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大師李泰祥「美麗的錯誤」音樂劇,串聯李泰祥二十九首經典作品,演繹李泰祥的一生與藝術價值,向這位已故的音樂大師致敬。第三度搬演「美麗的錯誤」音樂劇,和前兩次不同的是,第三版音樂劇是以交響音樂會形式演出,由「三金歌王」殷正洋率領一線音樂劇演員同台演出,帶領樂迷重新認識並喜愛李泰祥的音樂。
<<<>>> 台灣第一個全盲主修鋼琴的樂手黃裕翔,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畢業。一出生雙眼罹患先天性視網膜病變。
黃裕翔是第三屆總統教育獎得主,
「史坦巴哈音樂藝術協會」獨奏和重奏雙料冠軍 「希朵夫鋼琴大賽」獨奏冠軍 黃裕翔說,「我看不到五線譜,都是憑感覺彈琴」,「我練古典音樂出身,但現在最喜歡即興創作、爵士樂,能隨著心情表達情緒,自由譜曲。」
高中他讀台中啟明學校,校長知道他有音樂才華,但國內音樂系不收盲生,特地向考試院為他爭取權益,才成為全台第一個全盲主修鋼琴的音樂學士。 「聽見星光One Night Show」,集結了許多聽障、視障、肢障的朋友,逆光飛翔主角黃裕翔也跨刀演出,在朋友的扶持下,坐上椅子,彈奏「雨夜花」。 「多打開一點心房,和不同領域的人接觸,將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
<<<>>>音樂大師李泰祥「橄欖樹下的黃金歲月
由「TAE台灣藝術家合奏團」主辦的「橄欖樹下的黃金歲月」音樂會,由總監呂景民指揮,安排歌手許景淳、林文俊演唱李泰祥的多首經典歌曲:「橄欖樹」、「你是我所有的回憶」等經典作品。
李若菱說,父親在生病的日子裏,雖然身軀被禁錮在病床上,但靈魂卻是自由的;藝術家的旅程,就算到了最後的舞台也不放棄。
李若菱說,父親教導她的態度是不妥協、完美,雖然父親離開是一種遺憾,但留給大家的作品卻是一種完美。
李泰祥去年十月底,送往慈濟醫院急診,後因甲狀腺癌導致病情惡化,住進安寧病房。
李泰祥受過扎實西方古典音樂訓練,總是從自己生長的土地去尋找靈感,更致力將古典音樂通俗化,讓更多平民擁抱與接受學院音樂。他創作的「橄欖樹」、「走在雨中」、「一條日光大道」「告別」,已成全民情歌,「告別」:
「在這燈火輝煌的夜裡…就這樣沉沉的睡去,淚流到夢裡,醒了不再想起。」
一九四一年生於台東馬蘭部落,李泰祥是阿美族原住民,從小家境貧苦,考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前身國立藝專的美術印刷科,而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當年由於家境不好,李泰祥住在倉庫,睡在書架上。新象藝術創辦人許博允說,他還記得當時李泰祥父親交給樂界大老許常惠的學費,竟然是一頭牛。
李泰祥的創作,從交響樂團的完整編制、舞劇、歌劇到小型的室內樂都有;有浪漫派、印象派的思維,也有無調性甚至電子音樂的創作;風格上最嚴肅的藝術音樂到最通俗的民歌與流行音樂都可以自由進入,毫無罣礙。
李泰祥罹患了帕金森氏症,但他沒有被擊倒,與病魔對抗了廿多年。他曾形容自己「腦子動得比身子快」。
《橄欖樹》《告別》,
李泰祥長年抵抗病魔,龐大醫藥費成為沉重負擔,但他不接受捐款,認為不該浪費社會資源,生前更決定將位在花蓮的地捐出來給政府,成立音樂博物館,持續推動音樂藝術及教育。熟悉李泰祥的朋友都表示,這就是李泰祥的作風,不但經常心懷感恩,而且受人點滴,加倍奉還。
李泰祥晚年唯一掛念的,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在家人兒女的整理下重新出版,讓自己的音樂可以持續被聽見。
<<<>>>「鄉愁」---余光中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膾炙人口,海峽兩岸在編寫教科書時,都有版本將「鄉愁」這首詩納入。
「鄉愁」詩作是余光中四十歲所寫,當時他已離開故鄉廿年。
大陸每年龐巨的春運潮,許多人想回家,火車票一票難求,也有人引「鄉愁」的架構,幽默自嘲:「鄉愁是一條長長的人龍,我在這頭,售票口在那頭…」
