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人物: 柏野正次郎 鄧雨賢 純純 愛愛 李臨秋 周添旺等
選擇歌曲: 桃花泣血記
由柏野正次郎創立的公司,據說他是一位在衡陽路經營唱片行(日蓄?)的日本人收養的孩子。童年經常在大稻埕玩樂,因此廣泛接觸台灣人民的生活圈,甚至於會說台語。 他一見到桃花泣血記這首歌曲,由"永樂座"(一家劇場,據說外觀就像小型的臺北市中山堂,位置在永樂市場旁邊)的辯士詹天馬等人,加以行銷而大為成功。
天馬師的新點子是為上映的電影(當時電影多是默片,所以需要辯士一邊口白表演,一邊講解劇情),為這部電影配上宣傳歌曲----桃花泣血記,並利用電影的"本事"傳單,把這首歌單大量發送給民眾,結果歌紅了,電影也賣的不錯。
柏野正次郎雖然是一位玩家等級的日本人,因為經常接觸台灣庶民文化和社會,卻也有敏銳的商業腦筋。於是靈光一閃,將這首歌收入正要發行的唱片之中。結果,唱片果然也是狂銷長紅,受到普羅大眾的喜愛,從此開啟了臺灣流行歌曲的商機。
然而,有些資料將這首1932-3年發行的"桃花泣血記",作為是臺灣流行歌謠的濫觴。我個人考證卻是錯誤的,比較嚴謹的說法,這首歌頂多可以稱得上是"首度登上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之類的說法。因為,更早在1929年,就有一家改良鷹牌唱片公司,已經發行了"烏貓行進曲"(烏貓在台灣閩南語意指時髦女性)
,據說該曲描述台灣新時代女性的所思所想云云。從這個敘述顯然也很有點女性主義的味道。不知道這和後來陳君玉填詞的"跳舞時代",(http://www.youtube.com/watch?v=WWOEX4rE6u0)有沒有異曲同工之妙?
- 第二站 李臨秋故居 大稻埕公園內紀念銅像 霞海城隍廟的月老
重要人物: 李臨秋
選擇歌曲: 望春風 一個紅蛋 對花
李臨秋由於喜愛閱讀,反應又快,於是由茶童變成填詞家。想必他從'歌仔戲"'七字仔'詞曲調的欣賞過程中獲益良多。另外,附近的霞海城隍廟中的月老,一直受到本地和日籍旅客的喜愛。我在收聽蟲膠唱片中,發現望春風的歌詞中,有一句:"月娘笑我憨大呆",在原始版本卻是寫成'月老笑我憨大呆',於是我大膽假設,李臨秋其實是從霞海城隍廟中的月老崇拜,這樣的庶民生活經驗中激發出的靈感,寫下這段男女相思相戀的情愫,另外一個佐證就是: 月老在傳說中,是掌管男女愛情的神祇,這和歌詞描寫的男女情感主題似乎更為貼切。
當然,欣賞歌曲的過程中,不要忽略了這些優美、典雅的作品,可都是大學長----鄧雨賢的作品.以下僅以兩個版本來欣賞,這位台灣歌謠作曲家的美好音樂:"對花" :
李靜美 詹宏達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XYuPad9J6M
日本那個年代的國民歌后:三原純子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OFxf21oBcE
重要人物: 30年代歌手:純純 愛愛 林氏好 後期亞洲唱片時代歌手 藍茜(伊能靜的媽媽)
選擇歌曲: 跳舞時代 四季紅 滿面春風
純純是臺灣流行歌曲,就是那個1930年代的"跳舞時代"最有名的歌手,根據她的搭擋----愛愛的描述:她的咖啡廳開在圓環過來,沿著重慶北路約5-6家的位置。幾張簡單的桌子,所有的牆面、桌椅、窗紗都是白色。從這些形容想像起來,應該蠻有格調的一家咖啡店。
和純純有關的一段愛情故事是這樣;曾經有一個愛上她的大學生,已經論及婚嫁了。命運卻總是捉弄人的,由於那個年代的門戶之見觀念很深,大學生的家人極力反對他去娶一個"唱歌的",在家人的強迫之下,將這個大學生休學帶回去了高雄,不讓這位大學生有機會再接觸到純純。現今時代,歌星地位已經大為提升,大學生的地位已經大為下降;如果現在哪位大學生能取到蔡10,不知道要高興快樂到什麼程度。^^
