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18 23:30:10| 人氣1,730| 回應19 | 上一篇 | 下一篇

題目: 四、【寫詩的人不會變壞】

推薦 1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詩人借助詩

呈現個人涵養

隱藏詩意中

 

把自我完全顯露

臨摹身受

詩心與詩人相應

詩與詩心交會

一字一揣摩

當下毫不遲疑的薰習

 

這樣的詩心

穿越古今中外

至今人們研究古詩

演譯古人清逸神韻

而詩中真義

知心者識

 

那溫潤的松煙

那馥郁的墨香

案頭落筆下的詩

至今仍未乾

氤氳整個空間

整個宇宙

 

這樣的詩境

不單靠自己的層次去認知

唯登上詩人的肩頭才能看見




..........................................



音樂:   蘭亭序            BY周杰倫

台長:
人氣(1,730) | 回應(19)| 推薦 (12)| 收藏 (0)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風之畫詩(練習寫詩&散文) |
此分類下一篇:仿 逸竹無聊
此分類上一篇:選擇

慕松
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匯吟來也會哦啦~
^_^
2015-06-19 04:42:26
版主回應
三百首唐詩
你吟會了幾首呢?
2015-06-20 05:21:38
(悄悄話)
2015-06-19 14:52:52
(悄悄話)
2015-06-19 15:17:11
楊風
有道理

敬祝端午節快樂
2015-06-19 17:08:23
vsouth44
毛澤東愛寫詩詞
2015-06-20 06:43:42
版主回應
PS

寫詩的人通常多少會看過古人寫的詩

古人的詩

通常有一定的精神層次

看多了

自然境界也提升不少

但至於古人的真正詩心與詩意

不一定能全盤理解

讀者心靈的提升下

自然很少會變壞

但不一定不會變壞


這標題題目不是我出的= ="
2015-06-24 09:19:17
(悄悄話)
2015-06-20 09:01:33
(悄悄話)
2015-06-20 11:19:16
(悄悄話)
2015-06-20 11:22:36
陳健秋
其實毛澤東詩詞寫得較好的時候,大多在為理想奮鬥前寫的。例如1925年(毛1893年生)他寫的《沁園春.長沙》,我覺得還不錯。他當時也不過32歲: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另一首有名的《沁園春.雪》1936年作,當時約43歲,但此時正步入中共談判中,詩的語氣似乎有些狂傲了。如下: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曰,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等到他真正掌權之後,寫的詩不多,也沒那麼好了。

足以說明,人在為理想奮鬥時(或是為愛情)寫的詩詞較容易感人。心的變化也會影響詩的品質。

所以大體而言,這標題是正確的。
2015-06-20 13:20:22
版主回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fI4Q34YDg

屈原
2015-06-22 21:42:16
(悄悄話)
2015-06-20 13:28:06
may
個人淺見
天下的好詩可分為三類
一類像梨:爽,脆,甜,而且多汁,有時甚至入口即化
這種詩最易為大多數人欣賞
二類像橄欖:初嚐苦又澀,細細咀嚼之後才回苦為甘,化澀為淳,乃得其真意
三類像胡桃:品嚐者必須先設法敲碎它的硬殼,才能品味它的果肉,缺乏耐性的人便只好舔舔胡桃殼,廢然離去
May就是舔舔胡桃殼的那種沒耐性的人~
至於寫詩的人會不會變壞,則見仁見智,難有定論
2015-06-20 16:26:25
版主回應
我喜歡詩像蘋果或梨這樣的吧
ㄏㄏ
2015-06-20 18:49:00
(悄悄話)
2015-06-20 20:58:55
(悄悄話)
2015-06-20 22:34:22
泊樓
1.「言有盡而意無窮」,用少少的字句,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

2.話說越多,資訊越多,作者原意越清楚,但讀者解讀空間也越狹窄侷限。

(以上兩種情況,通常詩人追求的是第一種)

作者若經常解釋自己的作品,必然會限縮讀者的解讀空間。角度就會變窄。

因為讀者通常會把作者親自說出的原意,當成標準答案。因此,聰明的作者,大部份情況下,並不會自己解釋太多;這用意-

一來,避免「破梗」而減低讀者閱讀時的趣味;

二來,維持解讀空間;讓不同的理解有可能繼續產生。

三來,保持一種讀者用非凡理解力作出超越作者原意的解讀之可能性。

四來,多種解讀並存時,同一詩句的乘載內涵看起來會很大,詩句的靈思與神韻,都顯得飽滿。

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觀點,是漢語詩自古典至現代,一直在追求的目標。有深刻的文化傳統。
2015-06-20 23:57:10
慕松
哈哈!~
唐詩三百首過數百遍~
但是記憶不全~
尤其年過七旬之後~
忘的比記的快啦~
假日愉快~
^_^
2015-06-21 04:48:38
(悄悄話)
2015-06-21 16:10:03
(悄悄話)
2015-06-22 02:05:09
y t (逸竹)
賞析 唐詩宋詞不易
今人與古人處境不同
很難揣摩其心境
2015-06-22 07:31:28
版主回應
我也這麼認為
但你已經很棒了
^^
讓人認識古人的作品
2015-06-22 07:42:38
(悄悄話)
2016-02-27 09:25:11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