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俊銘/台北報導】
六月正值畢業季節,最近一份即將出爐、針對表演藝術產業的研究數字,卻可能令藝術科系畢業生心慌慌。報告顯示:超過六成五的表演工作者對現狀不滿,並引述「104人力銀行」統計:2002年的表演藝術科系畢業生,失業率高達72%。
這項研究計畫由國藝會贊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潘世姬擔任計畫主持人,訪問850位表演藝術工作者(包括戲劇、音樂、舞蹈、劇場技術等領域),全部研究成果將在26日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的「表演藝術人才與二十一世紀國家競爭力趨勢論壇」發表。黃崑巖、朱宗慶、鍾明德、廖仁義、夏學理、陳樹熙等教育、文化界人士都將提出建言。
報告並指出,文化政策隨政黨輪替及主事者改變,迄今空有各種「補助」,卻無全盤、針對表演藝術人才的養成制度及就業管道,導至每年超過千位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形成教育投資浪費。
為此,文化界也策動連署,積極回應,呼籲政府亟刻建立人才養成制度,切莫再以「即興式」的文化政策遺害藝術新生代,他們提出「創作家基金」、「駐團表演藝術制度」、「表演藝術人才返鄉就業計畫」、「表演藝術人才輔導就業方案」、「表演藝術人才退休福利方案」等5項訴求。目前鍾明德、錢善華、馬汀尼等師大、北藝大超過一百位藝術科系師生加入連署。行政院秘書長李應元也表達關切。
潘世姬指出,以音樂為例,每年共有近600名學、碩士加入就業市場,然而就業管道僅樂團、學校兩種,如果有心想朝演奏、創作專職,馬上就會面臨失業之虞。
潘世姬舉例,朱宗慶打擊樂團有駐團作曲家、駐團演奏家等分級制度,每月給付全薪,諷刺的是,這不正是「國家應該要做的事」。她氣憤地說,國家不投入這項實質性參與,卻每年推陳出新搬出各項計畫。如去年宣告為「文化人才年」,結果時效只有一年,陳郁秀時代聲勢浩大舉辦「國際鋼琴大賽」、「儲備音樂人才庫」,現在陳其南的施政重點在社區總體營造,結果散彈式經營,沒有一項成為「持續性」的文化政策。
潘世姬並含蓄地指出,年輕藝術家的機會管道太少,而公部門的資源分配也都由學院教授把持,這些人不僅身兼藝文團隊負責人,也經常是政府部門請益的對象,因而導至國內表演團隊「大者恆大、小者恆小」,也逐漸形成霸權;許多有理想、有藝術抱負的年輕人,如果不想循遊戲規則,根本沒出路。
【2005/06/21 聯合報】
文章定位:
人氣(59)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