中山大學著名音樂家校友黃友棣抗戰時期從圖書館借出5本大辭典,期間兩度還書都因戰亂無法如願。黃友棣在輾轉多地後定居台灣,無奈將書歸還高雄市的「中山大學」。直到黃友棣去世,還書的心願也未完成。歷經69年後,這批圖書終於回到中山大學圖書館。
中山大學21日舉辦歸還儀式,這5本辭典由高雄「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轉交給中山大學。辭典雖舊,但仍毫無破損。同時收入圖書館的還有黃友棣200件的作曲真跡原件資料,均是黃友棣親自經手的手稿、製譜、校正、樂譜,其中就包括《杜鵑花》的作曲原稿。
黃友棣在辭典扉頁上題記:「1944年夏我借了此五冊,適值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奉令疏散,我還書給圖書館時,他們說已裝了箱,不肯收書。害得我把這五冊書放在包袱內,背著逃難,疏散路程由連縣、連山、八步、羅定、茂名,藏身湛江培才中學。1945年底,抗戰結束,又把此五冊提著走路返回廣州,送回中大圖書館,職員皆不肯收。他們寧願當作疏散時失掉,以免麻煩云云。」
黃友棣1912年出生於廣東高要,1930年入讀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系。1944年,黃友棣從轉移到坪石的中大圖書館借出五冊英文版的《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大辭典》。
由於戰亂,學校疏散,黃永棣多次還書未成。輾轉流離,黃友棣來到台灣,書籍隨之而至,他仍念念不忘還書一事。最後他在1998年將辭典贈交高雄中山大學圖書館典藏。他說,都是「中山大學」,勉強算是書歸原主。2010年黃永棣先生逝世,書籍始終沒有「回家」。
<<<>>>69年前,戰亂讓這套書在兩岸輾轉流離69年,終於回到當初出借的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
葛洛夫音樂辭典的「物歸原主」,見證黃友棣一生對「信」字的堅持。
大師生性灑脫,九十歲時即預立遺囑:身後不發訃聞,遺體火化後,骨灰灑在森林裡。
黃友棣曾經在高雄圓照寺安享晚年,簡樸的生活空間,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鋼琴,陪老人家創作到生命的盡頭。
<<<>>>杜鵑花~~方健鵬 詞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畔,多美麗啊!像村家的小姑娘~像村家的小姑娘
去年,村家小姑娘,走到山坡上
和情郎唱支山歌,摘枝杜鵑花插在頭髮上
今年,村家小姑娘,走向小溪畔
杜鵑花謝了又開啊!記起了戰場上的情郎
摘下一枝鮮紅的杜鵑,遙向烽火的天邊
哥哥!你打勝戰回來
我把杜鵑花插在你的胸前,不再插在自己的頭髮上 "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畔,多美麗啊!像村家的小姑娘~像村家的小姑娘
<由來>
抗戰期中,國立中山大學由廣州內遷雲南徵江,後再由雲南遷返粵北梁昌縣的坪石。當時教授任教於師範學院。該院建校於群山環繞的管阜。每當春回大地、漫山遍野,盡是鮮豔如火的杜鵑花,翠綠的陌頭楊柳,更易惹人懷舊念遠。
1940年冬,師範學院的陳維祥先生,送來一首新詩;這是文學院哲學系四年級學生方健鵬所作,(筆名蕪軍),詩句很純樸。
1941年春,省立藝專音樂科學生,無伴奏合唱,甚獲聽眾喜愛。而這也給予教授一份啟示:音樂創作,不可忘記自己民族語調。外國作品可能美麗而優秀;但絕對無法取代民國曲風的親切感。
作曲家黃友棣出生於民國元年,百年人生歲月幾乎等同民國百年經歷,從貧困、天災、戰爭、流離到晚年定居高雄圓照寺。
他一生創作近2千首歌曲,10年前就立下遺囑,創作歌曲無償留給後人使用。
在烽火連天時代,以一首節奏輕盈的《杜鵑花》撫慰苦難靈魂的作曲家黃友棣,一生致力於音樂教育和藝術歌曲創作~《杜鵑花》、《當晚霞滿天》、《望故鄉》、《農村組曲》、《遺忘》《等郎》。
黃友棣認為音樂能激勵人心,不論是在苦難或安逸的年代,他都堅持創作具有正面向上力量的作品,而不是流行的商業作品,希望幫助眾人獲得快樂的心靈生活。