後來,純純據說是賭氣嫁給了"風度翩翩"----總是穿著白色西裝,卻喜歡到處遊蕩玩樂的"playboy"日本人----白鳥先生。然而命運的捉弄,更是殘酷的。白鳥先生得到肺結核去世,純純因為照顧他,也被傳染,不久也過往去世。純純對於愛情的態度是執著的,能和所愛的人在人生的盡頭都不離不棄,也算是一種幸福吧?....說到這裡,純純不是和她唱紅那首歌:"桃花泣血記"(http://www.youtube.com/watch?v=qoI57yqOLsw)的女主角----琳姑命運很相似嗎?對照歌詞尤其顯得諷刺:「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階級束縛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
關於蟲膠唱片中的音質,我一直有個疑問;乍聽之下的聲音有點拔尖,甚至於走音的感覺,會是轉速不對嗎?或是錄音技術不佳?收音音頻在中音部分沒有辦法表現? 這些專業的錄音技術問題,我也無法找到答案 ? 不過我猜想,也有可能是這些歌手的發音部位問題;因為早期台灣歌手都是歌仔戲出身,唱慣了歌仔戲,所以比較習慣鼻腔喉嚨共鳴的唱法。而作曲家鄧雨賢和這些歌手,在唱所謂的"鐵鎚譜"(就是五線譜,因為音符看起來像鐵槌,所以五線譜用台語的說法稱之為鐵槌譜。30年代那時候的歌仔戲出身樂師,應該習慣所謂的"工尺譜"吧) 不知道當時的作曲者和歌手關係如何? 會嚴格要求嗎? 也有可能是緊張,因為歌手必須到日本東京的錄音室去灌錄唱片,會不會是環境讓人不自在? 讓歌手緊張.....@@
故事說到這裡,無意中看到一則消息:臺灣第一張復刻版的古老唱片也發行了,臺北市文化局出版了:絕世美聲---林氏好....希望這些冷門的文化東西,也能和現代生活有些活生生的連結
- 第四站 大稻埕 天馬茶房 (已消失) 永樂座 (已消失) 江山樓 (已消失)
重要人物: 詹天馬 鄧雨賢
選擇歌曲: 碎心花 大稻埕行進曲
天馬茶房在南京西路,這裡的街景,沿著延平北路、迪化街、歸綏街、寧夏路、保安路有許多外觀有洗石子裝飾的日式建築。我再度回想起,鄧雨賢他所創作的第一首錄製歌曲:"大稻埕行進曲",歌詞中描寫了江山樓、咖啡、爵士音樂等等,將當時的大稻埕描寫的充滿了新時代的氛圍。創作桃花泣血記的著名辯士----詹天馬,開的天馬茶房也在此區。
天馬茶房另一個有關的故事是:228事件的衝突原點就在這裡.......所以,我選擇鄧雨賢另一首----碎心花,作為這個時代的終結。故事的最後,大學長----鄧雨賢也在1944年於新竹芎林公學校因病過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K4typA9Io
11930年代才是第一次的臺灣民歌運動,唱出自己的風格與特色。鄧雨賢曾說:「……站在藝術家的立場,對今日台灣社會有什麼抱負或要求?關於這一點,我是一位音樂工作者,知道的不多,只是每天不斷的努力研究,平常總覺得,不但是音樂家,我想,畫家、文學家也一樣,認為藝術只是他們這些研究者的獨佔品,是和大眾游離的東西,自己高高在上,有輕視一般大眾之嫌。……如果可能,藝術家應該和大眾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完成他本來的使命。幸而我和唱片公司有關係,有較多的機會去接近大眾;我能不客氣的說:現在的台灣藝術已經成為一部份白領階級的娛樂機關,實在需要改進和大眾一同鑑賞藝術的態度。」-------(引自陳君玉:對於新文明與開放的期待);
2我另外想到,編曲者和原創作者之間的關係會是如何?這些編曲者,是日本人嗎?抑或是 編曲者其實還是作曲者本人呢?因為這關係到了音樂原創性的問題?有些台灣歌曲的副歌部分比主旋律好聽,有些台灣歌謠的副歌甚至於就是"太湖船"的間奏,這寫關係到台灣文化、中國文化、日本文化,現代流行音樂文化之間的互動與交融。
3. ------歌詞中的階級主義,女性主義。
4.商品化與社會關懷以及布爾喬亞意識。
5.從人的角度去理解歌謠中的憂愁、歡樂、情感,從歌詞和曲調去理解文學與藝術純粹形式的美,而不是從政治的角度,政治通常只會是一種汙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