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專欄」後感 / 心受
很喜歡看「一民」在小廣場寫的專欄「椰窗閒筆」,更正確地說,應該是看他/她專欄中的「小故事」,那些非常感人,非常有啟發性的小故事,然而,這些小故事總是讓我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因此我百分之一百地肯定,這些故事,我曾在某本書上,某份報上,某個網站,某封E-mail……裡看過、讀過。
因為沒寫過專欄,也不夠格寫專欄,所以不清楚也不了解專欄都該寫什麼?在電腦的國語辭典搜查欄裡打入「專欄」兩個字,跳出的解釋是:一、為報章雜誌專欄撰稿的作家。二、報章雜誌上,為某專人文稿或某一性質文章所特闢的具有固定型式的篇幅。三、自由選稿者。我不清楚這「自由」兩個字包不包括「自由抄襲別人的小故事,放到自己欄內」?也許,有時在寫感想或是寫讀後感時,為了讓讀者看到原文的真實感,必須來段引言,或轉載整個小故事。
今天,我又看了一民專欄裡的兩個小故事,兩個我曾經讀過的故事,故事很美,很吸引人,但我不知道原創是不是「一民」,因為沒有注明說是聽來的故事,還是看來的故事,也沒有注明故事的出處,與原作作者的名稱,專欄中亦沒有作者的半句感言,我想只有原創才有這個權力──在文中標上自己的名字(筆名)吧!
如果隨便在某本書上抄兩個故事貼在自己的專欄上,也稱得上是作家的話?那豈不是會寫字的人,都可以當「作家」了?也許作者會認為那些故事不是「隨便」找的,而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但是沒有添加作者隻字片語的文章,我該如何來稱呼「它」──是欺騙讀者?是抄襲來的文章?還是在騙取稿費的文章?
看「專欄」有一段時日了,以下是我從文中看到的東西:作者的想法、作者的寫作能力、作者看了那一本書、作者對某本書的感想、作者今天遇見了誰、參加了某個聚會……簡單地說,我通過作者的文章,看到了作者的所見所聞、感到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有如在看作者的私人日記,只是跟日記不一樣的是,作者只寫出了能攤在陽光下,能見得人的那一面。寫專欄,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天天寫,至少也要隔日寫,不把它拿來當日記寫的話,哪來那麼多話題可寫?又不能像記者,到處去採訪、跑新聞。
有時候想想,寫專欄的這些作家們也真是不容易,這種天天或隔天固定寫作的精神真是可嘉。都聽人說:「好事做一次不算好,能堅持地重複地做同一件好事,才算是真正的好。所以偶爾作者在江郎才盡時,想不出話題時,抄抄別人的小故事,也未嘗不可,只是請作者務必添加點自己的看法與想法,那怕只是換一兩個字,讓文章沾上那麼一點點作者的味道,也才不至於被人說成是抄襲,不然的話,故事再美也是別人的,再好也是抄來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