐的廢料幾乎相同。他們覺得相當的奇怪,加篷共和國科技這麼落後,而這些鈾礦石又是剛開採出來的,怎麼會被提煉過呢?


法國政府宣布了這一發現,派出科技人員去考察,並吸引了世界上各國的科學家們來到奧克洛進行考察,考察的結果震驚了世界,於一九七五年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一個會議上公布。研究的結果表示這是一個超大型的、天然的核子反應爐,核反應爐綿延數公里,由六個區域約500噸鈾礦石構成,輸出功率估計為100億瓩。這個反應爐保存完整,結構佈局非常合理,運轉時間長達五十萬年之久。


這個「天然的核子反應爐」實際上是一個謎,因為科學家最後發現這整座山就是原料。我們知道,實際上核反應所需要的原料是很少的,比如原子彈,一架飛機就可以運走,炸彈裡面真正核原料的部分是很少的。核子反應爐也是一樣,原料成分很少。它的構造就像一個井,原料放在底下。現在的原子能發電站或者核子反應爐,都是很龐大的系統,裡面有計算機控制的系統,還有冷卻系統。


那麼像這麼小的一點點燃料,就需要這麼多的設備,這麼多人去維持運轉。而奧克洛這麼大的一座礦山,它運轉了五十萬年,究竟是什麼樣的技術能夠使它安全地運轉?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理解的問題。研究文章普遍認為,按照地形來看,當時的礦山附近可能有水的痕跡。而水會吸收中子,也就是說水會滲透到這個礦裡面起到維持安全運作的作用。但是仔細想想,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為原子彈不用多少核原料就能使它產生大爆炸,而這個礦山裡只要一個小地方,水滲進去不均勻的話,就會引發一場核爆炸,整個礦山就不會存在了。


這麼大一座礦山的核廢料處理也是相當驚人的工程,稍有閃失,將造成周圍生態環境大面積的傷害。而科學家在核廢料處理這方面研究又發現一個現象,這座礦山是座落在一個象拋物面的岩石上面,這岩石的厚度剛好正能夠擋住這核廢料滲入,所以如此巨的大一個礦山實際上對周圍地下水影響不是很大。


學術上討論此題目的文獻標題幾乎都是「天然核子反應爐」或「自然核子反應爐」,並將它寫進了教科書,內容多數談反應的機制是什麼,而對於「為什麼是天然的?」「從什麼地方證明它是天然的?」卻沒有人提過。因為根據達爾文進化論的說法二十億年前根本不可能有人存在,在這種邏輯下,這個核子反應爐也就自然地被冠上「天然」兩個字了。


實際上,「天然」兩個字是受到爭議的,有很多大膽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遺跡。也就是說,二十億年前,在今天我們叫做奧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著高度發達的文明,遠遠超過今天人類的文明。
我們知道在現階段人類對於原子技術的掌握也不過是這幾十年的時間,這樣的一個發現說明了在二十億年前很可能已存在著一個具有超越現代科技的文明,並且利用核反應的技術非常進步。如果這個假設成立,令人疑惑的是,一個具有先進科技的人類文明為什麼無法將這些科技留傳下來,反而是無端的消失?這是耐人深思的

台長: 呂光浯
人氣(3,3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神秘不解之迷 |
此分類上一篇:千年古井見錢眼開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