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優人神鼓兩天一夜的「雲腳太魯閣」活動,我有幸以太魯閣義務解說員的身份全程陪同參與,以另一種方式體驗了太魯閣的美,也讓我有福氣能分別在海拔三千公尺左右的小風口及接近海平面的太魯閣閣口聆賞優人神鼓的演出,這是到太魯閣擔任義解九年以來相當特別、也讓人感動的一次執勤。
優人們「雲腳時不言語」的習慣,是我此行解說勤務最不一樣的體驗。在登頂石門山的過程中,一百多個人依序安靜地漫步在登山步道上,耳邊只有偶而呼呼吹過的風聲。因為我不需再如往常得要沿途解說,反而有了可輕鬆觀察周邊花草、欣賞風景及拍照的餘裕。由於石門山實在是座太容易就能登頂的百岳,什麼人都能輕易上來,在過去的經驗裡,大家上到石門山後常因為視野太好、景致美麗而大呼小叫,或者交談喧嘩。這次上到山頂卻是一片寧靜,雖然有很多人同時聚在山頂,但少了人聲,就一點也不覺得擁擠,甚至金翼白眉也來到我們腳邊跳來跳去,安靜的力量是這麼地大。連負責山頂統一解說的茂耀大哥也是遲遲不忍打斷大家那份融於自然的恬適自在。
從石門山下來,回到公路上往小風口走去的那段行程,也是新的經驗。多年來,我來來去去合歡山區,這段路程卻是從未完整用步行的方式走過,所以我亦是貪心地沿途細細品覽美景、欣賞花草。
抵達小風口後的優人神鼓演出,是早上的重頭戲。九點半許,鑼響之後,單槌鼓音先後參差落下,如同河流源頭的水滴滴落聲一般,揭開了「流水」的序幕,繼而敲擊出氣勢浩壯的「奔騰」之音,在立霧溪的源頭,近三千公尺的山巔聆賞這兩首曲目,別有一番感動。從水珠滴落,涓滴成流,匯聚成河,繼而奔向大海,乾淨、靈動、渾厚、有力的鼓聲,隨著每位優人鼓棒的落下,在這個群山環繞的天然音場裡,一波又一波與聽眾的心跳相呼應。表演的優人們,虔誠、篤定、專注的神情,襯映著身後裊裊升起的山嵐,在那個時刻,天、地、人彷彿合而為一。此時盤膝端坐聆聽鼓音,真是至高無上的享受,那種直擊胸膛的震撼、共鳴,與那份從心底滿溢而出的感動,難以形容!
中橫126K到128K的行程,是一段在霧林帶中行走的路程,「雲腳」便真正成了在雲霧中行腳。愈往下走雲氣愈見散去,雖然不時有車輛從旁呼嘯而過,但眾人一長列安靜蜿蜒於公路上,也是奇景。這段路程最後在碧綠神木的樹蔭下畫下句點。
來到九曲洞步道,由於遊客非常的多,在山上雲腳時的那份寧靜不見了,不過我已從前兩段行程得到一些啟發,雖然周圍不時傳來人聲喧嘩,但我卻能自動過濾掉那些聲音,而專注聆聽立霧溪河水衝擊峽谷山壁的濤聲變化,觀照自我,自然而然讓身與心跟週遭環境產生互動,只可惜這段路程走來似乎嫌短了些。
車行回到閣口,從太魯閣牌坊走過錦文橋上到遊客中心台地,是此行雲腳的最後一小段路程。不知別人是否如我心情那般激動,看著三拱橫亙在立霧溪出海口的太魯閣大橋,一日內從三千多公尺的立霧溪源頭來到溪水奔流向海的終點,時程雖短,但這段「步履堅實,感恩溯源」的行程,讓我感觸其深。而在這雲腳的過程中,我更深刻體會到如優人的劉總監所說的:「知足者,知足也!」
傍晚六點開始的演出,雖然天公不作美,但依然有滿場撐了傘穿了雨衣的觀眾共襄盛舉。開場的兩首曲目-奔騰與雞同鴨講,是小優與少優首次於世人面前擔綱展現的處女秀,最小者不過10歲年紀,雖然不如優人那般純熟,但瑕不掩瑜,這段節目已讓現場聽眾大呼過癮。之後,優人連續演出了大神鼓、沖岩、金剛王寶劍、持劍之心、鼓舞等曲目。舞台上,優人或敲擊鼓棒或舞動長棍,翻轉身形臨空跳躍,將全身力道灌注於與鼓相擊的那一瞬間,節奏時而急促時而舒緩,鼓音陣陣盪氣迴腸、直穿雲霄。隨著夜色漸暗,原本舞台後襯映的太魯閣峽谷已變成漆黑一片,燈光照在全心投入演出的優人身上,閃亮光輝,呈現出一種絕佳的演出效果,緊緊牽引住眾人的目光。
美好時光總是短暫,在意猶未盡之時,演出告一段落,優人全體上台謝幕,所有聽眾一致鼓掌歡呼,高喊「安可」,最後優人再次演出「奔騰」一曲,同樣曲目,卻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動。礙於時間,最後仍得有終曲之時,優人的劉總監上台與大家相約明年再見。
雲腳太魯閣的活動到此雖然曲終幕謝,不過,在觀照中走路的雲腳精神,讓我體會頗多,而優人的鼓音至今仍是縈繞耳際,久久不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