黃教授生前居住的房間,8坪大的房間,桌上放的都是他之前的作品,翻開他的音樂集,百歲高齡,手寫的每個字還是相當有力,只要精神好,他就會坐在鋼琴前彈鋼琴譜曲,光2、3年的時間,就為廟方譜了2百多首曲子。
1912年1月14日:出生於廣東省高要縣
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教育系,任教於南海縣立第一中學
1939年起,任教於中山大學師範學院音樂系、香港德明中學、珠海學院
1941年:創作「杜鵑花」
2010年:病逝高雄榮總
黃教授與佛教的法緣,結得非常深厚!黃教授:「只要妳們寫詞,我就一定為妳們譜曲!」「我是圓照寺志工,我發願要當『音樂菩薩』!」
為能讓更多人感受到音樂的薰陶,教授更放棄所有音樂作品的版稅,留傳給予後人自由印行、演唱、演奏、製片、錄音、錄影乃至用為背景音樂。
教授在遺囑中叮嚀,辭世後不發訃聞,不用通知親友,骨灰撒在山上。
<<<>>>作家司馬中原
司馬中原表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大陸作家莫言曾說「20歲時就看司馬中原」,於是有朋友曾問他「你寫了一輩子的書也沒得獎,為什麼莫言寫了9本就得獎」。
司馬中原說,莫言很多書都是國家出錢翻譯成外語,但台灣的作家得自掏腰包翻譯,賣兩棟房子才只能翻100萬字的稿,一輩子寫書沒有一本翻譯出去,「外國人看不懂中文,不知道你是誰,怎麼給你獎」。
司馬中原感嘆,有些歌手「屁股一搖就住帝寶,作家寫長篇像枕頭一樣高,也賣不出1500本,賣1000本要賣3年,不如拿去擦玻璃」,台灣成了短小輕薄的社會,文而不化、化而不文。
<<<>>>詩人洛夫
讓他堅持寫下去的動力就是文學不只是寫作還能「創造」;至於讀者喜不喜歡、書會不會賺錢都是次要考慮。
<<<>>>雲門舞集新舞碼《稻禾》
惠明學校當座上賓,林懷民開場時特別為這些盲生介紹舞蹈、音樂,強調他們雖然看不到舞者表演,希望能「聽見」稻禾的聲音,盲生高興大喊「謝謝!」
林懷民表示:舞蹈不只用看的,用心聆聽也有不同體驗。
<<<>>>以104歲高壽辭世的美國一位龐大資產女繼承人,數十年來寧願捨棄紐約和加州的
豪宅,選擇住在醫院,過著與世隔絕生活,身後將財富分別留給藝術界、專聘護士和幾位親信友人。
克拉克(Huguette Clark)是銅礦、木材和鐵路事業的繼承人,1928年結婚,婚姻僅維持短暫幾年,膝下無子女。
她過著寂靜而低調的生活。」
克拉克在遺囑中,指示成立Bellosquardo基金會,推廣藝術,基金會是以她在聖巴巴拉(Santa Barbara)占地24英畝的濱海莊園為名。這座估計價值1億美元的莊園,將闢建為博物館,展示她的藝術收藏,包括雷諾瓦(Renoirs)名畫、書籍、樂器和精緻藝術品。
她未留分文給家人,遺贈約3000萬美元給長年陪伴她的護士貝利(Hadassah Peri),以及律師和會計師各50萬美元遺產
修葛特.克拉克是依照自己的意願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在維持著尊嚴並且保有個人隱私的情況下,離開人世」。
修葛特.克拉克雖然住在聘有全職護士專門照料的醫院,過著低調且與世隔絕的日子,但她閒置在全美各地的豪宅,累計價值卻相當驚人,包括加州聖巴巴拉(Santa Barbara)海邊一棟價值約一億美元的別墅,康乃狄克州新肯南(New Canaan)價值約2300萬美元的一棟農莊,以及紐約第五大道上擁有42個房間、價值一億美元的超大公寓。
這些豪宅都派有專人管理、維護,紐約的豪華公寓還放有昂貴的名畫與家具。但是,身為這些豪宅屋主的修葛特.克拉克,為了躲避外界注意,多年來以假名登記,住在紐約市某家醫院的隔離病房當中。連她的律師要找她,20年來都只能隔著門和她對談。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u200520/活在未來的廿年中
http://www.wretch.cc/blog/wu200520心靈故鄉 心靈角落 夢想花園 夢想故事
http://tw.myblog.yahoo.com/wu200620/ 喜瑪拉雅山心靈故鄉
wu200620@yahoo.com.tw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